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應教授畢業於杭州二中,於1959年下鄉勞動,18年後文革結束回到杭州,曾任浙江省銀行學校政治經濟學教師,由於成績優秀,被調入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工作,曾任金融研究所處長。應教授長期從事於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小金融機構研究。應教授對城信社的改革的建議曾得到溫家寶重視,後改革政策得到轉變,近年來,應教授對中小企業發展、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問題的研究得到了決策層以及經營層的重視。應教授年逾古稀,但仍長期堅持不斷地調研基層金融的發展,為決策層提出了可觀科學實際的決策建議。近年來,應宜遜提出的建議連獲朱鎔基總理、溫家寶總理、黃菊副總理的重視和批示。這位原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的研究員,自學成材,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秉直的學術良知,提出了大量富有價值的金融研究成果,有許多直接以內部報告的形式報送上級,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宜遜
- 工作地點: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
- 畢業於:杭州二中
- 職務: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
介紹,研究員,
介紹
★★諍言似金——記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研究員應宜遜★★
簡介
應宜遜曾擔任政協浙江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民建浙江省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特邀研究員,今年6月又當選為浙江省資本與企業發展研究會理事長。憑藉長期從事金融研究、走在學術前沿的優勢,他敏感捕捉,審慎思考,把握時機,以新穎、獨到、深入的見解為參政議政貢獻自己的力量。
研究員
1959年,應宜遜畢業於杭州第二中學,雖然高考成績大大超過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但由於家庭出身而與大學無緣。他毫無怨言,積極報名去農場鍛鍊,一乾就是18年。生性樂觀的應宜遜不畏艱苦,“乾一行,愛一行,鑽研一行”。他當過泥瓦工,不但能組織施工,而且還是小有名氣的爐灶“專家”;他當過農民,努力鑽研農業,是名副其實的水稻專家,選育的良種曾創造過高產記錄並推廣種植數萬畝。
1977年6月,應宜遜回杭,由於在農村工作期間勞累過度損害了健康,他曾連續病休長達兩年半。但當看到我國改革開放春風和煦,各行各業生機勃發的大環境,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上世紀80年代初,病情有所好轉後,雖已年屆不惑,他仍從零開始,業餘自學經濟理論,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及薩繆爾遜的《經濟學》。1981年8月,他針對當時某些專家“第三產業是資產階級經濟學概念,社會主義中國不能採用”的觀點,發表了處女作《除物資消費外,還有勞務消費、精神消費》。文中指出,社會主義中國也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一觀點被中共中央黨校教材等權威書刊收載。由此,應宜遜開始了他的經濟理論研究生涯。
1983年9月,應宜遜應聘調浙江銀行學校任政治經濟學老師。1987年1月又奉調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工作,後擔任金融對策研究室主任。其間他主持完成了2項浙江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3項中國人民銀行全國金融重要課題,先後榮獲國家級學術成果三等獎1次、省部級學術成果三等獎2次,其他學術獎勵多次。他的論文入選國際性研討會3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多次。他在省級及以上刊物發表經濟、金融論文與調研報告170餘篇,約70多萬字,還出版了學術專著《穩定貨幣的理論與實踐》。應宜遜雖無經濟、金融專業學歷,仍被破格評為經濟師、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動力源於社會責任感”
應宜遜的金融研究成果,有許多直接以內部報告的形式報送上級,為決策提供參考,充分顯示了其含金量。其中有19篇被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專門報送總部領導及國家決策部門)的《金融研究報告》採用,還有數篇被新華社和《國內動態清樣》採用,其中一些還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批示。這些從國情實際出發潛心研究的成果,承載著應宜遜秉直的學術良知,閃爍著其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1993年,面對當時經濟過熱的形勢,應宜遜的一篇《儲蓄存款持續下滑,金融面臨困難局面》的報告送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面前,這是總行高層領導最早得到的關於經濟秩序混亂已經導致金融失穩的報告。不久,總行在國家加強巨觀調控之前採取了一系列穩定儲蓄存款的措施。
1995年冬,針對某些人士疾呼“外匯儲蓄激增,既不利於抑制通脹,又浪費資源”,應宜遜撰文指出,外匯儲備激增不會引致通脹,利多弊少。
1997年,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道路可歸結為“公有資產‘民營化’,私人資產‘社會化’”。
1998年春,他又撰文指出,由企業投資熱情下降和銀行信貸經營粗放而引致的“資金運行阻滯”,已成為經濟運行偏冷的直接根源,亟待解決。
2000年初,針對社會上日益增長的要求金融部門混業經營的聲音,應宜遜撰寫了《金融混業經營應當緩行》一文,指出我國目前混業經營的基本條件無一具備,若貿然推進,風險甚大,應慎重決策,緩行為妥。該文被選送給朱鎔基總理參閱,總理批轉給中國人民銀行高層。
2002年,《城市信用社被商業銀行收購後的市場定位變化及對策建議》一文由國家經貿委報送國務院。文中以詳實的數據說明,城市信用社被商業銀行收購後,市場定位發生根本改變,不再向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融資,建議調整政策,保留優秀的城市信用社。此文受到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的重視,他批轉給中國人民銀行戴相龍行長。此文對促成城市信用社由“一個不留”回歸為“擇優保留”發揮了積極作用。
著名金融專家秦池江這樣評價應宜遜:“不唯上,不唯書,獨具見地,樸實無華,難能可貴。”
歷經病痛折磨,在改革開放後生命如鳳凰涅槃般獲得重生的應宜遜,其學術生命、理論研究之樹能如此枝繁葉茂,用他自己的話說:“動力主要來源於社會責任感。”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自然地延伸到了他的參政議政工作中。
諍言映真心
應宜遜用自己的誠心、公心去履行民建會員、省政協委員的使命。從十多年前入會,至以後擔任民建浙江省委會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他一直以這樣的“諍友觀”時時激勵自己:“諍友者,能直言規勸的朋友。當好諍友,要敢於直言,敢講真話,但僅有勇氣是不夠的,同時要有高質量的建議對策。”
所謂高質量的建議,應宜遜認為,就是要有創見,要抓住問題要害,切中時弊。“我耳朵重聽,又不善交際,唯一的優勢便是專業工作。”於是,應宜遜憑藉長期從事金融研究、走在學術前沿的優勢,敏感捕捉,審慎思考,把握時機,以新穎、獨到、深入的見解為參政議政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每年都要提交2—3篇甚至更多的調研報告,其中不少建議與省政府在醞釀研究的問題吻合,因此受到省領導的重視。如《我省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一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呂祖善做了批示給以充分肯定:“省民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好,對我們正在開展的整頓金融秩序,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很有借鑑。”
近年來,反映社情民意成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應宜遜又以他的專業特長和執著、熱情的精神,為省民建信息工作創名牌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提供的社情民意、意見建議被《浙江民建信息》採用了70多篇,占5年來省民建編髮的所有信息的1/10,其中有30多篇被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民建中央及省有關部門採用。2004年年初,應宜遜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對我國正在研究制定的儲蓄存款保險制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存款保險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若期望值過高、制度設計不當,不僅無助於金融穩定,而且可能會由於引發道德風險而帶來較大混亂。對此他提出了如何趨利弊害的建議。這一獨到的建議經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主委吳國華整理後,作為提案帶到了2004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後由全國政協作為信息報送給中央領導,引起國務院副總理黃菊的高度重視,黃菊同志批示給中國銀監會和保監會的主要領導,要求認真研究該信息中提出的意見建議。
在擔任政協委員期間,應宜遜是最忙碌的政協委員之一。各種視察、委員座談、全國政協和國家有關部門來浙座談會,他都作充分準備,發表真知灼見。當民建組織推薦他擔任社會兼職時,他時時想到自己是民建代表,要努力為民建爭光。他曾擔任省檢察院的特約檢察員,受到了好評,任期屆滿時,省檢察院不僅給予表揚感謝,並且真誠地希望他能再乾一屆。擔任第八屆省政協委員後,應宜遜更是抱著強烈的責任感、榮譽感,積極投身“參政議政”。他向省政協全體會議提交大會發言稿,撰寫提案,所有的發言稿與提案都緊緊抓住經濟運行實際,提出浙江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三個“龍頭”:產業發展要以技術創新為龍頭,體制改革要以發展民營經濟為龍頭,政府建設要以反腐敗為龍頭。其中《各地政府要積極支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發展》,被評為優秀提案。省政協還聘請應宜遜擔任特約信息員,要求他經常反映社情民意,對此,他盡責盡力,反映信息的數量居特約信息員之前列,並且每年都有多條信息被全國政協辦公廳採用,多條信息受到省政府領導的重視與批示。迄今為止,他已連續4年在省政協信息工作中獲個人第一。應宜遜還參加了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的工作,多次參與調查研究及撰寫調查報告,得到了經濟委員會的好評。另外,他還被省政協推選擔任浙江省國稅局的省級特邀監察員。
2004年全省政協各種信息會議上,應宜遜又專門作了經驗交流。也就是在這次會上,他被全國政協信息局局長譽為“全國政協系統中為數不多的金融問題專家”。
應宜遜同志雖已年過六十,但仍“壯心不已,志在千里”。他說,“我有一個小小的奢望,那就是在經濟、金融研究上再上一層樓,為後人留下一點真正稱得上理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