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說,他在過去世,因摘一莖之禾,有數顆穀粒墮地,遂於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還遺留有牛之習性,食後常如牛之虛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稱。由於其態度純重,因而表現恬淡無爭之寬宏氣度。佛陀憐憫其常遭人毀謗,而墮於眾苦,乃命住仞利天宮尸利沙圓修習禪定。佛陀入滅後,迦葉等諸尊者結集法藏時,遣人至天宮將其迎回,尊者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滅,未久,亦歸寂。
“受天供養”者,因憍梵波提恆事咀嚼,凡夫睹形,不知其已證阿羅漢果,若毀謗之,必受惡報。釋尊憐憫世間凡夫,為免其無知譏笑而受苦報,故令憍梵波提常住於忉利天之尸利沙園,修習禪定。諸天敬奉而供養之,故稱“受天供養第一”。
在淨土法會中,憍梵波提尊者表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口業容易造,果報難償還。修淨土人,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誓求出離,以求永恆安樂。
憍梵跋提,又作梵波提、笈房缽底、伽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為拔抵、憍恆缽、房缽底。意譯為牛跡、牛司、牛主、牛王、牛呞、牛相。
《孟子》云:“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此語極確切,而未明其所以然。佛說今世之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各有前因,致獲現果。了此,則只宜自懺宿業,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憍梵波提,是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