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方

慢性結腸炎方是藥物,成分有柴胡、白芍、白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結腸炎方
  • 藥物組成:柴胡、白芍、白朮等
  • 適用證:慢性結腸炎。
  • 症狀表現:腹痛腸鳴,便下溏薄
藥物組成,適用證,症狀表現,點評,中藥方,食療方法,

藥物組成

柴胡、白芍、白朮、防風各10克,木香、甘草各6克,椿白皮12克,青陳皮各5克,槐花15克,黃連3克。

適用證

慢性結腸炎。證見腹痛腸鳴,便下溏薄,挾帶粘液或膿血。

症狀表現

1、腹瀉:這是慢性結腸炎最主要的症狀,也是常見的症狀,常常反覆發作或持續不愈,輕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糞便性質個體差異極大,軟便,稀糊狀、水樣、粘液便不一,但大便以粘液膿血便多見,有的表現為痢疾樣膿血便。早上起床後腹瀉及餐後腹瀉最常見。個別病人還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進行的現象。
2、腹痛:腹瀉前多有腹痛症狀,腹痛則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疼痛多以脹痛為主,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續隱痛者也不少見,輕者多無腹痛。
3、便血:便血是本病主要症狀之一,輕者血液附於表面,重者鮮血下流,以至休克。
4、里急後重:這是慢性結腸炎的主要症狀之一,本病常見。

點評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屬中醫“久瀉”範疇,久瀉證是責於肝脾,治療應當健脾止瀉,疏肝達木,調胃腸,雙管齊下,本方是肝脾同治法。以痛瀉要方合香連丸加味,前者柔肝實脾,瀉木扶土,後者清濕熱理腸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復,轉為調脾,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健胃和,則肝木不會相剋,肝脾二和,久瀉也能止。另外,服藥期間,必須忌吃不消化食物以及油膩、辛辣、酒煙等食品。
【處方與加減】黨參20克,白朮10克,炒白芍30克,吳茱萸12克,川朴6克,黃連6克,附子15克,米殼6克,烏藥15克,車前草30克,木香10克,椿根白皮10克,枳殼12克,甘草5克。舌質紅苔黃膩者,去附子,黃連加至10克;納差,不思飲食者,去椿根白皮,加焦三仙15克; 腸黏膜充血、水腫兼有潰瘍,症狀較重者,可用白頭翁30克,蒲公英30克,五倍子10克,白芨10克,槐花10克,黃柏15克。

中藥方

方劑1
【處方與加減】黨參20克,白朮10克,炒白芍30克,吳茱萸12克,川朴6克,黃連6克,附子15克,米殼6克,烏藥15克,車前草30克,木香10克,椿根白皮10克,枳殼12克,甘草5克。舌質紅苔黃膩者,去附子,黃連加至10克;納差,不思飲食者,去椿根白皮,加焦三仙15克; 腸黏膜充血、水腫兼有潰瘍,症狀較重者,可用白頭翁30克,蒲公英30克,五倍子10克,白芨10克,槐花10克,黃柏15克。
【功效與用法】水煎服。並加水200毫升,煎至80毫升,每晚保留灌腸1次。
主治慢性結腸炎。症見下腹疼痛,便後痛解,腹瀉,便下黏液膿血,里急後重。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黨參、白朮、炒白芍補氣健脾,和血;吳茱萸、附子、米殼、烏藥暖中,理氣止痛,溫腎補陽固攝,並助溫化濕邪;枳殼、川朴寬中理氣,以通腸腑; 椿根白皮、黃連、車前草清熱利濕; 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補氣,溫腎固攝,清熱利濕,利氣暖中止痛之功效
方劑2
【處方與加減】一見喜60克,生地榆30克。
【功效與用法】濃煎成100 至150毫升,晚上臨睡前保留灌腸1次,14天為個療程。主治慢性結腸炎。症見腹痛、腹瀉,黏液或膿血便,納差(吃飯差)等。一見喜苦寒,清熱解毒,對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地榆涼血,解毒,止膿血,其煎劑對潰瘍性大出血有止血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二藥合用可收斂止血,消炎止瀉。

食療方法

1、低脂、少纖維。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常會使腹瀉症狀加重,因此患者不應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纖維食物,可選擇容易消化的細掛麵、燴麵片、餛飩、嫩菜葉、魚、蝦、蛋及豆類製品等,以使腸道得到休息。
2、慢性腸炎患者如伴有脫水現象時,可喝些開水、菜湯、米湯、果汁、米粥等,以補充水、鹽和維生素。
3、排氣、腸鳴過強時,應少吃蔗糖及易產氣發叫的食物,如土豆、紅薯、白蘿蔔、南瓜、牛奶、黃豆等。 4、慢性腸炎病人多半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5、蘋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斂止瀉作用,慢性腸炎患者可經常食用。現介紹幾款有止瀉作用的藥粥,患者不妨一試。
6、大蒜粥:取大蒜30克,去皮,切碎末,粳米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粥,早、晚溫服,有止痢、止瀉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