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侯幾道雲俱兄弟

《憶侯幾道雲俱兄弟》是中國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侯幾道雲俱兄弟
  • 作者:佚名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注釋,

原文

春城煙霧曉陰陰,俯仰斜陽弔古今。萬里河山猶故國,九京風雨自同心。
欲知其主觀司隸,未見孤兒屬羽林。鶴唳華亭人沒後,河橋一闋淚沾襟。

注釋

兄弟
(1).哥哥和弟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詩·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鄭玄 箋:“人之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 三國 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絕。” 元 李直夫《凍蘇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斷了再難續。”
(2).姐妹。古代姐妹亦稱兄弟。《孟子·萬章上》:“ 彌子 之妻與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費宏傳》:“ 宏 從弟編修 寀 ,其妻與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對同姓宗親的稱呼。《儀禮·喪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鄭玄 註:“兄弟,猶言族親也。”《詩·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穎達 疏:“兄弟者,共父之親,推而廣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對姻親之間同輩男子的稱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聯兄弟。” 鄭玄 註:“兄弟,昏姻嫁娶也。” 孫詒讓 正義:“謂異姓兄弟也。”《儀禮·曾子問》:“如壻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其言來逆婦何?兄弟辭也。” 何休 註:“ 宋 魯 之間名結婚姻為兄弟。”
(5).古代對親戚的統稱。《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鄭玄 箋:“兄弟,父之黨,母之黨。”《儀禮·士冠禮》:“兄弟畢袗去。” 鄭玄 註:“兄弟,主人親戚也。” 清 鳳韶《鳳氏經說·九族無外兄弟有外》:“經稱兄弟,同異姓皆有之。”
(6).指同姓國家。《書·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傳:“以蕃屏王室,以和協同姓之邦。”《晏子春秋·問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齊國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糾合兄弟,撫存 冀州 。” 張純一 校註:“謂兄弟之國。”《史記·晉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後; 晉 , 唐叔 之後,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
煙霧
(1).泛指煙、氣、雲、霧等。 南朝 宋 鮑照《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別》詩:“連山眇煙霧,長波迥難依。” 唐杜甫《李監宅》詩之一:“華館春風起,高城煙霧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十里之內,降真香燒的煙霧溟濛。” 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原來是一家 中國 茶館,門窗開處冒出一陣陣的煙霧濁氣。”
(2).喻指輕薄的紗羅。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 元倪瓚《呈諸公》詩:“北窗高臥自清寧,煙霧衣裳雲錦屏。”
俯仰
(1).低頭和抬頭。《墨子·魯問》:“大王俯仰而思之。” 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星河盡涵泳,俯仰迷下上。” 清鈕琇《觚賸·貞白樓詩》:“俯仰觀幻化,斯理本如此。”
(2).指前俯後仰。《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 唐 封演《封氏聞見記·繩伎》:“伎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之從容俯仰者。” 宋洪适《隸續·建平郫縣碑跋》:“隸法雖自 秦 始,蓋取其簡易,施之徒隸,以便文書之用,未有點畫俯仰之勢。” 吳組緗《山洪》十:“ 二官 擠在什物堆里搖著槳,胖敦敦的身體慢慢俯仰著。”
(3).一舉一動。 漢蔡邕《和熹鄧後謚議》:“《鄉黨》敘 孔子 ,威儀俯仰無所遺;彤管記君王,纖微大小無不舉。”如:俯仰由人。
(4).舉動;舉止。《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范雎 恐,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 秦王 之俯仰。”《北齊書·廣寧王孝珩傳》:“ 孝珩 自陳國難,辭淚俱下,俯仰有節。”《北史·元善傳》:“ 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然以風流醞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朗,由是為後進所歸。”《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十四年》:“選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勞也。今選曹皆不及焉;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詞、俯仰而已。”
(5).周旋,應付。《史記·貨殖列傳》:“盡椎埋去就,與時俯仰,獲其贏利。” 宋曾鞏《麻姑山送南城尉羅君》詩:“丈夫舒捲要宏達,世路俯仰多拘牽。” 清龔自珍《秋心》詩之二:“忽筮一官來闕下,眾中俯仰不材身。”
(6).形容沉思默想。《北史·李密傳》:“ ﹝宇文﹞化及 默然,俯仰良久,乃瞋目大言曰:‘共你論相殺事,何須作書傳雅語!’” 宋歐陽修《〈歸田錄〉序》:“而乃裴回俯仰,久之不決。” 明 劉若愚《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俯仰今昔,不覺淚下沾襟。” 譚獻《古詩錄序》:“ 庾信 來自 江 南,鬱伊多感,鑑察成敗之由,俯仰身世之故,蓋變風之流也。”
(7).比喻時間短暫。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三國 魏阮籍《詠懷》詩之三二:“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宋王安石《送李屯田守桂陽》詩之一:“追思少時事,俯仰如一夕。” 明王慎中《游白鹿洞》詩:“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俯仰之頃,天已將曙。”
河山
(1).河流與山嶽。《戰國策·魏策一》:“ 魏武侯 與諸大夫浮於 西河 ,稱曰:‘ 河 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
(2).疆域,國土。《史記·趙世家》:“ 燕 秦 謀王之河山,閒三百里而通矣。” 毛澤東《團結到底》:“克服投降,戰勝困難,驅除 日 寇,還我河山的目的,是能夠達到的。”
(3). 黃河 與 華山 的並稱。《史記·天官書論》:“及 秦 併吞 三晉 、 燕 、 代 ,自 河 山以南者中國。” 張守節 正義:“ 河 、 黃河 也。山, 華山 也。”
故國
(1).歷史悠久的國家。《孟子·梁惠王下》:“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2).已經滅亡的國家;前代王朝。 南唐李煜《虞美人》詞:“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 南宋 遺民詞﹞多悽惻傷感,不忘故國。”
(3).本國;祖國。《戰國策·燕策三》:“昔者, 柳下惠 吏於 魯 ,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 柳下惠 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 南朝 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昔。”《花城》1981年第6期:“怕忘了自己是 中國 人,生活習慣基本上保持故國的一套。”
(4).故鄉;家鄉。 唐曹松《送鄭谷歸宜春》詩:“無成歸故國,上馬亦高歌。” 宋葉適《故知樞密院事施公墓志銘》:“祈歸故國,草木華潤;世韙其退,有考其進。”蘇曼殊《吳門依易生韻》之十:“故國已隨春日盡,鷓鴣聲急使人愁。”
(5).舊都;古城。《史記·穰侯列傳》:“ 齊 人攻 衛 ,拔故國,殺 子良 。” 司馬貞 索隱:“ 衛 之故國,蓋 楚丘 也。” 唐劉禹錫《石頭城》詩:“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6).從前的封邑。《漢書·孔光傳》:“ 光 復為御史大夫,二月為丞相,復故國 博山侯 。”
九京
(1).即 九原 。 春秋 時 晉 大夫的墓地。《國語·晉語八》:“ 趙文子 與 叔向 游於 九京 。” 韋昭 註:“京當為原。”《禮記·檀弓下》:“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 九京 也。” 鄭玄 註:“ 晉 卿大夫之墓地在 九原 。京蓋字之誤。” 清 胡鳴玉《訂訛雜錄》卷二:“ 方氏 曰:‘ 九京 即 九原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廣曰原。’則九京、九原本通用。”
(2).泛指墓地。 宋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詩:“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
(3).猶九泉。指地下。 宋葉適《翁誠之墓志銘》:“不忮不求,歸全其生乎,不從古人於九京乎?” 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 周實《哭洗酲》詩:“詎知霹靂一聲驚,君遽棄我歸九京。”
風雨
(1).風和雨。 宋蘇軾《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之一:“嘉穀臥風雨,稂莠登我場。”《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風雨蕭蕭夜正寒,扁舟急槳上危灘。”
(2).颳風下雨。《書·洪範》:“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晉乾寶《搜神記》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視覓,天輒風雨,嶺震雲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難和惡劣的處境。《漢書·朱博傳》:“﹝ 朱博 ﹞稍遷為功曹,伉俠好交,隨從士大夫,不避風雨。”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事實上 愫方 哀憐他,沉默地庇護他,多少憂煩的事隱瞞著他,為他遮蔽大大小小無數次的風雨。”參見“ 風雨如晦 ”。
(4).比喻紛紛的議論和各種各樣的傳說。《文匯報》1992.2.15:“ 周 余 離婚,被毫不留情的新聞界大肆渲染,重筆濃墨,鬧得滿城風雨。”參見“ 滿城風雨 ”。
司隸
官名。《周禮》秋官之屬。 漢武帝 置司隸校尉,領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察大奸猾。後罷其兵,改察 三輔 、 三河 、 弘農 七郡。 哀帝 時稱司隸, 東漢 復舊稱,仍察七郡。 魏 晉 以後沿用, 唐 廢。參閱《通典·職官十四》。
羽林
(1).星名。《史記·天官書》:“北宮玄武,虛、危……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 張守節 正義:“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壘壁南,天軍也。” 唐楊炯《渾天賦》:“羽林之軍,所以除暴亂;壘壁之陣,所以備非常。” 宋晁沖之《古樂府》:“大星何歷歷,小星爛如石。掖垣崔嵬橫紫微,十二羽林森北極。”
(2).禁衛軍名。 漢武帝 時選 隴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等六郡良家子宿衛 建章宮 ,稱建章營騎。後改名羽林騎,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一說象天文羽林星,主車騎。 隋 以左右屯衛所領兵為羽林。 唐 置左右羽林軍。 元 羽林將軍為扈從執事官。 明 親軍有羽林衛。《古詩源·柏梁詩》:“郡國士馬羽林材。” 唐王建《羽林行》:“出來依舊屬羽林,立在殿前射飛禽。”《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貽書》:“同胞兄弟 王宰 ,膂力過人,武藝出眾,充羽林親衛。” 清吳偉業《洛陽行》:“萬家湯沐啟 周 京,千騎旌旗給羽林。”
(3).謂盛多的羽葆。《漢書·禮樂志》:“芬樹羽林,雲景杳冥。” 顏師古 註:“言所樹羽葆,其盛若林。”參見“ 羽葆 ”。
(4).猶 羽陵 。 唐 顏揚庭《上〈匡謬正俗〉表》:“收 羽林 之蠹簡,俾備 蓬山 ;采 汲冢 之舊文,鹹歸 延閣 。”
河橋
(1).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大荔縣 東 大慶關 與 山西省 永濟縣 西 蒲州鎮 之間 黃河 上。 戰國 秦昭襄王 建。 黃河 上建橋始於此。 唐 通稱 蒲津橋 。《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橋 。” 張守節 正義:“此橋在 同州 臨晉縣 東,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橋 也。” 唐楊炯《李懷州墓志銘》:“ 昭襄王 始作 河橋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貴德縣 南 黃河 上。《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貫友 ﹞遂夾 逢留大河 築城塢,作大航,造 河橋 ,欲度兵擊 迷唐 。”後 吐谷渾 、 吐蕃 皆建橋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