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稈高17-23厘米,具2-3節,無毛或在節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無毛,短於節間;基生與稈生葉舌長約1毫米,邊緣被短柔毛;葉片縱卷如針狀,基生葉長為稈高1/2-2/3。圓錐花序緊縮,長約5厘米,基部為頂生葉鞘所包;小穗淺綠色;穎披針形,先端長漸尖,3脈,兩穎等長或第一穎稍長,長約2.7厘米;外稃長7-8毫米,具條狀毛,頂生1圈短毛,基盤尖銳,長約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轉,芒柱長約1.2厘米,芒針長6-7厘米,具長約5毫米的羽狀毛;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脈,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外稃頂端光滑,不具毛環。
生長環境
荒漠草原的1種寶貴牧草,唯植株矮小,分布星散,產草量不高。
強旱生多年生密叢型小禾草。叢幅10厘米左右。在內蒙古高原4月上旬返青,5月下旬到6月上旬開花,6月中下旬種子成熟。旱年不抽莖結實。分布區濕潤係數0.13~0.30,年降雨量低於250毫米,≥10℃的年有效積溫2000~3000℃。常生於山地和石質丘陵。只能形成小面積的群落片段,常以島狀形式與其他礫石生群落組合在一起,構成群落複合體。戈壁針茅在內蒙古高原區組成的主要草地類型有以下幾種: (1) 戈壁針茅+線葉菊 (Filifolium sibiricum) 草地:分布於山脊 (海拔1470米) 和陽坡上部。草群高10~20厘米,蓋度15%~20%,其中戈壁針茅占15%,線葉菊占3%。草群產量不高,生長旺季每公頃產鮮草約990千克,禾草占80%,雜類草和小半灌木各占10%。(2) 戈壁針茅+山蒿 (Artemisia brachyloba) 草地:主要見於陰山山脈北麓石質丘陵的向陽坡地上部。受所處地帶的影響,草群中含有大量的荒漠草原成分,草群高度平均10厘米,蓋度15%,產草量公頃約975千克,禾草占80%~85%,小半灌木蒿類占15%~20%,雜類草的作用極微。(3) 戈壁針茅+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草地:分布的地理範圍和戈壁針茅+山蒿草地相似。不同點表現在草地所處的小地形部位比較平緩,礫石性程度略低、土層稍厚。草群平均高10厘米,總蓋度15%,其中禾草占8%,小半灌木占5%,雜類草占4%。地衣層片較發達。(4) 戈壁針茅+女蒿 (Hippolytia trifida) 草地:這類草地和戈壁針茅+冷蒿草地經常出現在同一生態序列上,但占據著礫石性更為強烈的凸起的小地形部位,抗侵蝕耐乾旱能力更強的女蒿代替了冷蒿。草群變得更低矮、稀疏,最高7厘米,平均5厘米左右,總蓋度7%~8%。(5) 戈壁針茅+蓍狀亞菊 (Ajania achillaeoides) 草地:見於狼山西南段,海拔1600米左右的西北麓石質山坡。基本葉層平均10厘米左右,蓋度10%~12%,禾草類和小半灌木各占1/2。
分布範圍
產寧夏、甘肅、新疆、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多生於海拔300-4550米的石礫山坡或戈壁灘上。模式標本采自蒙古。
套用價值
戈壁針茅為山地草地上的優等飼用植物,各種家畜均喜食,穎果無危害,最適宜放牧山羊。戈壁針茅草地所占的面積較小,且呈分散的小片混生在其他草地中,其利用價值,往往要與其周圍相鄰的草地一齊考慮,才有一定實際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