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鹹豐八年,順天鄉試主考為大學士柏葰、尚書朱鳳標、左副都御史程庭桂。甫入場,監臨順天府尹梁同新、提調順天府丞蔣達,即因細故,意見不合,達徑開龍門而出,疏劾同新。知貢舉侍郎景廉,又具疏並劾二人。二人皆被吏議,降調以去。而至公堂,於某夕嘩傳大頭鬼出見。都人士云:“貢院中大頭鬼不輕出見,見則是科必鬧大案。”榜既發,有旗籍滿洲平齡,中式在前十名中。平齡素嫻曲調,曾在戲院登台演戲。蓋北方風俗,凡善唱二黃曲者,雖良家子弟,每喜登台自炫所長,與終歲入班演戲者稍有不同。然京師議論譁然,謂優伶亦得中高魁矣。御史孟傳金疏劾平齡朱墨不符,請特複試。奉朱諭派載垣、端華、全慶、陳孚恩查辦,牽涉柏葰之妾及其門丁靳祥。於是,考官及同考官之有牽涉者,皆解任聽候查辦。是時,載垣、端華、肅順方用事,與柏葰不相能,欲藉此事興大獄以樹威。前刑部尚書陳孚恩終養起復,候補年余,上意不甚向用。孚恩窘,乃自昵於肅順,得補兵部尚書,遇事每迎合其意。孚恩素與程庭桂相善,方言路未劾之前,孚恩馳往見庭桂曰:“外間喧傳,此科中者,條子甚多,有之乎?”條子者,截紙為條,訂明詩文某處所用之字,以為記驗。凡與考官、房官熟識者,皆可呈遞,或輾轉相托而遞之。房、考官入場,凡意所欲取者,憑條索之,百不失一。蓋自條子興,而糊名、易書之法幾窮矣!庭桂聞孚恩之言,以為無意及之,乃答曰:“條子之風不始今日矣,奚足為怪?今科若某某等,皆因條子獲售者也。某某等,皆有條子而落第者也。吾輩衡文取士,文章之力,仍居七八,條子不過輔助一二耳。”孚恩問:“然則吾子亦接條子乎?”庭桂笑曰:“不下百餘條。”乃出而示之。孚恩曰:“盍借我一觀?”袖之而去。不數日,孚恩奉旨審問此案,按條傳訊,株連益多。庭桂之次子秀嘗遞數條,孚恩謂但到案問數語即無事。庭桂召其長子炳采謂之曰:“汝弟氣性不馴,若令到案,必且獲罪。汝姑代汝弟一行。陳公與我至厚,必無事也。”炳采既到堂,孚恩窮詰不已,且命用刑,遂一一吐實。而孚恩之子亦有條子,托庭桂之次子遞之,孚恩知不能隱,奏請迴避嚴議,並請革伊子景彥職。詔即革景彥員外郎,孚恩交部議處,毋庸迴避。孚恩乃請載垣等設法開釋其子,而擬炳采以重辟;並奏言此案情節甚多,非革職逮問不能澈究。奉旨柏葰、朱鳳標、程庭桂皆革職下獄,而孚恩於庭桂用刑訊焉。柏葰之門丁靳祥聞案出,即逃逸至潼關,為陝西巡撫曾望顏所拿獲,解至刑部,歸案審訊。案未結,先死獄中。大抵平齡之中式,靳祥實為經營,而柏葰不知也。若僅失察之罪,不過褫職而止。肅順與載垣、端華必欲坐柏葰大辟,鍛鍊久之,終無納賄實跡。上意亦以柏葰老成宿望,欲待以不死。肅順等力言取士大典關係至重,亟宜執法,以懲積習。九年二月獄成上聞,大旨以柏葰雖無納賄情事,而靳祥之求請柏葰撤換試卷,其弊顯然;靳祥未伏厥辜而死,當即以靳祥罪名加之柏葰等語。於是上召諸王大臣,諭以不得已用刑之故。柏葰及同考官浦安,中式舉人平齡、羅鴻譯,及為羅鴻譯行賄之主事李鶴齡、程庭桂之長子炳采,皆棄市。程庭桂發往軍台效力。朱鳳標從寬,革職未及一年,旋復起用。其餘各員獲咎褫革、降調者數十人。程炳采既出獄,將赴西市,乃大哭曰:“吾為陳孚恩所紿,代弟到案以至於此。陳孚恩諂媚權奸,吾在冥間當觀其結局也。”聞者皆為揮淚。
當鹹豐之初年,條子之風盛行,大庭廣眾中不以為諱。敏給者常制勝,樸訥者常失利。往往有考官夙所相識,闈中不知而擯之,及出闈而咎其不遞條子者。又有無恥之徒,加識三圈、五圈於條上者,倘獲中式,則三圈者饋三百金,五圈者饋五百金。考官之尤無行者,或歆羨之。余不知此風始自何時,然以余所見,則世風之下,至斯極矣。識者早慮其激成大獄,而不知柏相之適當其沖也。然自戊午嚴辦考官之後,遂無敢明目張胆顯以條子相授受者。迄今三十餘年,鄉會兩試,規模尚稱肅穆,則此舉誠不為無功。然肅順等之用意,在快私憾而張權勢,不過假科場為名,故議者亦不以整頓科場之功歸之也。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