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運動

懷遠運動

懷遠運動(Huaiyuan movement)由李四光於1939年命名,是發生於早、中奧陶世之間的構造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遠運動
  • 外文名:Huaiyuan movement
  • 命名人李四光
  • 發生時間:早、中奧陶世之間
  • 學科:地史學
  • 含義:構造運動
簡介,研究,構造機制,研究結果,地圖信息,

簡介

懷遠運動是華北地台早古生代一次重要的區域性構造運動。研究認為懷遠運動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中寒武世張夏期→早奧陶世大灣期)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山子組白雲岩形成→隆起剝蝕→馬家溝組底部同生構造角礫岩的形成→滑褶帶的產生等四個階段。

研究

“懷遠運動”是李四光先生於 1939 年創立的, 原指發育於皖北早 、中奧陶世地層之間的平行不整合現象 。另有一些地質學家在不同地區提出不同見解,總體可歸結為三山子白雲岩(∈3-O1s) 跨時地層單位與賈汪頁岩(今馬家溝組東黃山段的一部分)的平行不連續。從而“一個面”就成了懷遠運動的全部內容。

構造機制

區域地質研究表明,自晚太古代以來,地球處於持續的減速過程中,因而造成地殼由低緯度向中緯度漂移,由南而北的擠壓作用(和由北而南的反作用)就成為區域性應力作用的基本方式。由於應力長時期積累,豫中地區於張夏期末首先隆起,並向四周拓展,造成海水退卻,沉積環境由淺海 →潮坪→瀉湖,致使灰岩發生白雲岩化。馬家溝組沉積標誌著從崮山期開始的構造隆起剝蝕階段的結束。大灣期初海水從東北湧入,迅即淹及華北全區。這一大面積沉降現象,既是奧陶紀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的結果,也是長時期南北向擠壓與松馳作用所派生的東西向補償性收縮的結果。而後不久由東南向西北的推擠作用加強,將尚未固結的東黃山段泥質白雲岩角礫岩化。此後轉入相對穩定的馬家溝組沉積階段,懷遠運動即告結束。

研究結果

懷遠運動發生於張夏期末,延續到大灣期初,是一個長時期的複雜過程。該構造運動經歷了海床抬升→暴露剝蝕→震盪性沉積等階段,其影響範圍波及華北大部地區。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卞和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