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文昌書院

懷集文昌書院

文昌書院,又名文昌閣,始建於公元1619年8月,是塔院合一的古建築,位於廣東省懷集縣城東1公里的綏江北岸,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懷集文昌書院
  • 地理位置:廣東省懷集縣
  • 著名景點:文昌塔
  • 始建時間:公元1619年8月
典故,地理位置,建築結構,書院介紹,文昌塔,重修歷史,縣級文物保護,懷集縣,附近景點,

典故

懷集文昌書院 位於縣城東,始建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竣事於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為知縣謝君惠所建。當時建閣之意是該地處於下郭水口,河流傾瀉築一閣以鎖水口,使懷集的人才和財源不會流失。再加上有一故事相傳,說是有一年,有一巨木在該河面浮出,先前一漁夫託夢,有神仙告訴他:“此木沉數百年,現是逢吉出現,可有大用,不能再棄之。”於是各方生員紛紛捐錢請求建閣。當時建閣之意是因該地處於下郭水口,築一閣以鎮河流傾瀉,祈禱懷集的人才、財源不至流失。

地理位置

懷集縣是廣東省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來來往往的行人很多,文化交流也很發達,有了文化交流,文人就會出現不少,據懷集縣誌載,明清時期全縣總共出過進士、舉人111名,貢生358名。如此多的文人,必然需要一個讀書場所,懷集文昌書院可是功不可末。

建築結構

懷集文昌書院,又名文昌閣,是塔院合一的古建築,懷集文昌書院為當年懷集縣令謝君惠倡建,占地面積430平方米,建有北門、庭院、正堂、廂房,屬中國傳統式的四合院建築,山門兩側有觀闕、楹桂、石鼓;進入山門是一道木影壁,其後是前院,正面石壁上嵌有太極八卦、洛書、河圖;穿過左右側良廊,步上幾級石階便是正堂和兩側之廂房;繞過正堂後門的木雕屏風,即抵後院。懷集文昌書院就坐落在後院正中。
書院坐東向西而建,前有書院,後有文塔,五層六角形塔體直插雲天,似文星拱照之巨筆,如鎮守河道之大將。平面布局是坐東向西,建塔宗旨是鎮鎖一縣河流傾瀉,為興人才而聚財氣,寓懷集人才輩出,繁榮昌盛之意。建成時總稱懷集文昌書院,因院內有塔,也稱懷集文昌書院。歷三百八十餘載滄桑,是祖先留下的一件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書院介紹

懷集文昌書院原貌並不是曾經的孤塔,而是一座庭院式建築,孤塔是整個懷集文昌書院的一部分,也為全閣的主要標誌。從縣城出發沿河邊小路由西往東行約1公里,便是該閣的所在地。原來的懷集文昌書院正門靠河一側有一棵大榕樹挺拔而立。文昌閣坐東向西,前邊是文昌書院,後面為文昌塔,占地面積約430平方米,是中國傳統式四合院建築。山門兩側有觀闕、楹桂、石鼓,進入山門是一道木影壁,木影壁後面是天井(前院),天井正面石壁上嵌有太極八卦、洛書、河圖,天井內置有香爐等物,是平時香客們的上香祈福之處,旁邊立有約3米高的孔子塑像。穿過兩側台階而上,是第二進青磚青瓦的堂屋,堂屋是書院的主體建築。繞過主殿,進入後院,文昌塔就聳立在這裡。若登上文昌塔,首先要上幾級台階,走過一塊空曠地,再爬幾級台階便是山門(大門),兩側有耳房;然後又有一塊空地,再從兩旁的台階而上,就到第二進堂屋了,堂屋內有兩幅雕刻著精彩別致圖案的屏風。堂屋後是一片空地和水溝,過了溝再前行數步方能進入塔門。懷集文昌書院的左、右、後均有圍牆,兩側房子的分布為:右邊是廚房,左邊是柴屋、餐廳和閣內工作人員的臥室。當時左右兩壁還嵌有碑刻,主要記載重修懷集文昌書院的情況和紳士鄉民捐款名單。

文昌塔

文昌塔高約25米,共分為5層,從底層開始都是六角形,牆厚53厘米,門口寬內為 1.l米,外 l.11米,高2.9米,門側牆厚66厘米;六個牆角每個內長3.15米,外長3.9米。正門頂上有“梯雲”二字。第二層至第四層正面均是方形或棱形視窗,上方依次寫上“得祿”“桂籍”“參天”字樣,最頂層視窗是圓形的,上方有“文閣”二字。每層均建有瓦檐,檐下面都描繪著各式各樣的圖案,還雕有蓮花瓣,以裝飾塔身。塔內繪有鐘馗、仙女等圖畫。塔頂似圓錐式,瓦脊坡度基本上是垂直向下延伸,頂部鐵桿上安裝有葫蘆狀的瓷塔剎。原為兩個“葫蘆”的,據傳某年一國民黨軍官為顯示威風,舉槍射擊而打掉了一個。塔頂六個角都裝有“翹手”(卷草),工藝較為精巧,使文昌塔顯得雄偉壯觀。

重修歷史

文昌塔歷經了幾度修葺才保留到今天。
清順治十四年(1657 年)知縣許重華曾出資重修一次;
清康熙三十年( 1697年)知縣翁是龍改建一次;
清同治四年 (1865年)又重修一次;
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雷擊塔脊,兩年後再次重修;
民國十五年至十六年 (1926——1927年)進行過一次較大的修繕;
公元 1991—199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各界人士慷慨捐資進行了全面修繕,並按原貌修復懷集文昌書院。
文昌書院2004年重修後,重新向世人開放,做為古代文人讀書成材的地方,在今天依舊發揮著它的作用,庇蔭著讀書人,激勵著當代的學子們勤奮學習,回報社會。

縣級文物保護

書院部分五十年代被拆廢,僅留孤塔一座。
1987年9月,懷集縣人民政府將懷集文昌書院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塔身外緣線二十米為保護區。
1990年,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通過保護文物搶修懷集文昌書院議案。
1993年7月,縣人民政府重新劃定懷集文昌書院主體建築外緣線外五十米為保護區,一百米範圍內為建設控制地帶。
2003年,對塔頂及書院部分梁、柱、二進瓦面進行維修,在懷集文昌書院內新添楹聯、金榜。新掛公德名言共二十四字;用大理石篆刻我縣歷代進士、舉人、貢生芳名和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前三名金榜,為書院增添文化氣息。

懷集縣

位於廣東省的西北部,肇慶市的北部,地處北江支流綏江的上游,與廣寧、封開、賀州、陽山等縣市毗鄰,是廣東省西北通桂達湘的重要交通樞紐。全縣總面積3573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人,轄20個鎮1個民族鄉,兩個國營林場,全縣有322個村委會(居委會)。
懷集縣緊靠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氣溫適宜,累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828.1小時,年降雨量1785.4毫米,累年平均氣溫20.8℃,無霜期310天。該縣千山聳翠、萬嶺泛綠,林木種類繁多,2001年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為萬立方米。坳仔、大坑山等鎮出產的茶稈竹(俗名厘竹)馳名海外,解放以來一直占全國該項產品出口量的50%以上。在廣闊的山地上,有500畝以上連片天然草場18幅,31310畝;森林中有眾多的珍貴禽獸,有豐富的四時均可採集的中草藥材資源,其中草本類280多種。水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32.89萬千瓦,可開發22萬多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高溫礦泉多處。地下的礦產資源不少,其中以品位高達42%~68%的磁鐵礦和石灰石最有名。同時,還有山水林泉、竹海清江、煙樹平疇和眾多的名勝古蹟,山區的人文景觀等,是豐富的旅遊資源。
懷集縣具有豐富的林業、水力、礦產和旅遊資源。全縣活立木蓄積量達1020萬立方米,懷集厘竹有“鋼竹”之稱,被譽為“竹中之王”,年出口量6萬噸(120萬擔),出口量居全國同類首位。水力資源總蘊藏量達32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力資源22萬千瓦。目前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有14萬千瓦;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錫、鎢、花崗岩等達30多種;全縣山地面積443萬畝,耕地面積41多萬畝,有連片的耕地18萬畝,是發展“三高”農業的好地方。懷城境內山青水秀、古樹名木、奇山異洞、清溪溫泉、名勝古蹟隨處可見,省級風景名勝區——橋頭燕岩每年吸引數以萬計遊客參觀遊覽,是有待開發的寶地。

附近景點

·大亞灣
·惠州巽寮灣
·惠州龍門鐵泉
·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
·羅浮山
·惠州湯泉生態旅遊度假村
·惠州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
·惠州象頭山
·惠州雙月灣
·平海古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