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村位於莊子鄉東部17公里處的丘陵山區,主要以果樹\糧食為主。
基本介紹
位置境域
上懷遠,屬莊子鄉,位於榆次城南27公里的土石山區,西白線北側山谷中。東臨下懷遠村,西毗上黃彩,南連西窪、白田、葫蘆咀,北接長凝鎮之楊莊、白家莊、宋家莊(圪喇峪)。面積6.861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
村名由來
其一,傳說村里曾有一株古槐,枝繁葉茂,頗有特點,便命名為“槐峪”。後古槐消失,人們因諧音,逐漸演變為“懷元”,進而演變為“懷遠”。“先有上懷遠,後有下懷遠”,因地勢高低對應成名。
其二,以抒發思鄉感情而命名。據傳,懷遠村大約建於隋唐時期,宇文氏族是這個村的開拓者。隋朝末,宰相宇文化及想篡位,命他的兒子宇文成都殺死隋煬帝,宇文成都被封為武安王。後十八家反王討伐,宇文化及、宇文成都父子被李世民之弟李元霸殺死,宇文一族被追殺。為了躲避災難,宇文氏族帶著老小逃到榆次,並躲入深山。隨著族人的增加,村莊建成。因思念故鄉,將村莊取名為“懷遠”。據《榆次市志》記載,鮮卑族宇文姓氏是西晉建興四年(316)後陸續遷居榆次定居的,是否在隋末又遷來宇文姓氏,無歷史依據,只是一種傳說而已。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慶城都,領都為南關二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十九編村白石附屬村。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日偽政權交錯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2014年底,依次屬上黃彩鄉、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約67戶300人。1978年45戶22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96戶223人,戶籍人口87戶208人。戶籍人口中,男101人,女107人;0~14歲23人,15~59歲139人;60~79歲37人,80~99歲9人。全部為漢族。
傳說上懷遠村由溫、李兩姓立村,後來從小峪口遷來崔姓,從長凝遷來宇文姓氏。現坐地戶有宇文、崔、李等姓氏。截至2014年底,按戶主統計全村有7個姓氏。
歷史大事
1958年,建村國小。
1964年,開始建設石頭道路。
1977年,建磨坊,有磨麵機1台,碾米機1台。
1982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
2002年,鋪設自來水管道1.5公里,引泉水,自來水實現戶戶通。
2006年,建成紅磚硬化路4公里。
2013年,村支部書記宇文海林自己出資70萬元,在原址上重建玉皇廟(高廟)、三官廟。
2014年,投資近10萬元,實施省級“一村一品”項目,建設道路和配套設施。
古今人物
(一)綜合名錄
崔山,民間戲傳此人是五穀財神下凡,曾是建榆次城隍廟的捐糧大戶。
崔相和(1924年~1983年),1937年入伍,1944年起進入金融行業,歷任濟南銀行人事科科長、天津市人民銀行人事科副書記、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天津銀行副行長兼常委、農業銀行天津分行行長等職。
宇文海林,1962年生,2013年獲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曲黃河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二)革命烈士名錄
崔玉生,1905年生,榆次區基幹隊戰士,1943年在榆次縣戰鬥中犧牲。
宇文二貨,1920年生,太行2分區司令偵察連戰士,1945年在昔陽縣戰鬥中犧牲,年僅25歲。
宇文正杰,1916年生,榆次區基幹隊副排長,1946年在榆次縣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向以糧食種植為主。1949年全村擁有耕地800畝,1978年為749畝,主要作物有粟米、油麥、麻子、芝麻、棉花等。到2014年底,耕地為1874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900畝,主要品種為玉米、穀子;蔬菜種植面積50畝;林果種植面積200畝,主要品種為國光、富士、紅星蘋果。
公益事業
1958年,建村國小,校址在宇文海林院內,有學生50名左右,王金喜、李在龍、郝桂昌等教師依次任教。1978年,學校遷至崔三毛院內,有正房7間。1984年,又遷至原飼養院內翻建的10間正房。1992年,在村東新建校舍5間。2006年,國小撤併至立堅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9人,大學本科以上2人。
1970年,有赤腳醫生崔六斤、宇文愛只為村民服務。1990年代,李雲虎為村醫。2008年,村民加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加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100%,新農保參保率86%,60歲以上老人44人。
2011年,建成農家書屋,配備圖書1500餘冊。
遺蹤古蹟
曾有三官廟、文昌廟、玉皇廟、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山神廟、觀音廟、真武廟等古寺廟。
魯仙寺,俗稱“魯尖寺”,位於村境東南10里魯仙山頂為白田、葫蘆咀、楊莊、白家莊、圪喇峪、上懷遠、下懷遠七村共有。據舊《榆次縣誌》載:“魯仙寺,在魯仙山,巒壑周環,危峰特峙,東南望八縛、神林諸嶺,西北指寶峰、鹿台諸山。俱朗若列眉。本名靈峰寺,元至正初建。有高塔,明萬曆四十年毀於地震”。現殘存窯洞以及一些破磚爛瓦,傳說此窯洞深不可測。
對一個鮮卑民族落戶於榆次,幾年的探尋,是真是假,心裡總算得到了點釋然。不虛此行的興奮,依然不知飢腸轆轆,為一日的辛勞感到了萬般的欣慰。
日昃西山,回到村口高處,又呆呆地掃視了好一會兒懷遠村。一股寒風順溝而過,由於衣服的單薄,感到了季節的無情。算是釋然帶來的興奮吧,看著無絲絲炊煙的村子,心境與季節之風容在了一起。一個好淒涼的境地,一個曾今熱鬧的村子,不忍再去想像,鑽進汽車,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大約走了有五六分鐘吧,在半山坡上,遇到了一個硬朗的老人,一問74歲了,又與老人聊了起來。老人也許是遇到山外人的興奮,話多而自信有力。說話的坦直,想老人一定是個爽直的脾性。村名與宇文姓氏的來歷大體上與村中老人說得一致。然後指著腳下這條盤繞進山的水泥路,自豪地說:這條進山的路是我當書記的時候修得,山里不同於山外平地修路,真是費了勁。懷遠村風水非常得好,四面環山密不透風,別看蔽塞,歷史上可是個有錢的村子。這我相信,就那十幾座廟,沒有點經濟實力是建不起來的。豁又想起剛進山時心裡的疑惑,問起老人四面山的名字:西北是鳳凰山。我一聽是鳳凰山,難怪滿山松柏翠綠,鳳凰的羽毛不就是綠色的嗎。東北面是旱山,正南是(籮頭)山。我隨著老人的手指掃視著,山名與山相基本相容,大約開祖取山名的時候,也許是依山相而言吧。東北面的旱山,正南面的(籮頭)山植被,只是一些茅草荊芥,看不到如鳳凰山一樣綠色的植被。來年春暖花開,炙熱的夏天時節,那山坡上會開滿各異的花草吧。
因天色不早,不想太耽擱老人。意外的收穫,出村時的那份酸楚,被綠波搖曳的鳳凰山溶蝕。好美的景色,一個深藏不露的小山村。我生在一個小山村,哪裡有我得父老鄉親……
遐想著山外的遊子,帶著可意的禮品,帶著妻子、孩子,帶著千辛萬苦換來的功名成就,行走在彎彎的山路上,回家與老人過年的幸福情景。生活的濃趣,那份刻骨銘心的情感。當想到老人站在村口翹首期盼的焦容時,我得眼又一次模糊了。闖蕩天下的遊子們,常回家看看吧,哪裡有一顆時時牽掛你的心……
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