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懿濟聖母廟始建於宋代。
元元統二年(1334年),重建。
至元五年(1339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均有修葺。
2006年5月,由政府撥款,在原來建築構架基礎上對廟宇進行翻修,故在一些建築物上可以看到部分更換的木構件。
建築格局
懿濟聖母廟由聖母廟和顯澤侯神祠組成,皆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9920平方米。現存聖母殿為元代建築,其餘為明、清建築。聖母廟分上下兩院,中軸線建有牌坊、山門、戲台、獻殿和聖母殿,東西兩側為鐘鼓樓、配殿及耳殿。顯澤侯神祠俗稱大王廟,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二門和大王殿,兩側為配殿及廂房。
主要建築
聖母廟
正殿單檐歇山頂三間,前後八椽,殿頂為琉璃脊、簡瓦。檐下用圓木柱,圓礅礎,兩角柱砌於牆內,上部露出。柱上置大額枋、平板枋,柱頭科三踩單昂,皆出斜栱,正面要頭為龍頭變體,45°斜要頭雕作華栱形。前後八架椽,七架梁對後雙步梁,雙步梁置於後金柱之上,柱上施大斗,以十字栱承之。七架梁與五架梁、五架梁與三架梁之間,均施有童柱、角背來支撐。雙步樑上豎童柱、角背,撐起後下金檁及上單步梁。丁字梁頭置七架樑上,其上再豎一童柱,加角背,支撐踩步金梁。翼角抹角梁斜插於兩側大額枋中,上承老角梁、仔角梁。結構牢靠穩固。大殿開三門,門為六抹六扇,無前廊,面闊11.91米,其中明間寬4.14米,進深三間11.9米。整座建築顯得大氣而莊嚴。
獻殿三間位於正殿之前,懸山頂,灰脊、簡瓦。兩排圓木柱,覆盆礎,柱上置平板枋、大額枋。柱頭科三踩單下昂,耍頭三幅雲。平身科各兩攢,形制與柱頭科相同,只是用材略小。無論面闊方向還是進深方向,均加騎馬雀替,雕刻精緻。殿內五架梁、三架梁疊置,五架梁頭伸出前後檐外,代替襯頭木。樑上直接用角背支撐三架梁,而省略童柱。三架樑上施童柱、角背、叉手,支撐脊枋、脊檁。脊檁下施隨枋,從五架梁角背中穿過。結構簡潔、牢固。此殿面闊11.55米,明間4.12米,進深一間4.08米,是古人用作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
戲台懸山頂三間,也是灰脊簡瓦,圓木柱,覆盆礎。其中平柱為通柱,通高4.89米,其中台上部分高2.39米。柱頭大額下為大額枋,大額之上為斗口跳,梁頭伸出刻作要頭,雕為三幅雲,兩側加翼形栱。柱間雀替雕刻華麗,明間的雕作二龍戲珠,次間的雕為鸞鳳。台內梁架結構和正殿、獻殿相同,為五架梁、三架梁疊置。五架樑上設童柱、角背,支撐三架梁;三架樑上再施童柱、角背、叉手,支撐脊枋、脊檁。屋頂未施天花。
舞台隔扇是新制的,用以區分前後台。前台面闊7.55米,明間為3.19米,進深3.67米。後台面闊7.46米,進深1.23米。舞台平面不是長方形的,而是前台稍寬後台略窄。台前專設木欄桿式的護欄。台前兩根通柱之間、護欄之前,施有垂花罩,垂花罩用吊柱加以固定。
牌樓四柱三頭,柱的前後各有木戧柱斜撐。明樓斗棋十一踩,四昂單杪;次樓九踩,三昂單杪。明樓有題額,正面為“懿濟聖母廟”,旁有“嘉靖六年孟月建,1989年重修”等字;背面則題作“顯澤侯之廟”。
顯澤侯神祠
顯澤侯廟建在懿濟聖母廟東南處,有獨立的山門,分為內外兩院,西牆與聖母廟東側殿殿牆相鄰。外院有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土地和財神。內院則為顯澤侯正殿,也有東西配殿。正殿又稱“大王殿”,三楹,懸山頂,琉璃脊。明間辟門,次間砌牆,規格低於聖母殿。其東西配殿分別供奉閻王、蟲王。廟內配殿均硬山頂三楹,建築比較簡樸。顯澤侯廟山門外,有一小院,院西即與聖母廟東側門相通。
文物遺存
懿濟聖母廟劇場院內立有元明清碑刻6通。
保護措施
1993年,懿濟聖母廟被和順縣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懿濟聖母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懿濟聖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懿濟聖母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平松鄉合山村東南50米處的臥虎崗下。
自駕:從晉中市出發經S318—董榆線—高平線—懿濟聖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