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杪亭》是明朝張岱所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懸杪亭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懸杪亭
餘六歲隨先君子讀書於懸杪亭,記在一峭壁之下,木石撐距,不藉尺土,飛閣虛堂,延駢如櫛。緣崖而上,皆灌木高柯,與檐甃相錯。取杜審言“樹杪玉堂懸”句,名之“懸杪”,度索尋樟,大有奇致。後仲叔廬其崖下,信堪輿家言,謂礙其龍脈,百計購之,一夜徒去,鞠為茂草。兒時怡寄,常夢寐尋往。
白話譯文
我六歲的時候,跟隨先君子在懸杪亭讀書。記得懸杪亭是在一座陡峭的石壁之下,以木頭與石頭支撐著亭址,不憑藉一尺泥土,飛闊空堂,一座連著一座。緣著懸崖而上,都是灌木和高大的樹,與屋檐井壁相互交錯。懸杪亭的名稱是取唐代詩人杜審言的“樹杪玉堂懸”一句,而命名為“懸桫”。從這裡度過索道去尋樟樹,有非常寺妙的景致。後來我二叔在它的悉崖下面結廬,因相信風水先生所說的話,說是懸杪亭阻礙了他家的龍脈,就千方百計地收購了懸杪亭,一夜之間就拆去,在懸桫亭的原址上栽培了蒙茂的草。這裡是我兒時心情舒暢悅樂的所在,我常常在夢寐之中尋找前往。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文學家。出生於官宦之家。一生未曾做官,過著落拓不羈、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自稱“少為紈禱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童孌,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事,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自為墓志銘》)。明亡後,“無所歸止,披髮入山,為野人”(《陶庵夢憶序》)。清康熙初,參與編修《明史紀事本末》。著作頗豐,以小品散文著稱。有《嫏嬛文集》《石匱書後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數種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