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是201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宏永、黃全義、蘇國鋒、范維澄。

基本介紹

  • 書名: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 作者:袁宏永、黃全義、蘇國鋒、范維澄
  • ISBN:9787302310297
  • 定價:110元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29日
  • 裝幀:精裝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前言,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是對過去近10年有關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實踐的系統性總結,內容包括:應急平台建設的風險隱患監測防控、綜合預測預警、協同會商、應急保障、應急決策、應急評估、應急演練、數據組織與管理、應急地理信息服務等關鍵技術;應急平台(體系)在應急管理的日常值守、應急處置、模擬演練等常態和非常態工作中的套用與實踐;應急平台體系的發展趨勢及未來研究的難點等。 本書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共安全學科或其他相關學科的師生和研究人員,各級政府應急機構、大型企業的工作人員閱讀參考。

圖書前言

公共安全是指人、物和社會、經濟等系統和諧運轉的安全狀態。這種安全狀態遭到突然破壞的事件稱之為突發事件。國際上大多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力造成的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兩種,我國將突發事件分為四大類,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伴隨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公共安全保障總體形勢日趨嚴峻,每年因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逾百萬,綜合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元。根據預測,未來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舊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及全球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因此,公共安全問題發生頻度將大大增加。在國務院主持編制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中,公共安全第一次被列為獨立的領域進行規劃,與能源、環境、信息、人口和健康並列,說明公共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公共安全學科是理、工、文、管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公共安全學科及相關技術的使命是降低突發事件對社會生活和秩序的影響,保障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近年來,我國有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陸續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機構,例如,清華大學於2003年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公共安全預警與應急研究中心,南開大學成立了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成立了應急管理學院,天津大學成立了應急信息系統研究所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安監總局)直屬的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所,北京市政府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北京城市綜合應急科學重點實驗室,安監總局成立了生產安全重點實驗室,民政部和教育部聯合成立了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等。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公共安全(即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為了在科學上解決公共安全問題,范維澄提出了公共安全科技框架的概念,即公共安全問題可以用一個三角形來描述,三角形的三個邊分別代表突發事件、承災載體和應急管理;連線三條邊的節點統稱為災害要素,分別代表物質、能量和信息;災害要素本質上是一種客觀存在,這些災害要素一旦超過臨界量或遇到一定的觸發條件,就可能導致突發事件,在未超過臨界量或未被觸發前並不造成破壞作用。公共安全科學研究的核心是災害要素的演化行為與規律,包括: 災害要素如何從常態轉化為非常態,突發事件產生、釋放或攜帶的災害要素的類型、強度以及這種強度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災害要素如何作用於承災載體,承災載體的破壞模式及伴生的災害要素是否會導致產生新的突發事件;如何實施最佳化的人為干預(應急管理),弱化或減輕災害要素及可能帶來的損害等。
為了有效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是必由之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和政令,我國的應急體系建設包括: 應急組織體系、應急預案體系、應急法規體系、應急保障體系、應急科技支撐體系、應急平台體系等。其中,應急平台體系由國務院、國家各部門、省(直轄市、自治區)、省級政府部門、市、縣、企業和社區應急平台組成。該應急平台體系的建設目標是: 以國務院應急平台為中心,以國家各部門和省級應急平台為節點,省、市、縣應急平台上下貫通,各省級政府、部門,市(縣)政府、部門應急平台實現左右銜接,同時與基層的現場平台實現互聯互通的國家應急平台體系。
應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學和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軟硬體相結合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技術系統,是實施應急預案的工具。應急平台具備日常管理、風險分析、監測監控、預測預警、動態決策、綜合協調、應急聯動與總結評估等功能,能夠為突發公共事件預防與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應急恢復與重建等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技術系統和裝備支持。為了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協同處置,需要規劃建設各級各類應急平台,這些應急平台共同構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平台體系,從而支持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提升國家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當前,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及其組成部門,針對自身的定位和特點,按照國家有關應急平台建設的技術要求,已經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應急平台,還有一些部門或機構正在開展應急平台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應急平台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巨系統工程,涉及諸多關鍵技術研究和攻關,國內外都缺少完整、系統而又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鑑和參考。在過去近10年的時間裡,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團隊在范維澄院士的帶領下,先後承擔了數十項與公共安全相關的研究項目,包括科技部“十一五”公共安全領域重大項目、科技部“十二五”規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畫項目等,在公共安全學科的基礎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經驗。在國家應急平台體系建設中,開展了包括國務院、省、地市、區縣、企業等數十項政府應急平台、部委應急平台、企業應急平台項目的研發和實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成果,獲得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包括201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還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取得幾十項軟體著作權;我們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已經通過國家應急平台體系等的建設而得到了轉化,獲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為了對這些工作進行系統的總結,進而為今後進一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鑑,也為了“十二五”期間國家應急平台體系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我們專門組織人員整理材料並撰寫了這部專著。
本書從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和實踐套用兩個視角,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團隊在過去近10年時間裡所做的工作,重點對應急平台建設的風險隱患監測防控、綜合預測預警、協同會商、應急保障、應急決策、應急評估、應急演練、數據組織與管理、應急地理信息服務等關鍵技術進行了闡述;圍繞應急管理的日常值守、應急處置、模擬演練等業務,展示了基於應急平台/應急平台體系開展應急管理常態和非常態工作的過程;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應急平台的發展趨勢和未來關鍵技術研究的重點問題。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團隊在過去近10年的奮鬥歷程和研究成果的具體寫照。本書由范維澄指導並參與編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袁宏永、黃全義、蘇國鋒負責組織編寫並統稿;研究院教師鐘少波、文仁強、朱海國、袁進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師王飛,研究生張小樂、韓朱暘、李媛媛、趙全來等人參與了書稿的資料查詢和撰寫工作;陳濤(A) 、陳濤(B) 、孫占輝、陳建國、疏學明等參與資料提供和修改書稿。在此,我們謹對上述參與編寫的全體師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倉促,加之我們的工作還有粗疏之處,書中錯訛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應急平台體系關鍵技術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作 者2012年11月於北京清華園

圖書目錄

1.1.2 應急管理3
1.2 應急平台及其體系8
1.2.1 應急平台8
1.2.2 國家應急平台體系15
1.2.3 應急平台分類16
1.3 國內外應急平台建設與研究現狀18
1.3.1 國外應急平台建設18
1.3.2 國內應急平台建設26
1.4 應急平台體系的關鍵技術31
1.4.1 風險隱患監測防控技術31
1.4.2 綜合預測預警技術32
1.4.3 協同會商技術33
1.4.4 應急保障技術33
1.4.5 應急決策技術34
1.4.6 應急評估技術34
1.4.7 應急演練技術35
1.4.8 數據組織與管理技術35
1.4.9 應急地理信息服務技術36
參考文獻37
第2章 應急平台組成38
2.1 應急指揮場所38
2.1.1 應急指揮廳39
2.1.2 值班室42
2.1.3 專家研討室44
2.1.4 設備間44
2.2 移動應急平台46
2.3 基礎支撐系統48
2.3.1 應急通信系統48
2.3.2 計算機網路系統51
2.3.3 視頻會議系統53
2.3.4 圖像接入系統55
2.3.5 主機與存儲系統58
2.3.6 容災備份系統59
2.4 資料庫系統59
2.4.1 基礎信息資料庫59
2.4.2 地理信息資料庫60
2.4.3 事件信息資料庫61
2.4.4 模型庫61
2.4.5 預案庫63
2.4.6 知識庫63
2.4.7 案例庫63
2.4.8 文檔庫63
2.5 綜合套用系統64
2.5.1 綜合業務管理系統64
2.5.2 風險隱患監測防控系統66
2.5.3 綜合預測預警系統68
2.5.4 智慧型輔助方案系統69
2.5.5 指揮調度系統70
2.5.6 應急保障系統72
2.5.7 應急評估系統73
2.5.8 模擬演練系統74
2.6 數據交換與共享系統76
2.6.1 資源目錄系統76
2.6.2 數據交換系統77
2.7 安全支撐系統79
2.8 標準規範80
第3章 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技術81
3.1 風險隱患監測防控技術81
3.1.1 概述81
3.1.2 風險隱患識別83
3.1.3 風險監測87
3.1.4 單類風險源風險評估94
3.1.5 多類風險源綜合風險評估112
3.1.6 風險防控126
3.2 綜合預測預警技術132
3.2.1 概述132
3.2.2 單災種預測135
3.2.3 多災種耦合綜合預測161
3.2.4 預警信息發布175
參考文獻181
第4章 應急處置綜合研判技術182
4.1 線上會商技術182
4.1.1 概述182
4.1.2 應急一張圖183
4.1.3 基於“應急一張圖”的線上會商技術188
4.1.4 事件態勢管理195
4.2 應急保障技術197
4.2.1 概述197
4.2.2 資源需求估算198
4.2.3 災後應急資源空間最佳化配置201
4.2.4 災後應急資源最佳化調度225
4.3 應急決策技術246
4.3.1 概述246
4.3.2 數字預案247
4.3.3 模型鏈構建技術252
4.3.4 基於人機互動的應急決策技術264
參考文獻270
第5章 應急評估與演練技術271
5.1 應急評估技術271
5.1.1 概述271
5.1.2 突發事件評估272
5.1.3 應急能力評估276
5.2 應急演練技術284
5.2.1 概述284
5.2.2 突發事件情景虛擬仿真技術286
5.2.3 多角色協同模擬演練技術288
5.2.4 模擬演練記錄與評估技術289
參考文獻290
第6章 數據組織、管理與服務技術291
6.1 數據組織與管理技術291
6.1.1 概述291
6.1.2 數據需求292
6.1.3 數據組織296
6.1.4 數據更新與維護314
6.2 應急地理信息服務技術318
6.2.1 概述318
6.2.2 應急地理信息服務集成319
6.2.3 應急地理信息服務資源發現335
6.2.4 地理信息集成服務最佳化347
參考文獻365
第7章 應急平台體系標準367
7.1 標準體系結構框架367
7.1.1 基礎性標準的構成368
7.1.2 通用性標準的構成369
7.1.3 套用支撐標準的構成370
7.2 應急平台體系標準示例374
7.2.1 應急平台信息資源分類與編碼374
7.2.2 應急平台標識376
7.2.3 應急平台預警信息互動協定376
7.2.4 政府與部門應急平台數據共享交換規範382
7.2.5 突發事件信息報送互動協定382
7.2.6 部門預測預警整合辦法387
7.2.7 應急評估準則與方法393
第8章 應急平台體系安全支撐技術398
8.1 總體技術架構399
8.2 場所安全400
8.3 網路安全401
8.4 通信安全402
8.5 套用安全403
8.6 容災備份403
8.7 安全管理406
第9章 移動應急平台409
9.1 概述409
9.2 大型移動應急平台412
9.2.1 總體架構412
9.2.2 基礎支撐系統413
9.2.3 車載資料庫416
9.2.4 車載套用軟體416
9.2.5 業務承載系統418
9.3 中型移動應急平台422
9.3.1 總體架構422
9.3.2 與大型移動應急平台的差異422
9.4 小型移動應急平台424
9.4.1 總體架構425
9.4.2 主要功能425
9.4.3 系統構成429
9.5 手機工作平台432
9.5.1 總體架構433
9.5.2 主要功能434
9.5.3 系統特點436
9.6 移動應急平台互聯互通437
9.6.1 大中型移動應急平台與應急平台互聯互通437
9.6.2 小型移動應急平台與應急平台互聯互通439
9.6.3 移動應急平台之間互聯互通439
9.6.4 移動應急平台與其他移動應急平台/車互聯互通440
第10章 應急平台的套用441
10.1 日常應急管理442
10.1.1 值班排班442
10.1.2 應急資源管理443
10.1.3 預案管理445
10.1.4 綜合風險評估447
10.1.5 突發事件信息匯總448
10.2 突發事件應急處置450
10.2.1 突發事件描述450
10.2.2 基本流程451
10.2.3 信息接報與初步研判453
10.2.4 綜合預測預警與態勢分析456
10.2.5 輔助決策方案生成與調整459
10.2.6 線上會商與指揮調度461
10.2.7 事後總結與評估462
10.3 應急演練案例463
10.3.1 市域背景463
10.3.2 演練內容463
10.3.3 演練目的464
10.3.4 演練時間464
10.3.5 演練組織464
10.3.6 演練地點465
10.3.7 演練流程465
第11章 發展與展望478
11.1 關鍵技術發展趨勢478
11.2 應急平台研究展望485
參考文獻493
名詞索引494
附錄 與本書有關的背景材料5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