簡介
煤是植物遺體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而轉變成的沉積有機礦產,是多種
高分子化合物和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煤是億萬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通常把煤分為成因分類和工業分類(或稱實用分類)兩大體系。成因分類是根據成煤原始植物的不同而進行分類的。
煤的形成
煤是
地殼運動的產物。遠在3億多年前的
古生代和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幾千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大量植物殘骸經過複雜的生物化學、地球化學、物理化學作用後轉變成煤,從植物死亡、堆積、埋藏到轉變成煤經過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也稱為
成煤作用。
一般認為,成煤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泥炭化階段和煤化階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學過程,後者是物理化學過程。
泥炭化階段
煤化階段
煤化階段包含兩個連續的過程:
第一個過程,在地熱和壓力的作用下,
泥炭層發生壓實、失水、肢體老化、硬結等各種變化而成為
褐煤。褐煤的密度比
泥炭大,在組成上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碳含量相對增加,
腐植酸含量減少,氧含量也減少。因為煤是一種有機岩,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
成岩作用。
第二個過程,是褐煤轉變為
煙煤和
無煙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煤的性質發生變化,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
變質作用。地殼繼續下沉,褐煤的
覆蓋層也隨之加厚。在地熱和靜壓力的作用下,褐煤繼續經受著物理化學變化而被壓實、失水。其內部組成、結構和性質都進一步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就是褐煤變成煙煤的變質作用。煙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減少,
腐植酸在煙煤中已經不存在了。煙煤繼續進行著變質作用。由低變質程度向高變質程度變化。從而出現了低變質程度的
長焰煤、
氣煤,中等變質程度的
肥煤、
焦煤和高變質程度的
瘦煤、
貧煤。它們之間的碳含量也隨著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溫度對於在成煤過程中的化學反應有決定性的作用。隨著地層加深,地溫升高,煤的變質程度就逐漸加深。高溫作用的時間愈長,煤的變質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溫度和時間的同時作用下,煤的變質過程基本上是化學變化過程。在其變化過程中所進行的化學反應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脫水、
脫羧、脫甲烷、
脫氧和
縮聚等。
壓力也是煤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煤化過程中氣體的析出和壓力的增高,反應速度會愈來愈慢,但卻能促成煤化過程中煤質物理結構的變化,能夠減少低變質程度煤的
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成因分類
煤的成因分類主要分為由
高等植物生成的
腐殖煤和由
低等植物生成的
腐泥類,以及由上述兩類混合形成的
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殘殖煤5大類。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約占全部煤的95%以上。各類煤的基本特性如下。
1.腐殖煤
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後,其殘骸堆積在空氣不太充足的低地
沼澤中,產生不完全的
氧化分解作用(稱為半敗作用),隨後,由於死亡植物殘骸的不斷堆積,它們完全與空氣隔絕而
氧氣停止進入,這時植物殘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發生厭氧細菌的
分解作用,從而開始脫水、去
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氣體,使殘骸的碳含量相對增高,氧和氫含量則逐漸減少,形成了一種凝膠狀的物質,這種物質稱為
泥炭。隨著地殼的下沉,堆積在沼澤中的泥炭就逐漸被黏土、砂石等物質的堆積而形成了岩層。泥炭在
上覆岩層的壓力作用下又發生了壓緊、失水、膠體老化、硬結等物理和物理化學作用,使覆蓋泥炭的化學組成也發生了不斷的變化,最後變成了碳含量更高、氧和氫含量更低而緻密度更高的
褐煤。褐煤在岩層壓實下又經過高溫(200℃左右)、高壓(幾千至幾萬大氣壓)作用下而逐漸演變成
煙煤和
2.無煙煤。
由細胞中含有大量
原生質的古代菌藻類
低等植物和
浮游生物死亡後堆積在湖沼、海灣等水體底部的缺氧環境中,經過腐敗作用和物理作用及物理化學作用(即
煤化作用)後轉變而成的煤。腐泥煤在自然界很少,它常以薄層狀或透鏡狀夾於腐殖煤中。腐泥煤的
揮發分高,如相當於
褐煤階段的腐泥煤的揮發分(
乾燥無灰基)常高達80%-95%左右,而由
腐殖煤形成的褐煤的揮發分一般只有40%-65%左右。
腐泥煤的主要特點是呈灰黑色,結構較均一,緻密塊狀,硬度和韌性都較大,同時光澤暗淡,具
貝殼狀斷口,且氫含量高、焦油產率也高。這一類煤包括了
藻煤、
膠泥煤和藻燭煤。
腐殖腐泥煤是以古代
低等植物和
高等植物一起作為原始成煤物質而形成的煤。它是一種介於
腐泥煤與腐殖煤之間而以腐泥煤為主的過渡
型煤,這一類煤包括燭煤和藻燭煤,其外觀多呈灰黑色或灰色,緻密而堅硬,其中燭煤的韌性較大,貝殼狀斷口,塊狀結構。在顯微鏡下常見較多的小孢子和黃色或橙黃色的
腐泥基質。其氫含量、焦油率和揮發低於腐泥煤而高於
腐殖煤。當煤中的腐殖成分高於腐泥成分時就叫做腐泥腐殖煤,其各種性質接近於腐殖煤。
5.殘殖煤
亦稱“樹皮煤”或“
樹皮殘殖煤”,它是由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後,其殘骸中的樹皮、蠟、樹脂、
孢子、花粉等對化學等對化學物質比較穩定的一些組分經過生物化學、物理和物理化學作用後形成的煤。其特點是
揮發分、氫含量、焦油產率等都比相同煤化度的腐殖煤高。中國江西的
樂平鳴山礦、橋頭丘礦和浙江長廣等礦區的
煤都屬於殘殖煤。由於這些煤在顯微鏡下常可見到大量黃色或紅色的樹皮,故也稱樹皮殘殖煤。
煤的組成
煤的元素組成:C、H、O、N、S、P 6種
煤中的礦物質按來源分為:
2.次生礦物質(成煤過程混入)
3.外來礦物質(採煤過程混入)
煤中的礦物質按性質分為:
1.
粘土類礦物:
高嶺石Al
4[Si
4O
10](OH)
8、
水雲母K
21Al
2[(Si
2Al)
4O
10](OH)
2·n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