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後期

成人後期

成人後期,又稱成年晚期或者老年期,一般指60歲至死亡這段時期,它是人生的衰退期。在此階段身心發展狀況都有逐漸衰退的表現。生理上,八大系統的機能均走向衰退;心理上,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能力下降;就整個智力活動狀況看呈衰退趨勢,個體差異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人後期
  • 外文名:ageing period
  • 別稱:成年晚期、老年期
  • 適用領域範圍:60歲以上人群
  • 亞階段:中老年期、高齡期、老邁期
  • 套用學科:心理學、生物學
老化的原因,以個體變化為重點的老化理論,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老化學說,成人後期心理發展變化觀,老年喪失期觀點,畢生發展觀,成人後期的認知變化,感知覺發生顯著的退行性行為,成人後期的記憶衰退特點,對成人後期記憶衰退的解釋,老年記憶衰退的延緩和彌補,老年期的智力減退,成人後期的人格特點,成人後期人格特徵的穩定性,成人後期人格特徵的變化,造成成人後期人格變化的因素,老年生活的心理適應,心理準備,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換,維護老年人的自我尊嚴,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

老化的原因

以個體變化為重點的老化理論

遺傳學說認為精神機能的老化、行為的變化以及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心裡變化,都是由遺傳決定的,衰老是按遺傳程式實現的,是有規律的退化。
行為老化說認為老年行為的退行性變化是由於精神退化機能引起的,並主要從行為變化中反應出來。行為老化就是隨年齡增長,對刺激的反應時間會延長,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會減弱,記憶能力逐漸衰退等。

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老化學說

疏離學說認為,老年人與社會的脫離是造成個體老化的主要原因。
適應學說認為,老年期的主要變化是人際關係的變化。

成人後期心理發展變化觀

老年喪失期觀點

老年期的心理變化只有衰退,沒有發展,是一生獲得的喪失期,喪失的內容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經濟基礎”“社會角色”“生活價值”,並把這些對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內容的相繼喪失認定為老年喪失期的基本特徵。
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到老年期,隨年齡增長而衰退是個體心裡發展的總趨勢。這種觀點肯定了個體心理發展的基本常規,但過於注重生物機體的變化和年齡因素對心理變化的影響,而把心理發展看成是線性的上升和下降,不符合複雜性的客觀規律。

畢生發展觀

1、心理發展和行為變化可以在人生的任何時候發生;
2、不同心理機能發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3、心理發展既有增長也有衰退,是增長和衰退的對立面的統一;
4、個體心理發展是由多重因素所構成的複雜系統共同決定的。

成人後期的認知變化

感知覺發生顯著的退行性行為

1、成人後期視覺衰退:視覺敏銳度下降,視野縮小,聚焦能力減弱,暗適應所需時間延長。
2、成人後期聽覺衰退,對高頻的聽力減弱更為明顯。
3、味覺、嗅覺和觸覺遲鈍。

成人後期的記憶衰退特點

1、70歲時記憶衰退的一個關鍵期,此後便進入更加明顯的記憶衰退時期;
2、機械記憶衰退明顯,再認能力表現出逐漸老化現象,識記和回憶姓氏最難;
3、記憶障礙主要在於信息提取困難,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老年人較少使用記憶策略和方法,記憶減退程度與受教育程度有關。

對成人後期記憶衰退的解釋

加工速度理論認為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人記憶衰退的主要原因。加工速度一般包括反應速度,感覺運動速度,知覺速度和認知速度,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老化,老年人的反應越來越慢,這導致記憶加工的速度減慢。
工作記憶理論認為,老年人發生認知衰退是因為他們缺乏信息加工資源,即缺少一種自我啟動加工的能力 。
工作記憶相當於計算機的記憶體。研究表明,成人的工作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據此,學者們認為,工作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變小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老年記憶衰退的延緩和彌補

老年記憶的變化具有可塑性,為了改善老年的記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干預並發掘記憶潛能。
影響老年記憶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還有健康、精神狀態及腦力鍛鍊和記憶鍛鍊等方面的因素。
為了延緩和彌補老年人的記憶減退,應該注意以下五點
第一,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老年人應採取耳聽、眼看、口誦、手寫等多種感知動作加強記憶;
第二,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寫備忘錄(如按時服藥),按規定事項提示注意;
第三,放緩學習和做事情的步調,按適合自己的速度從容地進行各項工作;
第四,有意識地進行改善記憶的訓練,提醒自己注重運用記憶策略。例如,運用複述、背誦、歸類、創編聯繫、聯想、組合、想像等有效記憶方法以加強記憶效果
第五,增強記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遺忘”的包袱,以頑強的意志改善記憶,延緩記憶衰退。

老年期的智力減退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老年智力,得出了對老年人智力減退現象的不同見解。智力和年齡的關係十分複雜,綜合多方研究,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並非全面衰退。
(一)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早期的研究者套用測驗研究人的智力發展規律,發現20歲以前是智力迅速發展的上升期,20歲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到老年期,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二)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老年期的智力是否逐漸降低,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近二三十年來,一些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認為智商從成年早期到成年中期基本保持不變,有些方面甚至還有增長,從而否定了人的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結論。有的研究認為,人的智力在60歲以前是穩定的,隨後即使有衰退,幅度也不大。有的研究者強調,老年人智力有一定的可塑性,並不認為老年人的智力有嚴重的衰退。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語言操作兩方面的內容。許多研究都表明,該量表中的言語測驗成績,在老年期依然較好,到70歲後才有明顯的減退。而心理運動速度和知覺整合能力等操作測驗成績在25歲後就逐步衰退可見,智力是綜合的心理特徵,由很多因素構成,老年人的智力減退並不意味著各因素以同一速度衰減這些研究都說明了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成人後期的人格特點

成人後期人格特徵的穩定性

研究者曾用縱向跟蹤方法對老年人群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格表現出基本穩定的傾向。這說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類型和基本特徵也並不容易發生大變化。

成人後期人格特徵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老化和衰老,老年人的人格特徵也會在諸多方面發生某些重變化
(一)不安全感老年人的不安全感主要表現於身體健康和經濟保障兩個方面。人到了老年,身體的各個系統和器官逐漸發生器質性和機能性變化,常患各種疾病,所以他們擔心自己的健康對身體功能的變化很敏感,據調查,這類人數占半數還多。在經濟方面,主要表現為對生活保障和疾病的醫療和護理保障的擔憂
(二)孤獨感老年人的孤獨感較為普遍,且來自各個方面。由權勢失落而誘發的孤獨主要發生於南的領導人員;民眾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數離退休者對退休生活的不適應所致;最是老年人在家庭關係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並追求天倫之樂,良好的家庭關係是他精神寄託。如果子女由於種種原因忽略或忽視了對他們的關心,很少與他們溝通,家中的老者就會體驗到孤獨和苦楚
(三)適應性差老年人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和新情境,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態度逐漸趨於被動,依戀已有習慣,較少主動地體驗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新東西也有困難,對意外事件的應變也較差
(四)拘泥刻板性並趨於保守老年人傾向拘泥於刻板行為。有的研究發現,人到50多歲以後刻板性就逐漸增強後各年齡組均呈顯著差異。老年人經驗豐富,也注重自己的經驗,並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經驗方式。對由此而引發的矛盾不易理解,從而喋喋不休,愛發牢騷
(五)回憶往事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漸表現出由主動向被動、由朝向外部世界向朝向內部世界的樹。因此很容易回憶往事,遇到事情也容易聯想到往事。越是高齡,這種回憶往事的趨勢越明顯。

造成成人後期人格變化的因素

(一)生物學的衰老
在生物學衰老中,起主要影響作用的是大腦的衰老,如腦重量減輕等,另外還有由感覺器官的衰老造成的視力和聽力的減退,如聽覺障礙的老人容易畏縮,思想頑固
(二)心理上的老化
心理上的老化主要指老年人自己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蒼老,即本人主觀上是否覺得已經老了”。一旦老人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之後,便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喪失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從而影響到人格的變化心理上的老化還表現為疑病和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宿,當老年人意到自己在逐漸走向這一歸宿時,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研究表明,對死亡的恐懼與老年人抑鬱症有很高的相關度,疑病的產生與恐懼死亡也關係。疑病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死亡恐懼的一種防禦反應或過度關注。
(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由於老年人的衰老,其社會關係逐漸減弱。通常,造成他們與社會、與他人關係減弱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社會疏遠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會。例如,退休雖屬正常現象,但由於退休帶來的空虛感以及家庭成員關係的變化等,勢必會給老年人的人格造成重大影響。

老年生活的心理適應

適應是以自我調整來適應環境或情境的狀況,老化是個體生命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個重要過程。值得重視的是,個體應如何適當調適自己以適應老化過程所帶來的改變。

心理準備

對老年期生活的心理準備,應包括對生理機能的衰退、心理上的退行性變化、離退休社會角色與活動的變化等方面做好思想準備。這些方面都是人生歷程中自然的發展變化要具有坦然面對的勇氣,需要做好邁向新的人生階段的準備,以適應新的老年期生活。

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換

當老年人失去了某種角色和活動能力,較好的適應方式就是社會角色和活動方式的轉。這種轉換的主導因素是個體尋求適應自己的活動內容並積極參與,從中獲得新的滿足,如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有條件者,應儘量繼續發揮餘熱,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業的社會活動。沒有條件者,也要培養興趣愛好,如釣魚、養花、練習書法和繪畫、參文體活動、上老年大學等,使生活豐富多彩生命在於運動,老年人應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鍊和腦力活動,如郊遊、打太、下棋、跳腳、讀書看報、看電視等。只要合理安排各種活動,就會感到生活充實情緒樂觀,這有利於克服老年人常有的老朽感,頹廢感和空虛感,以延緩和推遲衰老。

維護老年人的自我尊嚴

人的一生從小到老都在體現自我的生活價值。老年人以畢生的精力積累了智慧和經驗。畢生心理發展觀認為,人的心理發展貫穿一生,特殊智力學說主張進入老年後晶態智力還保持相對穩定,並隨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呈上升趨勢。老年人群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無論在專業上,在社會活動方面,還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要有意識地積極地選擇並確立發揮慧和能力的生長點,盡最大努力體現生活價值。人的一生是習的,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可能,絕不要輕言放棄受尊敬是老年人的一種心理需求。老年人在社會中是弱勢群體,對社會的“冷淡”很感,希望得到關心和尊敬。這是老年群體共同的心理特徵。老年人要善於維護老者的尊,“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年人葆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本身就是自我尊嚴體現

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老年人生活中與配偶的關係最密切,老年夫妻之間的關係是兒女所不能替代的。一項老年人健康所需的精神文化生活條件調查”中,請離退休老人填寫問卷,其中關於“家庭”一項有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的主要內容為第一,子女關心體貼老人,主動幫助父母做事情;第二,經常與老人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和睦相處;第三,子女為人正派,有上進心,努力工作,不讓老人操心;第四,夫妻關係和睦,互敬互愛,感情上相互依戀,生活上相互照顧。請老年人判斷、選擇,在這四個條件中,哪些與老年人的精神愉快、健康長壽關係密。結果大多數老年人選擇第四條(75%),可見老年夫妻恩愛是老年精神愉快、生活幸的最重要支柱。老年人選擇的第二位是第三條,即兒女的良好人格與上進心。其實第三是第一條、第二條的前提。所以,家庭和睦和子女的孝敬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

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常有孤獨感,遇到煩惱需要有談心象。談心的對象主要是親人、老朋友、老同事和近鄰。老年人的普遍問題、共同的心求可以拉近老年朋友之間的距離,可謂“人間歲月閒難得,天下知交老更親”。老年人交流方式主要是通過探望和互通電話來談吐心聲,交流所感,從中得到精神安慰,體情和友誼的滿足感。

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

有研究者把老年人適應老年生活的模式劃分為五種類型,即成熟型、安樂型、防、憤怒型和自怨自艾型有的老年人面對年老後各種條件的喪失,感到無能為力、難以應付,便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如自我孤立、焦慮煩躁、酗酒、服用某些藥物以麻痹自己,乃至自殺等。
為了轉移逃避方式,可以自我設計並建構防禦方式,選擇並運用各種適宜的活動來排除焦慮、苦惱和恐懼,這對轉移逃避式的消極適應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
如果回憶往事遭遇“心結”或者面對某種難以解開的糾葛而不能自拔,千萬不能自我封閉,自己嘗受痛苦“煎熬”,一定要積極地尋求朋友幫助和心理援助,以獲得化解,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感受。
總之,延緩老年人衰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減少老年病的發生,提高健康壽命,減少帶病壽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