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吳敬璉、厲以寧、張五常談金融危機

成思危、吳敬璉、厲以寧、張五常談金融危機,吳敬璉任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厲以寧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五常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思危
  • 職務: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
  • 中文名:吳敬璉
  • 職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中文名:厲以寧
  • 職務: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 中文名:張五常
  • 職務: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
成思危(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機遇
為防止金融危機影響實體經濟,溫家寶總理提出要處理好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以及儲蓄和消費這三方面的關係,這三個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從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來看,它實際是一個互相促進,又是互相博弈的過程,新的金融創新出來以後,就需要有新的金融監管的措施,在新的金融監管的措施下,又會有新的金融創新出來,所以它是一個相互促進,而且是相互博弈的過程。虛擬經濟是產生於實體經濟,依附於實體經濟的。但是虛擬經濟中的風險,像金融等等方面出現的風險也會傳遞到實體經濟中去,造成企業減產、工人失業或者是企業倒閉,造成經濟危機,反過來,實體經濟中的風險也會傳遞到虛擬經濟中去,所以這兩者的關係我們一定要處理好。我曾經把虛擬經濟比喻成經濟中的軟體,而實體經濟可以說是經濟中的硬體,軟體不能脫離於硬體而獨立運行,而硬體要脫離了軟體,那他也只會效率非常低。在儲蓄和消費的關係上,中國,包括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常開玩笑說,你們西方人是把明天的錢借到今天來消費,而中國人是把今天的錢存到明天去消費,這是個很大的區別。但是,儲蓄過多和消費過度,都是不合適的,所以要正確的處理好這個關係。
在漢語中,“危機”可以解釋為危險加機遇,危是危險,機是機遇,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機遇是可以通過應對金融危機來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努力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等等,從世界來看,我認為世界各國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金融合作將會加強。第二點,就是地區的一體化將會加速,特別是亞洲地區10+1、10+2、10+3,就是中國、韓國、日本加上東協國家,我想合作也會進一步的加速。包括信用互換和其他的措施,像類似於特別提款權,類似SDR之類的一些安排也可能會出現。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將會起步。比如說我們應該向巴塞爾資本協定一樣,對銀行有明確的監管的原則,那么,應該對投資銀行,對金融衍生物,也應該有一些國際公認的監管原則。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金融危機恰是改革機遇
我認為現在中國經濟有些問題很嚴重。這些問題和矛盾是從哪裡來的?有兩種回答:一種回答是因為市場化的改革,這是改革的方向出了問題;另外一種不是因為改革方向,而是因為市場化的改革受到了阻礙,或者遭到了扭曲。
出現了比較嚴重問題的這些領域,到底是什麼?重大事件來講,如現在的腐敗問題,是怎么來的?有人說是因為市場經濟造成的腐敗,有人說不是。在我看來不是因為市場經濟,而是改革沒有到位,或是改革遭到了扭曲。還有最近的計程車問題,以前沒有計程車,計畫經濟條件下出門很難很難,擠公共汽車非常難。現在給了很高的車份,這是因為市場化呢?還是因為遭到了扭曲?市場化的不徹底、不到位?
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改革不到位和改革遭到了扭曲。所以答案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把扭曲的東西改正回來。最關鍵的問題有兩條:
第一,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市場辦市場的事,政府辦政府的事,一個好的市場必須要政府來提供公共服務產品,而企業的微觀活動,政府不要去與民爭利,政府與民爭利的結果,實際上是官員憑藉公共權力與民爭利,腐敗由此而生;
第二,就是政府有它的作用,政府也應該有它的權力,否則它沒有辦法完成它的任務,但是對於權力要受到制約。不受約束的權力一定會造成腐敗,這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正如30年的歷程昭示我們,為什麼能夠在30年前開始改革開放偉大的長征?因為3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嚴重的危機,而正是危機造成了這樣的機會。現在面臨世界經濟危機,我們要認真總結這30年的經驗和教訓,把改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我相信只要像30年前那樣上下同心、官民團結,共同努力,在這個30年的基礎上,在未來30年裡會成就更偉大的事業。能夠實現民族騰飛理想就在未來的30年。
厲以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經濟走勢已近谷底
“世界經濟走勢不好預料,但中國經濟走勢基本已到谷底了。”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日前在與深圳市政協委員座談時語出驚人。他表示,雖然中國經濟走向已近谷底,但未來如何運行,是呈U型還是L型、W型,目前還不好判斷。
謹慎判斷金融危機走勢
當前金融海嘯已經進行到哪個階段,是否已見底,是政協委員問得最多的問題。厲以寧對此問題顯得非常謹慎,他表示,現在說危機是否已經過去,已經見底,或者“大震”是否已經過去,都不能斷定,而從經濟理論上分析,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中國經濟本身已到拐點
不過,在談到中國經濟形勢的時候,厲以寧倒是顯得信心十足,他非常堅定地表示,儘管全球經濟走勢不好預料,但中國經濟走向基本見底了,因為在金融海嘯中中國的金融業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問題主要出在實體經濟,尤其是出口型的實體經濟上,而國家已經出台了很多政策,很快就會見效。
“是不是到了谷底,經濟就會完全起來了?很難說。”厲以寧說,在經濟學上,經濟走勢有U型、L型和W型三種,U型是經濟下來了見地之後就起來了,這是最好的,L型是經濟下來了之後會在低位持續運行,而W型是上下起伏,波動較大。至於中國經濟走勢會按照哪一種類型,厲以寧表示要到下一階段再看,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
厲以寧同時表示,中國經濟此次所受的影響,實際上是三種影響疊加在一起,除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外,中國經濟運行本身也到了一個拐點,“即使沒有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經濟也不可能一直在高位運行。”同時,多年以來積壓下來的經濟結構失調的矛盾充分暴露出來,也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失業比通貨膨脹更可怕
厲以寧形象地總結了中國經濟的三個特點。
他說,中國經濟第一個特點是怕冷不怕熱,一冷就出問題,財政收入下降,工廠失業增加,社會就出問題。第二個特點是剎車容易起動難,因為剎車的主動權在政府,把財政閘門、貨幣閘門一關,經濟就剎車了,而起動的主動權在企業和老百姓,政府是管不了的,企業不投資,百姓不買東西,政府只好出政策,經濟再起步就需要一個過程。第三個特點是失業比通貨膨脹更可怕,通貨膨脹只要不是惡性膨脹,加工資、給補貼就行了,但是職工失業了,即便是給救濟金,沒有工作也不行,“下崗的找對象都難,他們寧可不要救濟金也要工作。”
張五常(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鼓勵內供遠勝於鼓勵內需
金融災難對中國的出口為害不小,中國要發展自己國內的龐大市場,這想法沒有錯,但從鼓勵內需的角度入手卻是錯了,要鼓勵內供才對。我說的內供,指的是鼓勵私營的工業轉向為供給國內的市場而產出。
鼓勵內供的好處有三點:一、凡是鼓勵私營內供就是鼓勵私營工業,而內供有看頭必然增加內需,用不著政府操心。二、鼓勵內供,讓私營者作決策,有市價的指引,出錯的機會大減,而就是出錯,私營的錯失一般比政府的龐大項目小。三、鼓勵內供是鼓勵每個人主動地積極參與產出,但從鼓勵內需的角度出發,是由政府花錢鼓勵,性質是被動的。
目前要怎樣鼓勵內供才對呢?有八項,全部做足大有可為。三項容易做,兩項難度中性,三項難度比較高。
先談容易的三項:一、立刻撤銷所有原料進口稅,就是由政府補貼一點原料進口。出口退稅不久前提升了,也退不足,何況手續麻煩,地方政府往往拖欠一年半載。一律撤銷原料進口稅清楚了當。二、撤銷“來料加工”這項工業安排。與其讓“來料加工”的工廠倒閉失蹤,倒不如讓他們產出自由內銷,為增加內供而賣力,增加就業,因而增加內需。三、任何人在中國投資設廠,或經營企業,只要正當合法,皆拍手歡迎。所有投資產出的人都受到同樣的優惠。
轉談兩項難度中性的:一、今天是大力推廣國際貿易的時候。我從來不反對中國單方面取消關稅,但不妨拿出自己的本錢來要挾一下:選擇某國取消中國貨的進口稅,中國就取消某國貨的進口稅。二、也是難度中性的。如今懂得做廠的人才散失嚴重。做廠是難度非常高的一門專業。我認為要不論既往,不管是否欠債逃亡,要出些優惠鼓勵這些專才再做廠。
還有三項難度比較高的。篇幅所限,這裡先談其一,這就是要大力地簡化稅制。鼓勵內需,長遠地看要加稅。鼓勵內供是倒過來,要減稅。考慮到多方面,我想到單抽營業稅,不累進,不同行業或可採用不同的營業稅率,可能是適用於目前的中國的最簡單稅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