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秦娥·祝科學大會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偉人的詠唱》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葉劍英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寫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憶秦娥·祝科學大會
追科學,西方世界鞭先著①。鞭先著,巨觀在宇,微觀在握。
神州九億爭飛躍,衛星電逝吳剛愕。吳剛愕②,九天月攬③,五羊鱉捉④。
作品注釋
②吳剛:傳說月中斫桂人。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修仙有過,謫令伐樹。”
③九天月攬:化用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懼懷逸興壯思笆,欲上青天攬明月。”九天:舊有九重天之說,指天的極高處。月攬:即攬月,摘取月亮。
寫作背景
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工農業生產都急待恢復與發展,百業待興,長期遭到歧視和破壞的科研工作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全國形成了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熱潮。應時代的迫切需要,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來自各條戰線的科技人才濟濟一堂,盛況空前。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上,經過十幾天的討論醞釀,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的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鄧小平在會上作了極為重要的講話。人們群情振奮,準備迎接科學春天的到來。葉劍英為了祝賀中國科技工作的重新振興,填寫了這首《憶秦娥》。
作品鑑賞
詞的上闕,肯定西方世界科學技術走在前列,承認中國的落後狀況,希望中國科學事業急起直追,迎頭趕上。
“追科學,西方世界鞭先著。”開篇,作者開門見山,點明了這首詞的宗旨,激勵大家去“追趕科學”,指出了西方世界在科學技術上比中國領先的客觀事實,用“鞭先著”一典賦予內容以生動的表達,避免了枯燥乏味。“追”一字用得精鍊形象,貼切而生動地表現出了作者盼望科學發展的迫切心情,指出了中國發展科學技術的緊迫性。
“鞭先著,巨觀在宇,微觀在握。”這一句中,作者進一步闡述了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領先情況,指出他們把巨觀和微觀兩個領域都把握在了手中。其時美國的宇宙飛船早在1969年便已登上了月球,西方國家在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各個科學領域都已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和理論。而中國的科研工作在“文革”中長期處於癱瘓狀態,無論是在宇宙航天技術上還是在其它方面,都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這一闋,作者通過客觀的陳述說明中國科技工作的落後地位,喚發人們的危機感、緊迫感,同時發出了“追科學”的號召。
“神州九億爭飛躍,衛星電逝吳剛愕。”中國九億人民不甘落後,奮勇爭先,取得科學技術的顯著進步。月宮中的吳剛看到祖國的人造衛星閃電般地在太空飛過,不由得被人間這一新成就驚呆了,中國向太空領域的科學進軍擾亂了他月宮的寂冷。毛澤東曾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用“吳剛捧出桂花酒,款待烈士英靈來”抒發對烈士的禮讚之情。在這裡,葉劍英用“吳剛愕”表達了對中國科技進步的由衷欣喜。熱烈頌揚中國人民勇於進取,使中國科學事業呈現出萬馬爭先的可喜局面,同時使詩歌帶有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吳剛愕,九天月攬,五洋鱉捉。”李白曾有“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放詩句,並自稱“海上釣鱉客”。毛澤東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也曾高詠“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歌頌革命力量的偉大,豪氣沖天。在這裡,葉劍英巧妙化用了“九天攬月,五洋捉鱉”來進一步道出吳剛驚愕的原因,是九億人民的偉大力量和巨大勝利。這—闕,詩人為世人描繪了一幅科學進步的美好圖景,頌揚了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雄心壯志,抒發了作者對進軍科學的必勝信心。
如果說在詞的上闕,詩人吹響的是進軍的號角,在詞的下半闕,詩人則為人們擂響了奮鬥的戰鼓。
該詩是首政治抒情詩,但在詩中,作者沒有堆砌空洞的口號,而是利用典故神話等,使抽象的道理得到形象化的表達。特別是作者擷取神話傳說來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使作品充滿浪漫主義的想像,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突出之處還有作者在詞中運用了一系列的“頂針”修辭手法,這不但應和了《憶秦娥》詞調格律的要求,也使這首激情昂揚的詩歌讀來一氣呵成,豪情滿腔,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這首作品意境開闊,主題凝鍊,格調激昂,它凝聚著老一輩革命家關心祖國建設事業的無限深情,激勵著人們奮起直追,勇攀科學高峰,促進祖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追科學”,不僅是具有強烈時代色彩的偉大號召,也是中國科研工作面臨的關榮而艱巨的任務。直到今天,它仍然激勵著廣大的科學工作者在科研領域孜孜進取,勇攀科學技術的世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