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運妹

應運妹

應運妹(1900—1972),女,嵊縣民勝鄉(今嵊州崇仁鎮)迎聯村人。

歷任崇仁鎮婦女會主任,副鎮長,區、縣婦聯副主任,曾當選為縣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縣第二屆人民政府委員,第二屆縣政協委員,省第一至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0年,被評為省二等農業勞動模範。195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被評為全國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1960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5次上北京參加會議,6次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運妹
  • 別名:鳳銓老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0年
  • 逝世日期:1972年
  • 職業:人民政府委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主要成就:全國“三八”紅旗手、省二等農業勞動模範
  • 出生地:嵊州市崇仁鎮
人物生平,個人經歷,

人物生平

農業勞動模範。出身貧苦,幼年時因病致殘。1915年,嫁與淡山村木匠董鳳千為妻,1935年遷居崇仁鎮,人稱“董大媽”。解放後,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和生產建設,在剿匪反霸中,平時連雞都不會殺的運妹親手槍斃了惡霸地主。送長子支前解放定海,為慰勞解放軍發動全村婦女趕製120雙軍鞋。崇仁鎮土改前夕,拒絕地主賄賂。抗美援朝時,帶頭捐獻800斤谷錢。 1951年春,辦起全縣第一個養蠶共育室,蠶繭產量比一般蠶農產量高三分之一。次年2月,被評為省模範養蠶共育室。1959年,創10斤桑葉產1斤繭,張產85.4斤的省高產紀錄。1960年,該室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1962年,將平時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全家口糧千餘斤全部賣給國家,支持災區。熱心公益,先後資助850元建造利民橋(崇仁)、新市橋、倪家渡橋、王壇橋。平時出差開會從不多花國家一分錢。1972年臨終時,還再三囑咐把558元個人積蓄獻給大隊買拖拉機。

個人經歷

從應運妹到董大媽
董大媽原名應運妹,家境貧寒,15歲時嫁崇仁淡山木匠董鳳銓為妻。後來董鳳銓經常在崇仁鎮長裘祝馨家做木匠活,所以全家搬了下來,住崇仁鎮九十村桂花井旁,因身上有嘴歪、跛腳等殘疾,左鄰右舍或叫她“鳳銓老婆”,或戲稱她為“歪嘴婆”、“瘸腿婆”。
解放初期,崇仁鎮駐紮了很多山東籍的解放軍。有一次,夫妻倆吵嘴,董鳳銓一時性起,脫下腳底的球鞋要打老婆,衣衫襤褸的應運妹倉皇出逃,迎面卻與解放軍同志相遇。
解放軍當然容不得婦女同志被欺侮,得知她丈夫姓董,就親昵地稱她為“董大媽”。他們陪董大媽回家後,還狠狠地批評了董鳳銓。此後,還隔三差五去看望她,董大媽就這樣叫開了。
那時,剛剛成立農會,幹部經常號召貧下中農開會,既向他們講解共產黨政策,又發動廣大民眾開展鬥地主活動。出身低微的董大媽一方面上台控訴地主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宣傳分田分地的好處。在鬥地主的過程中,有一個地主曾偷偷地送了一包銀元給董大媽,希望她手下留情,董大媽轉身將銀元送交政府。
解放定海時,政府動員民眾大力支援前線:婦女做軍鞋,男人參加擔架隊,青壯年參軍。董大媽就瞞著丈夫替20來歲的大兒子報了名,她自己則發動婦女趕做了120雙軍鞋。
不怕髒不怕累
在上世紀50年代的崇仁鎮,倘若向人打聽誰是董大媽,人家便會說,喏,那個穿著破舊,走路有點瘸,看見牛糞就蹲下用手撿,撿了就放田地里的先進分子就是。
董大媽通常穿著綴滿布丁的對襟衫。天蒙蒙亮,她就睡不著,跛著一條腿悄悄地去田頭地坎。她去田頭地坎或者是去乾點農活,或者是單純地去走走——早晨鄉間的路上,常常有冒著熱氣的牛糞,很醒目地立在路上。這時的董大媽見了,便如獲至寶,毫不猶豫地用雙手捧起溫熱的牛糞,小心地放進身邊的農田裡。有時,雙手捧不過來,她就解下圍裙,用圍裙把牛糞兜到田裡。別人看到後說,董大媽,你這樣做太髒了。董大媽卻回答,多好的牛糞呀,我髒一點怕什麼,回去洗一洗就乾淨了。
董大媽雖然身有殘疾,可是忙田忙地忙婦女工作,從來沒有閒下來的時候,即使走在大街上,她也不閒著。人們見得最多的是這樣一個鏡頭:地上躺著一張污垢的廢紙,路過的董大媽看見了,就彎下身子,彎下一條瘸腿,從地上撿起紙片,然後,塞進身上的衣袋裡,她一邊走,一邊撿。這些紙片都沾滿污穢,可董大媽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這些紙片,董大媽都積攢下來,然後拿去賣掉,賣得的錢攢起來繳黨費。
緊跟共產黨的腳步
1951年飼養春蠶的時候,董大媽回響黨“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號召,辦起了養蠶共育室。她把家裡的蠶櫥蠶匾一股腦兒貢獻出來,還掏出20元錢買回蠶種。
共育室在縣農技部門的幫助下,採用高溫、感光和多回薄飼的方法,一張蠶種產繭30多公斤,每張增加產繭量10多公斤。這個共育室被省評為“模範養蠶共育室”,縣內縣外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1952年,蘇聯專家古塞依諾夫和查斯仰克也專程來崇仁鎮九十村董大媽共育室考察。
1952年春天,董大媽又辦起了全鎮第一個農業互助組。互助組成立之初,董大媽當即拿出300多斤谷賣給國家,湊足錢買來耕牛,供互助組成員共同使用。
董大媽一生勤儉持家,節約鬧革命。
當年,董大媽家的口糧已經是最低標準的定量了,可是每餐做飯時,她都要從量好的米里抓出一手把,存放在灶邊的一個小罈子里。飯吃不飽時,就用別的替代。平時連菜梗菜葉、番薯蘿蔔的蒂頭也從不拋棄。她的孩子開玩笑說,我們飯吃不飽,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就好了,共產主義社會就可以放開肚皮吃飽飯了。董大媽卻教育孩子,無論哪個時候,都要講節約,勤儉節約有什麼不好,一餐省一口,一年就可以省一斗。董大媽把每餐節省下來的一把米,積滿了一小壇就賣給國家,又把賣米所得的錢交納黨費。
董大媽到縣裡去開會,來回也常常步行,當年從崇仁到縣城有15公里的山路,一個腿腳不方便的人來回30公里,其艱難可想而知。那些車費董大媽也省了下來,一筆筆攢起來繳了黨費。
董大媽省吃儉用,共積下1000多元錢。她一定要把這筆錢捐給國家,經有關部門再三勸阻,此款最終捐助建造崇仁利民橋和新市橋等公益事業。
1953年4月1日,省勞動模範董大媽赴京出席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