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宮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是秦漢宮殿遺址,對研究秦漢時期關中西部宮殿分布狀況及其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成山宮遺址於1981年被發現。2000年,寶雞市考古隊和眉縣文化館對遺址進行搶救性清理試掘,出土文物磚、瓦、瓦當、陶水管等建築材料和鐵器。
2013年,成山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成山宮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眉縣
- 被發現時間:1981年
- 發掘時間:1983年、1990年、2000年
- 描述:有大量秦漢時期磚瓦建築材料出土
- 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時間:2013年
- 編號:7-0448-1-448
- 所屬時代:秦、漢
遺址簡介,地理環境,區劃,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意義,遺址保護,
遺址簡介
地理環境
遺址西臨斜水,與岐山五丈原夾河相峙;南端台原高起,宛若絕壁,橫扼斜谷;北去越過西(安)寶(雞)公路南線,是為渭河;東依台原,地勢舒緩,阡陌相連。自然條件十分優越。遺址南高北低,西、南部由於人為取土與河水的沖刷,原面退縮很多。經調查,南起原邊往北約一千餘米,西自原邊東約六百餘米的範圍內,均有秦漢時期的遺蹟遺物發現,中心區域面積達三十萬平方米以上。
區劃
第Ⅰ區
南部現為第五村第三、四、五、六村民小組民宅所壓,西南角曾於清代末年挖溝起壕,築有圍寨,形成人為的孤立小原,近年由於水土流失,民宅搬遷,原面目趨縮小,幾近消亡。將此處劃分為第Ⅰ區。
第Ⅱ區
由第1區往東,過村間便道至第五村鄉鄉間公路是為第Ⅱ區;第Ⅰ區往北過壕溝現為民宅和農田,近年由於廣植果樹,對遺址破壞很大。
第Ⅲ區
北邊地面原有俗稱“涼糧冢”的大小土丘20餘處,現仍存3處,最大的座高約15米、底徑約20餘米,相傳為三團時諸葛亮北伐曹魏所築。“文革”中當地村民平整土地,曾開挖幾座,發現均為漢代磚室墓葬。
歷史沿革
成山宮遺址作為一處文獻史料失載的秦漢宮殿遺址。
1981年首次被發現;2000年,寶雞市考古隊和眉縣文化館對成山宮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清理試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磚、瓦、瓦當、陶水管等建築材料和鐵器,文字瓦當有“成山”和“長樂未央”兩種。
文物遺存
夯土台基
一號夯土台基位於第1區東南角,壓距地表很淺,很多地方現代生活層下就是秦在現代路土之下,距地表0.2米。東南部被漢時期的堆積,保存情況不佳。調查發現多MDH2打破,南北殘長6米,上部殘寬1.3處的夯土台基、灰坑、散水、水井、排水設米、下部殘寬2.4米。從北部剖面觀察,是施等。先開溝槽於生土,再填土槽內分層夯打,夯土台基規模較大的有三處。層厚5-8厘米。殘存13層。夯層明晰,夯打緻密堅硬,夯土內含純淨。平頭夯夯成,夯窩排列整齊,夯窩直徑5厘米左右。可能屬建築圍牆的基礎。
二號夯土台基位於工號夯土台基西北約60米。僅存原建築台基的西南角裸露在壕溝的斷崖上,原有形狀已無法判明。厚近2米,夯土亦為分層夯打,夯層清晰,夯層厚度5-7厘米。夯土純淨,堅硬。
三號夯土台基位於第Ⅱ區,西距工號夯土台基約100米。夯土台基直接裸露在現地表,南部因原邊坍塌,已遭破壞。東西長約20米,南北殘寬約18米。夯土厚約1米。從斷面觀察,夯土為分層夯就,每層厚8-10厘米。應是某一建築基址的基礎。
灰坑
灰坑共發現灰坑六個。包含物主要是瓦、瓦當和磚的殘片。
MDH1位於一號夯土台基與二號夯土台基之間,殘半。圓形,口大底小,呈環底狀。灰坑原壓在民宅之下,上部早已破壞。殘徑約1.5米,殘深0.5米。填土色黑鬆軟,夾雜少量的炭屑、紅燒土塊。出土少量的繩紋板瓦、雲紋瓦當殘片。
MDH2位於第工區的東南角。開口在第一層即現代生活層下。此處原是清末年修圍寨東門所在地,灰坑上部已遭破壞,現口呈不規則圓形,殘徑1.2-2.2米,殘深2.5米。坑壁不齊,坑底略呈鍋底狀。向東打破工號夯土台基。填土色黑鬆軟,夾雜少量的炭屑、紅燒土塊。出土物以筒瓦、板瓦、瓦當等殘片為主,也有少量的磚殘片。
MDH3位於第Ⅲ區。於村民劉有財宅院正南場院內。西距現原邊約150米。據調查現地表以上土質已於“文革”中搬移。灰坑上部已遭破壞。現呈東西長4.5米,南北寬3。5米的不規則橢圓形,其VI大底小,底部不平整,最深處距現地表4.2米。填土灰褐較鬆軟,出土物依次為板瓦、筒瓦、空心磚、鋪地方磚、瓦當、條磚等殘片。另外還夾雜有少量的紅燒土塊、炭屑等。
MDH4位於第Ⅲ區。壓在原民宅牆基之下。不規則環底小坑,深0.5米。填土黑灰,出土“成山”瓦當殘片、板瓦、筒瓦以及少量的回紋空心磚的碎塊。
MDH5位於第Ⅲ區。南距第工區與第Ⅱ區相隔的壕溝約10米左右。原壓在民宅之下,因民宅遷移遂被發現。上部已遭破壞。坑呈南北長7.2米、東西寬5.1米的長方形。南淺北深,最深2.5米。坑口稍敞,底部略小。坑壁修治光潔,不見工具痕。南部正中有一斜坡往北直通坑底,斜坡上窄下寬,剖面略呈梯形。坑底不甚平整,不見踩踏上的痕跡。出土物以板瓦、筒瓦、瓦當、磚的殘片為主,間以少量的炭屑、石塊和朽腐的小動物骨骼。
MDH6位於第Ⅲ區M的西北3米處。上部已被破壞。呈圓角長方形,南北長1.5米,東西寬0.8米。現深3.5米。坑壁平直,坑土黑褐,內含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殘片。
水井
在第Ⅱ區發現水井一眼,位於Ⅲ號夯土台基西約30米處的崖邊。圓口直壁,口徑1.3米。已坍塌,井底有破碎的陶製繩紋井圈。
排水設施遺址
排水設施遺址區多處斷崖上裸露出陶水管頭,顯示其地下縱橫交錯的排水設施。一號夯土台基與二號夯土台基之間有兩條,均為陶水管套接鋪就呈東南~西北走向。經解剖觀察,鋪設管道時,先於地面起倒梯形溝,置陶水管以溝底,大小口依次銜接,其上再復土並稍經夯打。因東南端已遭破壞,而西北端又壓在現民宅之下,其最終走向、長度已搞不清楚。
在第Ⅲ中部西端面向斜水的斷崖上,有巨型陶水管道口裸露,距現地表面高約3米,管口直徑在1米以上。
在二號夯土台基東南6米斷崖上,有一垂直向的滲井,殘深約4米。自二號夯土台基而來的平行向排水管道與其相接。上部殘存40厘米的繩紋陶製井圈,下部為水積土,內含純淨。土質稍硬。
另外,在第1區東部斷崖上,殘存有一段以鵝卵石鋪就的散水,長約7米。其上被民房所壓,無法工作,因此其走向、規格等不甚清楚。由於它距二號夯土台基非常接近,極可能是二號夯土台基的附屬設施。
遺物
在清理的灰坑中得到一大批建築材料,尤以板瓦、筒瓦、瓦當居多。不見生活類器皿。
瓦當
不同個體的殘片近500件,
其中個體超過二分之一者有300枚。從形制上分,有大半圓形瓦當、半圓形瓦當和圓形瓦當;以紋飾分,又有素麵瓦當、圖象瓦當、圖案瓦當以及文字瓦當等幾種。
(1)、大半圓形瓦當發現不同個體殘塊11枚。大半圓形,瓦色青灰,陶夾細沙。所連簡瓦皆泥條盤築。當面均飾夔鳳紋。以紋飾的不同可分為兩式。
1式當面飾高浮雕夔鳳紋,圖案紋飾繁縟,線條較細。
2式當面飾高浮雕夔鳳紋一對,左右對稱,圖案整體線條較寬粗,鳳鳥軀體上還以細棱勾出簡單的羽毛狀圖案。
(2)、半圓形瓦當數量較少,完整者總計30餘件。皆泥質灰陶。可分兩型。
1型素麵半圓瓦當瓦色以青灰者居多;當面均素麵無飾,當背不平,當背邊沿弧形波狀切痕明顯。所連筒瓦泥條盤築而成,表飾繩紋,內飾麻點紋。個體有大小差異。
2型饕餮紋半圓形瓦當瓦色灰褐。瓦當個體較大、厚重。當面高浮雕饕餮紋圖案。
(3)圓形瓦當數量極多,完整者超過100件。皆泥質灰陶,除個別火候較低者外,基本呈現出燒成溫度較高,質地堅硬的特徵。當面主體紋飾以各種雲紋為主,也有少量的勾紋、植物紋、乳釘紋、乳釘格線紋、米字紋、太陽紋、曲尺紋、曲尺夾填乳釘、小捲雲紋、渦紋等。可分為七型。
磚類
磚種類較多,有空心磚、鋪地磚、條磚、飾面磚等,殘塊多,完整者少。陶色淺灰,夾細沙,質地堅硬。
遺址意義
該遺址規模大,出土的瓦當數量多、規格高,為關中西部渭水南岸秦漢遺址所罕見。作為文獻失載的一處秦漢宮殿遺址,成山宮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秦漢時期關中西部宮殿分布狀況及其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出土的直徑近80厘米的夔鳳紋大半圓形瓦當,為研究成山宮的規格、用途及秦漢宮殿制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址保護
2013年,成山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