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抱怨者

慢性抱怨者

慢性抱怨者(chronic complainer)是指一些人遇到生活、工作壓力大時,總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如孩子不懂事、家人不體諒、上級不公平、人生不如意等等。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當抱怨變成了一種習慣,它將改變人的大腦結構,使這種負性思維習慣根深蒂固。抱怨也是一種慢性病,其對身心的損傷絕不亞於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抱怨者
  • 外文名:chronic complainer
  • 性質:網路流行詞
  • 後果:改變人的大腦結構成為慢性病
詞語來源,發展經過,

詞語來源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滿;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還會在腦海里抱怨給自己聽。”台灣心靈作家張德芬說。如今,抱怨已不是某個人的發泄渠道,而成為一種“全民情緒”。國內一項調查顯示,65.7%的職場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4.8%的人每天抱怨多達20次以上。抱怨在其他國家也同樣流行。美國某無線網路公司調查發現,約70%的人表示,有的同事總愛發牢騷,其中67%的人認為這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天要花14.5分鐘向親友傾吐鬱悶心情,相當於一生中要花106天發牢騷;法國調查顯示,93%的人認為本國人愛抱怨;澳大利亞心理學會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抱怨自己“壓力大”。

發展經過

在美國著名心靈導師、全球“不抱怨運動”發起人威爾·鮑溫看來,人們喜歡抱怨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當自己得不到更多關注時,就容易抱怨,這是人的心理訴求。比如,我們向他人抱怨工作繁重,潛意識是希望別人多做一些。
第二,人們想逃脫自己的責任,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問題。
第三,出於炫耀心理,因為人們總會抱怨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當他抱怨別人缺點時,其實就在暗示自己沒有這種缺點。
第四,有的人抱怨是因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這樣的人往往很難超越自己。
最後,有人是因為想控制別人,當目的達不到時,就容易用抱怨還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