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福寺是甘肅天水佛道合一的文化名山齊壽山上的一座寺院。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泥塑木雕,栩栩如生,為山中一座規模超群,氣魄宏大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慧福寺
- 外文名:Hui Fu Temple
- 位於:甘肅天水
- 修建於:北魏登國元年
- 重建:1989年
- 占地面積:5畝
- 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 原名:會佛寺
地理位置,寺院簡介,
地理位置
慧福寺在齊壽山上,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東南60里處。
寺院簡介
據《秦州縣誌》記載:慧福寺修建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後歷盡滄桑,近代建於民國二十八年,原本殘缺不全的寺廟經“十年浩劫”又毀於一旦。為弘揚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又於1989年重建,現已擴建,初具規模,雍容典雅,成為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登頂極目,慧福寺坐東朝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慧福寺的山門,高約十米的門樓,左為鐘樓,右是鼓樓,兩邊樓上,八卦懸頂,四角翹起,相互對稱,山門兩柱,描龍繡鳳,彩繪金飾,橫跨在兩門樓中間。
踏階而入,來到西殿,進深兩間三椽,殿內正麵塑有開口常笑、大肚能容的彌勒佛祖,背面站立玉貌金甲的護法韋陀。四周塑有四大天王,各持兵器,花臉赤發,筋肉暴起,姿態英武,威風凜凜。
從西殿穿過塔爐四立的庭院,便來到正殿,它坐東面西,面闊三間,通高七米單檐歇屋頂,上布灰筒板瓦,正脊兩端各安一條龍吻,二龍怒目卷尾,張口吞脊,活龍活現。正中部飾以琉璃獸面和四門小樓一座,上置一火珠,兩側置走獸。大殿正門上懸掛一大木匾,上書“三江鎮岳”四字,字大如斗,結構用筆在隸楷之間,既有隸書筆力剛勁、造型峻峭、風格質樸、運腕有力的特點,又有楷書蒼老凝重、縱橫敏秀、剛如曲鐵、艷若春雲的氣質,墨入板內,翩若驚鴻,宛似游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正殿內塑有打坐蓮台的西方三聖佛,金身金面,神態慈祥,兩邊站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羅漢,三聖佛前面有一尊打坐蓮台,通高一米的白玉觀音,兩邊站立仙童,華衣鮮貌,五彩灼灼。
南邊偏殿,坐南向北,內塑有身坐大像的如來佛祖,臉型豐頤,雙耳垂肩,螺發肉髻,體魄巨大,斜披袈裟。左右兩側分別塑有坐著怪獸的文殊和普賢二菩薩,面目清秀,儀容莊重,姿態悠閒,和顏善目。
北邊偏殿,坐北面南,塑有三霄娘娘坐像,頭插鮮花,身披風衣,鳳眼柳眉,低眸平視,恬靜端莊,體態俊雅。
慧福寺內的泥塑木雕,維妙維肖,仿佛融之即活。它通過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大膽運用寫實的技巧與手法,給塑像施以色彩的質感,賦予泥土以生命,他們突破了“神”與“人”的清規戒律和紅塵俗世的界限,給人一種仙姿動態和脫俗遠塵之美感。慧福寺占地面積5畝,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距離南充市繞城公路100米,交通極為方便,寺內綠樹成陰、鳥語花香。
慧福寺歷經天災、水禍、兵匪搶掠,遭到嚴重破壞,殿堂毀損無餘,摩崖造像和石刻僅剩龍王井旁邊的文昌帝君、財神和幾個清代石刻大字“汛愛眾”、“養生塘”,1995年,被高坪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距離會佛寺不遠的龍門出現一條“孽龍”,因遭財主迫害,心中怨氣難平,故而興風作浪,把龍門下游上百里良田淹沒。玉帝派遣二郎神下界收復“孽龍”,誰知“孽龍”向西南方向逃去,二郎神緊追不捨,“孽龍”情急之下把身體變小匆忙逃竄,此地便是現在的小龍。追到會佛寺的時候,觀音菩薩讓守殿的兩條護法金龍協助二郎神捉拿孽龍,把孽龍鎮壓在觀音殿旁邊的巨石下,以便於感化孽龍改邪歸正,當地因金龍大顯神威被稱為“二龍”(現螺溪鎮)。孽龍在觀音菩薩教化下修成正果,發願用甘露之水幫助天下眾生,於是他在棲身的巨石下用龍角一頂,出現一口井,井水純淨甘甜,信眾稱之為“龍王井”,成為會佛寺一大勝景。唐代玄奘和尚到西天取經路經此地,逗留數日離去。歷代文人墨客尋幽覽勝而來,皆在寺周巨石上留下許多墨寶和摩崖造像,蔚為壯觀。由於開山造像工程浩大,當地人又把會佛寺所在的區域稱為“打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