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承戲

係為承應賀壽、賀建新房、婚慶、還願、完服(又叫給已故的父母“過三年”)及對某項事業或工程的慶賀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承戲
  • 特點:演出時間上無一定習慣
  • 要求:須與所應承事項意義相符
  • 代表:《天仙配
介紹,清代劇目,

介紹

這種戲在演出時間上無一定習慣(如“三天四晚上”);在戲碼上必須與所應承事項意義相符;演出劇目多由主家點戲。主家不點戲時,班社不能演出內容或意義與應承事宜相反的戲,否則要受罰,此外,遇節會演出的(劇場售票演出也有此習慣)《天仙配》(七月七日)、《白蛇傳》(五月端午)、《鬧元宵》或《薛剛反唐》等也叫“應承戲”。

清代劇目

清代戲曲有個專用名詞叫應承戲,指的是宮廷中應皇帝家族娛樂或喜慶活動的需要編纂並演出的戲曲。主要有月令應承戲和慶典應承戲兩種。月令應承戲是一年當中各個節日和月令演出的戲曲,除此之外,還有太陽節、浴佛節、關帝誕辰等節日。不同的節令演出的劇目,其內容與節日的意義大致相符,如上元節演《懸燈預慶》,七夕演《又渡銀河》,重陽節演《登高覽勝》等。慶典應承戲是宮中有各類喜慶活動時演出的劇目,如皇帝、皇后、皇太后生日,皇子誕生、洗三、滿月、周歲,皇帝或皇子訂婚、結婚,皇帝加徽號或皇后、貴妃冊封、皇帝出行或還宮,都要進行慶賀。演出內容與之相關的戲曲。逢有重要的慶典活動,都要舉行規模龐大、排場講究的演出。有一會乾隆過生日在熱河避暑山莊演大戲慶賀。據當時現場目擊者記載,這次演出從八月初六一直演到八月十五,演出的劇目有《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當戲中出現唐僧去雷音寺取經時,如來和各路神仙同時出現在三層大戲台上,場面異常壯觀。在另一場戲中,戲台前的院子裡,出現騎駱駝、騎的演員和頭戴面具的各色人等上千名,,為了製造氣氛,竟然挑選了120名花甲老人扮成壽星出場,場面熱鬧非凡。乾隆16年(1751年)為皇太后慶賀60大壽,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的高粱橋,十幾里路的戲台相連。當時的翰林院編修趙翼記下了這種盛況:“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前部未歇,後部已迎。左顧方驚,右盼復眩。游者如入蓬萊仙境,在瓊樓玉宇中,聽霓裳之曲,觀羽衣之舞也。”然而,相比起來,慈禧太后的六十壽辰,其豪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清代皇室舉行的最後一次生日慶典,總共花去3240兩銀子。這次慶典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了。從西華門到頤和園,幾十里地的路旁搭滿了戲台、龍棚、龍樓、念經的棚子、奏樂的樓,還有牌樓,光是戲台就搭建了22個。每個戲台寬深7米左右。舞台上的桌椅、地毯全是紅色,以圖吉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