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尼姓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瓜吉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尼姓
  • 源於:滿族
  • 拼音:chéng ní
  • 注音:ㄔㄥˊ ㄋㄧˊ)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成尼[成尼、承吉、瓜吉,讀音作chéng ní(ㄔㄥˊ ㄋㄧˊ),滿語為Cengni Hala]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成尼氏,亦稱承吉氏、瓜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瓜吉部,滿語為Cengni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成尼氏多冠漢姓為程氏、紀氏、成氏、承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成尼氏是一個古老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程氏、紀氏、成氏、承氏等,多以遼東、遼陽為郡望,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遼 陽:夏商時期,今遼陽地區屬營州,是為自然分區,不具有國家行政區意義。春秋時期以前,遼陽是東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的地方。東胡族勇猛慓悍,善於騎射,他們經過漫長的原始氏族生活之後,進入奴隸社會。周王朝時期遼陽屬幽州,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118年)克商“釋箕子之囚,去之朝鮮(今遼寧遼陽),因以封之”。箕子“至則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燕昭王二十八~三十三年(公元前284~前279年),燕國派大將秦開奔襲東胡,使“東胡退卻千餘里”,繼而又進擊箕氏朝鮮,“取地二千里”,然後在遼河流域設定遼東郡,同時置襄平縣,郡、縣治地均在襄平城(今遼陽老城區)。自從燕國於襄平設郡,隨著行政機構和駐軍逐漸增多,襄平便成為遼東地區邊陲重鎮。中原相繼有晉、冀、魯等地遷民於此,定居者越來越多,中原文化進一步在本地傳播,致使襄平地區的商業、手工業、採礦業和建築業都有比較迅速的發展。史料記載和出土實物證明,當時採礦冶銅冶鐵技術都達到較高水平,可以鑄造銅幣,可以鍛冶鐵器,如鋤、鐮、鍤、鏟等農具及鐵鍋;農業生產技術也達到較高水平,今遼陽及其周圍地區已成為燕長城以南主要農業區之一。商業已經形成固定市場,郡治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商品交易,城市雛形已經出現。遼陽一名始於漢朝“小遼水”。“水北日陽”。漢朝的遼陽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斂名遼陽。遼陽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治所在襄平。歷經秦、漢、三國,均屬幽州遼東郡的轄地,大體於縣下之鄉、亭、里制。西晉時期屬平州遼東郡。東晉時期的前燕、前奏、後燕建立割據政權,仍屬遼東郡。從北燕經南北朝到隋朝時期皆被高勾麗割據。唐朝時期屬安東都護府。遼國時期屬東京道遼陽府。金國時期屬東京路遼陽府,占領東京地區後,將漢人、契丹、渤海人皆納入猛安謀克戶。金熙宗後,演變為軍事、生產、地方行政合一的猛安謀克組織。近年於原遼陽州界發現“大定十五年五月少府監造”的“宋建謀克之印”,足證猛安謀克制時間較長。元朝至元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屬東京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戊戌,公元1298年)屬遼陽行省,以軍政合一為主。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起屬遼東都司,遼東實行衛所制,遼陽為衛,當於防區,下設千戶和百戶所。努爾哈赤建後金政權後,於後金天命六年(辛酉,公元1621年)在遼陽境建東京城為首都。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稱遼陽州屬奉天府,實行社、甲制。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屬奉天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遼陽州為遼陽縣,屬奉天省遼瀋道。日寇侵占期間,屬偽滿奉天省遼陽縣。1949年後實行市、縣分治,屬遼東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市縣合併為遼陽市,屬鞍山市。1961年市縣分抬,仍屬鞍山市。1966年改為遼寧省轄市。1968年市縣合併為遼陽市,仍為省轄市,轄兩縣(市)五區:遼陽縣、燈塔市;白塔區、文聖區、宏偉區、弓長嶺區、太子河區。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遼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營州堂、東京堂。

歷史名人

成尼·保興:(公元?~1798年待考),滿族;滿洲鑲白旗人。著名清朝將領。成尼·保興原為清軍鳥槍護軍隊長,從征緬甸、金川,因功擢參領,出為陝西神木協副將。甘肅撒拉爾回民起義,成尼·保興率兵鎮壓,起署河州協。兵事初定,撫定綏州有法,軍民安之。因調督標中軍,擢直隸宣化鎮總兵,歷陝西興漢鎮、甘肅河州鎮。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鄂、豫、川、陝、甘五省爆發白蓮教起義。
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成尼·保興調赴川、陝地區鎮壓白蓮教起義,成尼·保興偕朱射斗在營山(今四川營山)與起義軍作戰,又敗之於小埡口。白蓮教首領王三槐率起義軍進攻大竹、廣安,成尼·保興準備迎擊時,鄰水縣被義軍保衛,知縣楊為龍堅守,成尼·保興率部馳援,起義軍始退,被優賚,偕朱射斗攻破義軍要地天華山(今陝西天華山自然保護區),乘勝連奪要隘。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成尼·保興率部進攻彈子壩,殲賊渠。當時白蓮教義軍首領王三槐進攻開縣,另外的羅其清、冉文儔率起義軍合踞東鄉後河(今青海貴德),準備進攻陝西。成尼·保興主動繞至出義軍前方,與楊秀夾擊王三槐,在固軍壩(今四川萬源固軍鄉)擊敗了該部義軍,被清政府賞予花翎。起義軍敗後自陝西地區迂迴至達州(今四川達州),成尼·保興自恃驍勇,獨出龍鳳埡,再與起義軍戰於石梯坎。龍鳳埡地區徑路紛歧,正好又遇大風雨,起義軍趁勢攻擊,成尼·保興不料義軍在大風雨中還會進攻,倉促中被起義軍將士擊斃。滿清政府追賜成尼·保興為騎都尉世職,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富戶們為其立有紀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