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詩傷謝朓

此詩是是南朝詩人沈約傷悼詩人謝脁蒙冤而死的悼亡詩,這首詩總結了謝脁的一生,讚頌死者是個才能、品德傑出的人,評價死者在文壇上獨樹一幟,不同凡響,哀嘆他死的冤枉;表達了詩人對謝脁的悼念。全詩既有哀傷,又有憤慨,同時隱含著對當時朝廷的不滿。詩句寫得極有感情,聲情並茂,言淺意深。

沈約一共有《懷舊詩》九首,都是感懷當時文壇亡友的,如《傷王融》、《傷虞炎》等。這首《傷謝脁》詩即是其中的一首。比較而言,此詩最為著名,歷來廣為各種選本所青睞。究其原因,就在於它以詩的形式,正確評價了謝眺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對這位文壇奇才過早的死於非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懷舊詩傷謝朓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沈約
作品全文,註解,白話譯文,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吏部信才傑(1),文峰振奇響(2)。
調與金石諧(3),思逐風雲上(4)。
豈言陵霜質(5),忽隨人事往(6)。
尺璧爾何冤(7),一旦同丘壤。

註解

(1)吏部:指謝脁,謝脁曾為尚書吏部郎。
(2)文峰:即詞峰。峰,一作鋒。
(3)金石:指鐘磬等樂器。諧:和諧。
(4)思:才思。風云:形容高超。
(5)陵霜質:指謝脁不畏強暴的品質。
(6)人事:指新陳代謝、生死存亡的現象。
(7)尺璧:徑尺之璧。指謝脁是稀有的人才。

白話譯文

尚書吏部郎謝脁確是才傑,在文壇獨樹一幟不同凡響。
音調鏗鏘聲律工穩諧金石,才思高華如追逐風雲之上。
哪想到不畏嚴寒高潔品性,忽然捲入了人事糾紛死亡。
像尺璧一樣的珍寶蒙大冤,構陷成獄死於非命歸丘壤。

作品賞析

這首詩以詩的形式,正確評價了謝脁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對這位文壇奇才過早地死於非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傷。詩人沈約雅愛謝脁的五言詩,他經常讚嘆:“二百年來無此詩也。”(《南齊書·謝脁傳》)此詩前四句就是這一高度評價的具體化。詩人沈約認為,謝脁才華傑出,犖犖獨占文壇鰲頭,具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因為,其詩之“調”與“思”都與眾不同。詩思高華,追風逐雲,靈秀而飄逸,固非常人可以攀比;而詩的鏗鏘音調,優雅動聽,都堪與音樂之聲媲美,猶令人賞心愜意。這裡的“調”,已不僅僅是指詩的自然音節,也兼指沈約、謝脁等人率先追求的詩的人工音律,即聲律。詩人沈約醉心於追求詩的聲律之美,他著《四聲譜》,創“四聲八病”之說。謝脁、王融等人積極回響,身體力行,把沈約的聲律說運用於詩歌創作之中,開創了風靡一時的“永明體”。沈約和謝脁都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而“永明體”實際上成了古體詩向近體詩過渡的橋樑。由此可見,在對詩的“調”的認識與追求上,他們是靈犀相通、默契一致的。所以,沈約這裡稱讚謝脁詩“調與金石諧”,確是知音之評。
後四句對謝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沈約這裡先盛讚謝脁品質高潔,接著一曰“忽隨人事往”,“人事往”指非自然死亡,而“忽隨”二字更透露出非同尋常的意味,暗示謝脁是死於非命;二曰尺璧之質而與丘壤同污,埋沒於地下,實在可嘆可惜。這樣,詩人便在這裡著意造成了品質之優秀和生命之短暫的反差,由此發抒出對謝脁不幸遭際的無比惋惜之情,感情激烈、發露,溢於言表。
愛其美才而悲其橫死,是此詩的主旋律。全詩評騭公允,不諛不貶,因而成為品評謝脁的千古不易之辭;真情率意,不假雕飾,因而又是千古悼亡懷友的傳誦之作。

名家點評

清代陳祚明:“三四頗能貌宣城之詩,調諧言其工穩,思上言其道拔也。”(《采菽堂古詩選》 )
清代沈德潛:“三四句能狀謝脁之詩。”(《古詩源》)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