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背景,兵變起因,兵變經過,兵變影響,
兵變背景
“荔原堡”是北宋在慶州設定的堡寨之一,位於慶州防線的前線位置,一說始建於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年)九月,當時由知慶州蔡挺修築,次年建成,當時英宗已經駕崩,繼位的宋神宗賜名荔原堡。荔原堡最高軍事首領為“都巡檢”,隸屬於環慶路經略使、慶州知州,為了籠絡羌人,又增設“蕃部巡檢”,專管羌族軍人。大致在熙寧三年(1070),荔原堡士卒預謀勾結羌人來犯,裡應外合發動兵變,所幸當時巡檢慶州的郭遘發現及時、處置果斷,首先擊敗來犯羌人,控制了局面。荔原堡兵變,被學者呂卓民等認為可能是慶州兵變的前兆。
也是在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入侵北乘只趨宋西北地區,王安石與韓絳均請赴前線,神宗因熙寧變法離不開王安石,故派韓絳前往。韓絳到達前線後,因其不習兵事,舉措多有失誤,先在哆兀築城, 又冒雪修築撫寧堡,“調發騷然”,此後二城遭西夏猛攻, 韓絳又驅使各道宋軍出援,而慶州的兵變就在這時發生了。
兵變起因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韓絳初到陝西,奉王文諒為指使,王文諒原是西夏重臣訛龐家奴,因得罪其主投城北宋,受到重用。韓絳因他熟悉西夏軍情,特套疊己命他節制蕃將趙餘慶。熙寧三年二月王文諒約趙餘慶攻西夏,不至者斬,至期,王文諒卻見敵而退,又怕趙餘慶揭發其臨陣脫逃的罪行, 反過來誣陷餘慶失期,韓絳輕信王文諒,囚餘慶於獄。此後韓絳遣文諒出戰,王文諒又奪蕃兵和廣銳軍卒殺敵首級為已功,並誣陷慶州守將、廣戀膠槳頌銳都虞侯吳逵臨陣不戰及“扇播軍士” ,韓絳不分青紅皂白把吳逵下獄,關押四十餘日,後又下令殺吳逵。只是由於其“部卒喧呼,欲刺刃於絳” , 韓絳被迫離開慶州才作罷。正值這時, 西夏來攻呷兀城, 韓絳又命慶州出兵牽制, “兵亟出、人不堪命” , 於是慶州廣銳軍卒遂擁吳逵而反。
慶州發生兵變,與韓絳本人關係擔芝密切。學者李華瑞指出:他調發倉促,人不堪命;用人失當,輕信王文諒,加害慶州守將吳逵;沒能妥善處理蕃兵與原駐軍間的關係,厚此簿彼、歧視慶州其它原駐軍。從深層次來說,這次兵變的爆發也與慶州兵卒軍紀鬆弛、作風驕悍,以及下層官兵生活困難等因素有關。
兵變經過
宋神宗熙寧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庚辰日,1071年3月28日),慶州兵變爆發。事前,廣銳兩指揮軍士謀劃擁吳逵作亂,約定在授甲時以撫手為號發難,但適逢下雨,授甲之事取消,於是改變計畫。當晚,叛軍焚燒北城,“大噪縱掠,斬關而出”,其眾二千。王廣淵緊急召集五營屯兵抵禦叛騙良試戀軍。當時,北路都巡檢林廣守南城,部分叛軍控制著北城,林廣從樓上望到叛軍進退不一,抓住機會,成功勸降了部分叛軍。當時吳逵已率大約兩千叛軍出城,仍有約三百叛軍在北城,林廣又聯絡被招降的叛軍發動反攻,將剩下的三百叛軍擒殺殆盡。
柔遠寨、三都寨戍卒企殼譽聞知慶州兵變後,欲開城門回響,但未成功。王廣淵表面上還對這些士兵加以慰勞,並加以遣散,暗中又派趙餘慶率所部蕃兵八千抄小路加以截擊,將他們全部殺死。王廣淵還遣部將姚兕、林廣追擊慶州叛軍。兵變士兵初欲入據州城,東路都巡檢姚兕率領親兵守西門,兵變士兵不能入,退保耀之石門山(今陝西旬邑縣東南接耀縣界),姚兕追及部分叛軍,予以說服,士兵表示誓不為亂。林廣至石門山也遇叛軍,進行勸蜜阿故降,但叛軍不肯降。林廣以為他們必乘夜遁走,於是分兩將扼守前路,又縱兵追擊,於是兵變士兵被迫投降;到朝天驛後,又將這些降兵全部殺害。
兵變影響
熙寧四年三月三日(戊子日,1071年4月5日),宋神宗召見王安石、文彥博等,將關於慶州兵變的奏報展示給他們,結果又演變為圍繞變法展開的爭議,這被學者李華瑞理解為守舊的大臣借兵變反對變法。不久,神宗又對慶州兵變所涉人員分別獎懲,並限制對參與兵變者親屬的株連。因為感到“慶州兵叛斬戮甚多,人命至重,惻然可傷”,神宗還取消了當年的春宴。
由於慶州兵變的爆發,宋軍選擇罷戰,放棄了哆兀城和撫寧堡,這成為西夏軍隊取勝的重要原因,且宋朝進取橫山的計畫也由此受挫。兵變後,王安石等也從中吸取教訓,這在其兵制改革的舉措上有所體現。
兵變影響
熙寧四年三月三日(戊子日,1071年4月5日),宋神宗召見王安石、文彥博等,將關於慶州兵變的奏報展示給他們,結果又演變為圍繞變法展開的爭議,這被學者李華瑞理解為守舊的大臣借兵變反對變法。不久,神宗又對慶州兵變所涉人員分別獎懲,並限制對參與兵變者親屬的株連。因為感到“慶州兵叛斬戮甚多,人命至重,惻然可傷”,神宗還取消了當年的春宴。
由於慶州兵變的爆發,宋軍選擇罷戰,放棄了哆兀城和撫寧堡,這成為西夏軍隊取勝的重要原因,且宋朝進取橫山的計畫也由此受挫。兵變後,王安石等也從中吸取教訓,這在其兵制改革的舉措上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