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校族

戀校族

七月流火,又是一個畢業季,許多大學畢業生已經離開了校園。但在我市多所大學周圍,卻有這樣一部分群體,他們也畢業了,但他們依然在大學周圍生活,成了“戀校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戀校族
  • 原因分析:備戰考研、公務員
  • 特點:煩惱也很多
  • 專家建議:“戀校”期不宜太長
原因分析,專家建議,

原因分析

備戰考研、公務員
記者在桂林某高校一棟宿舍的樓道口看到一則一個畢業生髮布的小廣告,稱暑假想留在學校里,求租一床位。記者找到了貼廣告的畢業生小劉。
6點起床,洗漱完畢,買塊雞蛋餅,再掂杯豆漿,自習一個上午,中午借飯卡在學校食堂吃點或是帶點涼皮什麼的,在圖書館或是自習室趴一會,下午接著看書,直到晚上,這是小劉一天的行動軌跡。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考研”。考慮到學校環境好,便於學習,畢業後,小劉沒去找工作,在師大南門外租了個單間,加入到“校漂一族”。
從小劉租住的單間走到學校只有10分鐘的路程。小劉邊走邊喝豆漿,直接進了公共教學樓一樓的一間階梯教室。對於這幢樓里哪個教室沒課有課,他早已經爛熟於心。
“學校的學習氛圍好,我想在學校複習,試試考公務員。”今年剛畢業的小櫻說,在學校有自習室和圖書館,不少畢業生留校複習考研或公務員。“現在心理壓力挺大的,大多數同學都離開了,孤獨與單調的複習生活讓人對前途有些迷惘。但既然選擇了,就得承擔。同時我也期待著成功。”小櫻對於未來還是充滿希望。
校園附近安全,房租便宜
來自湖南衡陽的張同學是桂林理工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現在的他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也不打算考研究生。迷茫,是他臨近畢業時的感受。
“現在還沒有定下來畢業後要去哪個城市發展,先在學校附近租個房子住下來再說。”小張告訴記者,“感覺四年稀里糊塗地過去了,就要進入社會了,但心裡很沒底。”
小張同時表示,準備先在學校附近住下來,理一理思路,再決定到底該怎么辦。“前幾天我和家裡人通電話時說,自己不打算回去,準備先在桂林找個工作幹著。”
小柯情況與小張不一樣,畢業之前小柯就找到了工作,公司地點在北極廣場附近,離學校不算近,但他卻選擇住在學校里。
小柯說,原因是多方面的。新人剛到,單位也不能提供住房。沒有經濟基礎的大學畢業生,到哪去租好房子呢?有空調、有熱水器、能上網的房子都要1000多元一個月的租金。而且因為經濟條件所限,大多數學生只能考慮合租,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們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租住校園附近的房屋感覺比較有安全感。而且,在學校住了4年了,學校的每個角落都留下自己的足跡,那些熟悉的美麗的景色是小柯這一生都不能割捨的。“學校這么漂亮,叫我怎么捨得離開!我就是一個‘戀校’的小孩。”
留下來,為了留校的可能
上午8點去辦公樓領材料,然後在辦公室寫今年社會實踐的總結材料,在採訪中,小羅一直在接電話,看上去很忙。今年畢業的她爭取了留校實習的機會,“其實我從研二開始就在學校的行政部門實習了,不圖別的,就是想爭取最後能留在學校。”為了爭取這個機會,她不要工資,學校除了給她提供住宿的集體宿舍和一部分的用餐補助外就沒有別的了。提起這個,小羅也很無奈,家裡對於她的選擇也有點看法,“我爸一直想我回去考公務員,但是畢竟在學校呆了7年,我很想留在學校,喜歡那種輕鬆自由的氛圍。”
據了解,像小羅這樣為了能留在學校實習而“戀校”的不在少數。和她住一間宿舍已是輔導員的小朱告訴記者,自己是今年才正式算在編職工的,為了這個職位,她等了快3年。小朱說,“其實想想也覺得挺無奈的,因為每年的編制有限。”
廣西師大的小李告訴記者,從去年大學畢業開始他已經找了好幾家單位,但是就是感覺不對路。老師便推薦他在學院的辦公室實習,他也寧可在學校等待觀望一段時間。目前他就在學校附近租住,平時還可以利用學校里的球場、圖書館和實惠的食堂,繼續過著單純的生活。
“仿佛生活在夾縫中。”這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有時候我深感苦悶,覺得自己既不屬於學校,也不屬於社會,我到底屬於哪裡呢?”一位在“漂”著的學子小張這樣說。
他向記者坦承,自己已經明顯感受到了“邊緣人”身份,“漂”著的日子很壓抑,整天過著學習、吃飯、睡覺三點一線的生活,同室的“漂友”都是高度緊張,他們不像在校生那樣經常聚會、談心,有時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
“樓上、樓下都住著像我這樣的‘校漂族’。”他搖頭無奈地笑道。“早晨7點起床,到圖書館開始‘啃’書本。12點到學校食堂吃點午飯,飯後到圖書館看書,晚飯後休息片刻,又去自習室繼續看書。”小張說,“校漂族”的生活大多是雷同的,每天的生活內容不但單調乏味,還要忍受經濟拮据之苦。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每月房租加水電費近200元,生活費400元,加上其他費用,一個月在800元左右,比在校的時候還要多兩三百元,這還不包括上研輔導班和買書的錢,“都是父母在支持,有時覺得挺不好受的。”
在與多名“戀校族”交談後,記者發現多數人都面臨內心孤寂、對未來迷惘、經濟壓力大等問題的困擾。小張表示,身邊的同學有的已經找到工作,有的考研成功,陸續離開了學校。“看著熟悉的校園,如今卻物是人非,心裡難免會很失落,真想早點脫離‘校漂’的生活。”

專家建議

“戀校”期不宜太長“校漂”應及早“上岸”
社會心理學教授周老師告訴記者,從心理層面上看,大學生“戀校”大致是出於以下幾種原因:安全需要、依賴心理、逃避心理、現實考慮。學生從學校跨入社會,大都需要一個適應期,他們中的大多數會選擇一邊工作一邊適應。而“戀校族”則把這個適應期放在學校,把這種方式作為人生的緩衝期,規劃自己的未來。“戀校”生涯如果持續半年或者一年,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這不應該成為一種生存常態。
特別是“校漂族”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從本質上講,“校漂族”是逃避社會現實,逃避應承受的社會責任的表現,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他希望“校漂一族”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及早融入社會。同時,他建議,畢業生要理性把握就業優勢,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特點,做一個符合自身的職業定位,是擺脫“校漂”身份的第一步。如果無法對自己做出準確定位,可以求助學校輔導老師或者職業規劃諮詢專業機構。
長期在高校從事學生就業工作的劉老師認為,就業難和大學期間沒有好的規劃是“校漂族”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大學生將考入大學視為人生的重要目標,心愿達成後,沒有進一步的目標,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更是沒有考慮過。“‘校漂族’有個正確的求職觀,讓他們找到一份工作,才是讓‘校漂族’走出漂泊生活的根本辦法。”她告訴記者。此外,劉老師還表示,這種情況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也表現出年輕一代在市場經濟時代就業競爭加劇後暴露的脆弱一面。他建議,對一些有進一步深造並且有良好基礎的“校漂族”,應多一些政策扶持,學校可設立如研究助理等職位,讓這類“校漂族”更多地接觸導師,提高學習效率。而那些懼怕社會,把校園作為逃避現實的港灣的“校漂族”,應主動與老師、師兄師姐多交流,明確自己適合發展的方向,勇敢面對現實,及早靠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