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來歷,規模,布局,釋迦如來佛舍利塔,
地理位置
在上京、祖州、懷州以北地帶,是大興安嶺的余脈,山巒重疊,水源豐盛,樹多草深,氣候寒冷,野獸很多,是遼王朝歷代皇帝秋季射獵的理想場所,皇帝“四時捺缽”的秋山。
來歷
遼穆宗耶律璟非常愛好這片秀麗的山水,甚至一年四季都在這一帶“捺缽”,皇帝和扈從官員的行帳,隨水草四季搬遷也沒有離開這一片地方。穆宗時曾在黑水(今查乾木倫河)南岸建立過黑河州,但由於這一帶太苦寒了,不適宜於安置農業居民,故聖宗於990年便(統和八年)廢棄了黑河州。
聖宗耶律隆緒喜愛在這一帶秋獵,曾經到過黑河州以北的黑嶺,特別喜愛黑嶺的奇秀風光,便決定自己死後要葬埋在這裡,把黑嶺改名為慶雲山。1031年(太平十一年)遼聖宗去世,由其長子耶律宗真繼承皇位,廟號興宗。興宗遵照遺命將聖宗葬在慶雲山麓,名叫永慶陵,同時在陵墓東南方建立了慶州為奉祀和守護慶陵的奉陵邑。
1055年(重熙二十四年)興宗去世,也歸葬到慶雲山麓,在聖宗陵墓的西邊建造了永興陵,由其長子耶律洪基繼承帝位,廟號道宗。
1101年(壽昌七年)道宗去世,也歸葬到慶雲山麓,在興宗陵墓的西邊建造了永福陵。
遼王朝統稱聖宗、興宗、道宗三個皇帝的陵墓為慶陵,慶州也就成為奉祀和守護這3座陵墓的奉陵邑。
規模
慶州城址位於查乾木倫河北岸的沖積平地上,西北距慶陵約10公里,東南距懷州約60公里。城牆全部用土夯築,分為內外兩城,平面呈回字形,南北方向。外城東西長1550米,南北寬1700米,北牆的一部分和西牆的大部分仍殘存高約1.5米,東牆和南牆大都已塌毀,地表已不易看出痕跡。內城城牆保存較好,殘高4至4.25米,東牆長1090米,南牆長930米,西牆長1095米,北牆長935米。在南北兩牆正中和東西兩牆中部偏南開設城門,都加築有瓮城,牆外側還加築有馬面,四角並有角台。
布局
城內街道布局整齊,地表仍可看出街道遺蹟。自四面城門通入城內都有一條大街,在中央南北大街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平行的南北向縱街。在東、西城門的東西大街的南面約150米,有一條平行的東西向橫街。自南門起的中央南北大街,寬約17米,直通至城中與東西大街相交,形成丁字街。在丁字口的北面,是一組大建築群,最南面有一處橫長方形的建築台基,東西長約50米,應是前過殿基址。向北是一座縱長方形的建築台基,長約50米,應是享殿基址。在這處建築台基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方形建築台基,應是碑亭之類的建築址。再北是一座橫長方形的建築台基,東西長42米:南北寬30米,應是城內最主要的祭殿。聖宗死後先停放(草字頭取)塗殿,宋、西夏都派遣專使到慶州(草字頭取)塗殿弔祭,興宗率領群臣在(草字頭取)塗殿舉行隆重祭奠後,才將聖宗遺體送到慶陵安葬。這座祭殿應是當時慶州城內的主要建築物。現今城內殘存石幢一段,幢上銘文有“移宮於新營慶州之(草字頭取)塗殿”等字。
在這處祭殿址的西北方,有一處大型佛教寺院。寺院築 有院牆圍繞,平面為縱長方形,院內有3處大型建築台基。寺院的後院中,建有著名的釋迦如來佛舍力塔。在城內南北大街的東面是官署分布區域,地面就可看出許多方形院落,每個院落都築有圍牆環繞,院內留存有建築台基,可見到石主礎和玲瓏石等建築材料。大街的西面是作紡和守衛官兵居主區域,建築台基都不大,也很少見有石柱礎等建築材料。
自內城的東、南、西三門址到外城城牆之間,都有大道相通,道旁分布有許多建築台基,尤其是外城東牆內最為密集不見有高大的建築台基,都是些小型建築物。這些小型建築物應是守陵戶的住地,這與祖州、懷州的守陵戶聚居城外的情況不同,反映了當時守陵戶的待遇已經有了改變。遷多到慶州的守陵戶有三千戶,不可能都聚居到慶州城內,應是分散居住在城附近,以從事畜牧業生產勞動為主,只有部分守陵戶才居住在慶州城的外城中。
釋迦如來佛舍利塔
為八角七層樓閣式,高約74米,建於1049年(重熙十八年),塔身塗滿了白堊土,銅鑄塔剎的表面鎏金,塔身每層都鑲嵌有銅鏡,總計有銅鏡約1500餘面,每當陽光照射時,白色塔身、塔座反射出強烈的白光,與塔剎、銅鏡的金光閃閃,互相輝映奪目燦爛,遠在數十里之遙,都可以看到塔頂上反射出來的金光,於是這座佛塔便成為巴林草原上的一大名勝,慶州城址所在地方也就名叫白塔子,蒙古語索博力嘎也就是塔的意思。
這座佛塔的結構和塔上的造型藝術,都是遼代匠師們的精心傑作。總體設計上採用樓閣式,每層內都是四面起拱的穹廬式頂,上下層間不相通,每一層塔身都較下一層收縮,形成下大上小的塔身,使人感到秀麗穩重。塔身內空,不僅減少了重量,而且有一定的減震作用,經歷了千年之久的風雨侵蝕,特別是多次嚴重地震災害,仍能矗立地表不倒。在塔座和塔身上鑲嵌了大量磚雕,有佛、菩薩、力土、天王等造像;有拂林弄獅、迦陵頻伽、飛天、胡人獻寶等人物造像;在每層欄額上有不同的纏枝花紋圖案、吹奏和舞蹈的伎樂人物、以及飲宴行樂等生活圖像,都是些精美的藝術作品。從而使這座佛塔,無論從遠處看塔的結構和造型,還是從近處觀賞磚雕藝術,都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藝術享受。
近年在修繕這座佛塔的工程中,在巨大的塔剎覆缽內發現了4個大木箱,木箱中珍藏著100多個小塔,大都是木質的,塔上經彩繪,少數是金屬和瓷質的,色彩光燦奪目,仍然絢麗如新。每個小塔內都秘藏有1卷微型佛經,同時還在木箱附近發現了不少散置的佛經和咒語。覆缽下還安放有建塔碑銘。這是近年來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慶州城內巍峨白塔,早在本世紀初就已蜚聲海內外,是巴林草原上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