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人民政府

懷寧縣人民政府是懷寧縣的行政管理部門。

1949年2月,經中區皖西區委批准,成立懷寧縣人民政府,隸屬皖西第二愛國民主行政專員公署,6月,隸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慶專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寧縣人民政府
  • 職責:懷寧縣的行政管理部門
  • 地理位置:懷寧縣
  • 組建時間:1949年2月
簡介,基本概況,內設機構,建國前,社會主義改造期,社會主義建設期,縣委部門,政府部門,行政區劃,

簡介

  • 1952年8月,改屬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時接受安慶專區(地區、行署)的指導與監督。
  • 1956年4月懷寧縣人民政府改為懷寧縣人民委員會。
  • 1965年12月,共召開六屆人民代表大會,換屆選舉了各屆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
  •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縣人委領導機構及其工作機構陷入癱瘓狀態。
  • 1967年2月,由人民解放軍“支左”人員參加,成立“懷寧縣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負責組織指導全縣革命生產工作。
  • 1968年8月,成立懷寧縣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
  • 1969年7月,建立縣革委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實行一元化領導。
  • 1970年6月,縣革委為單一的政權機構。
  • 1981年8月,撤銷懷寧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懷寧縣人民政府,縣革委工作機構轉為縣人民政府工作機構。

基本概況

懷寧地處安徽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面積1276平方公里,人口70萬,轄20個鄉鎮243個村(社區)。自東晉建縣至今有1600多年歷史,府、縣同城而治690餘年,省、府、縣同城而治178年,史稱懷寧為安徽的“首府首縣”。概括懷寧基本縣情,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區位優越。懷寧素有“襟江淮,控鄂贛”之譽,合九、合安鐵路,滬蓉、濟廣、合安高速公路,206、318國道,212、209省道穿境而過,安慶火車西站、石門湖碼頭坐落境內,安慶民航機場、長江貨運碼頭緊鄰縣境,安慶天柱山機場正在規劃建設中,合安九高鐵及茶嶺樞紐站全線推進,岳武高速東延線啟動實施,五種交通方式互為一體,形成了立體式、多元化的交通網路,使懷寧承東啟西、連南引北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二是人文薈萃。懷寧歷代名人輩出,清代有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一人”的書法大師鄧石如;近現代有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一大”到“五大”主要領導人陳獨秀,“一代完人”、著名教育家王星拱;當代有“兩彈元勛”鄧稼先、著名青年詩人海子,等等。懷寧是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京劇前身徽劇的發祥地,素有“戲曲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三是資源豐富。懷寧歷來被稱為江北魚米之鄉,擁有耕地48萬畝、山場50萬畝、水面18萬畝,是全國商品糧大縣、全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縣、全省畜牧業十強縣;境內有銅、鐵、無煙煤、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30多種礦產。近年來大力發展藍莓種植,種植面積突破4萬畝,規劃到2020年,全縣藍莓種植面積不少於5萬畝,打造藍莓之鄉,努力把懷寧建成全國知名的藍莓產業發展優勢區和以藍莓元素為主的重要休閒旅遊區。四是環境優良。懷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中部百強”,先後獲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平安暢通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親職教育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中國麵點師之鄉”、“浙商(省外)投資潛力城市”、“安徽省平安縣”、“安徽省文明縣城”、“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等多項殊榮,十一度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億元,增長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8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6億元,增長1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9%;進出口8000萬美元,增長16.6%;城鎮新增就業84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2.69%,“六穩”目標基本實現。

內設機構

建國前

公安局 、財糧科 、文教科 、工商局 、糧食局

社會主義改造期

  • 1949年秘書室、司法科、民政科、中國人民銀行懷寧縣分理處、石牌郵局和懷寧電話組
  • 1950年監察室、人民檢察委員會、建設科、合作總社、財糧科改為財政科,工商局分為稅務局、工商科,中國人民銀行懷寧縣分理處改為辦事處後改稱中國人民銀行懷寧縣支行,撤銷司法科。
  • 1951年人事科、農林科、財經委員會、衛生科、教育科改稱文教科、人民檢察委員會改稱人民檢察署。
  • 1952年統計科,農林科與建設科合併為農建科。
  • 1953年:財政科改稱財糧科。
  • 1954年:設立農業辦公室、手工業管理科、生產聯合社、體育運動委員會,農建科分為農業科、建設科、水利科。
  • 1955年:設立農業局,撤銷農業科,財經委員會,監察室。人民檢察署更名為懷寧縣人民檢察院,合作總社改稱 供銷合作社。石牌郵電局改稱懷寧縣郵電局。
  • 1956年:設立農產品採購局,林業科,縣農業銀行。經濟計畫委員會後與統計科合併。秘書室改稱縣人委辦公室。建設科改稱交通科。財糧科改為財政科。水利科改為水利局。手工業管理科改為工業科後與交通科合併為工交科。教育科分為文化科和教育科。
  • 1957年:設立多種經濟辦公室,商業局。恢復監察室,撤銷工商科。農業局與林業科合併為農林局。文化科、教育科合併為文教局。
  • 1958年:設立檔案館(科)。民政科分為民政科、勞動科。
  • 1959年:設立種子局,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交通局,除害滅病辦公室。撤銷工交科。冶金煤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基本建設4個局合併為重工業局。財政科與稅務局合併為財政局。縣監察室與縣委監察委員會合署辦公後撤銷。
  • 1960年:恢復機械工業局,撤銷除害滅病辦公室,民政科改為民政局,勞動科改為勞動局。
  • 1961年:撤銷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
  • 1962年:設立勞動安置辦公室。
  • 1963年:設立財貿辦公室,物資局,檔案館(科)與縣委檔案管理科合署辦公。
  • 1964年:勞動局改勞動科,統計科改稱統計局。

社會主義建設期

  • 1978年:設立農林辦公室,工交辦,恢復財貿辦公室。
  • 1981年:設立縣政府辦公室,農業區劃辦公室,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恢復多種經濟辦公室。
  • 1982年:知青辦併入勞動局,工交辦改稱縣經濟委員會。
  • 1983年:設立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地名領導小組改稱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 1984年:設立區域規劃辦公室,僑務辦公室,經濟技術引進協作辦公室。撤銷財貿辦公室,農林辦公室,多種經濟辦公室,農業區劃辦公室。
  • 1985年:設立專業戶協會辦公室。
  • 1986年:設立國庫券推銷委員會辦公室。

縣委部門

  • 縣委組織部、縣委老幹部局、縣委宣傳部、縣委統戰部、縣委政法委、縣信訪局、
  • 縣直機關工委、縣委黨校、縣委黨史研究室、縣檔案局、縣總工會、團縣委、
  • 縣婦聯、縣工商聯、縣殘聯、縣科協、縣文聯

政府部門

  • 縣發改委、縣招商局、縣物價局、縣科技局、縣教育局、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司法局、縣財政局、
  • 縣人社局、縣國土局、縣交通局、縣住建局、縣房改辦縣農業委員會、縣漁業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
  • 縣文體局、縣衛生局、縣計生委、縣審計局、縣商務局縣環保局、縣統計局、縣糧食局、縣安監局、
  • 縣行管局、縣經信委、 縣廣電中心、縣地方志、縣行政服務中心、縣供銷社、縣國稅局、縣地稅局、
  • 縣質量監督管理局、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縣郵政局、縣氣象局、縣長江河道管理局、縣公路局、
  • 縣菸草專賣局、縣鹽務管理局、縣供電公司、縣電信公司、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縣新華書店、
  • 縣住房公積金管理部、縣交警大隊、縣文物局、縣社保局

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