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市”是一種新的城市模式。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同,在這裡,有更多的空間供人們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閒娛樂。目前(截止2009年9月),義大利有32個小城成功推行了這一模式,這些安靜的小城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標誌就是一隻蝸牛的形象。“慢城市”不僅僅是將快速城市的步調放慢,而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人可以抗拒倚賴時鐘與凡事求快的壓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城市
- 定位:城市模式
- 對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 地點:義大利
起源,歷史,代表,環境,標準,影響,衍生,慢學校,慢生活,慢餐,點評,
起源
從蒸汽機發明以來,我們這個世界的發展就一直在加速。我們被自己追趕得“窮途末路”。直到歐洲在工業革命200多年後,開始逐漸反思並開始減速—慢並不是慢本身,而是說可持續的發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詩意的生活。 城市化越來越快的今天,城市的密度越來越大,城市被越來越多的工業、高樓大廈包圍,噪音取代了本來寧靜的生活環境,空氣污染破壞了平衡的生態環境,城市的發展使人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狹小,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太多傳統的文化被現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城市和城市之間正變得越來越缺乏個性,人和人之間正變得越來越冷漠和缺乏親情。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裡,人們留給自己的休閒時間太少,根本無法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為此在義大利只有1.5萬人的小城市布拉提出了建立一種新的城市模式,提出在現代化的城市中,尋求一種將現代化技術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結合,使人們不僅可以享受現代化生活帶來的諸多方便,更會把一種規律而且健康的幸福生活帶給每一個人,這就是“慢城市”模式的起源。
歷史
作為“慢餐運動”的延伸擴展,“慢城市運動(slow city movement)”也應運而生。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大會在義大利奧維多召開,提出建立一種新的城市模式。在這裡,有更多的空間供人們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閒娛樂。政府拿出資金補貼那些生產和銷售地方美食的農莊、特色餐館和商店。人們以時速20公里的速度駕駛汽車並決不鳴笛。“慢城市”的會員應是人口不超過5萬的小城鎮。
“慢城市”的倡導者們是懷舊的,卻同樣不失敏銳地嘗試一切提高生活品質的新技術。在另一個“慢城市”,翁布里亞的山頂小城奧維多,電瓶車安靜地行駛在中世紀的街道上。網際網路在社區和家庭十分普及,帶來休閒娛樂,政府官員還藉助網路交流治理城市經驗。
代表
在義大利小鎮布拉,這個慢食組織總部所在的城市,似乎是逃避一切俗事的最佳地點。在小鎮逛上一逛,人們會發現,當地人會在路邊咖啡座坐上大半天,或是與友人閒聊或是看著人來人往。樹蔭環繞的廣場上,飄散著丁香花與薰衣草的香味,石凳上有老人如雕像般呆坐著,每個人都有時間親切地道聲“buon giorno”。
環境
在慢城,有更多的空間供人們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閒,有更便利的商業供人們娛樂和享受,有更多的廣場供人們交流,此外他們還提倡拆除不美觀的廣告牌、霓虹燈,城市電線,並限制小汽車的行駛速度和禁止汽車鳴笛,提倡融洽的鄰里交流,希望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家人和子女的教育。
通常,這些所謂的“慢城”規定,城內不能停車,只有行人徒步區。再者,城內不能賣速食,包括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和超市都應禁止。還有,城內也沒有霓虹燈,且周四周日店面都不營業。為避免工作過度,布拉的每家小型食品店都會配合義大利傳統,於星期四、星期天休業。甚至“la dolce vita”(享樂的人生)已是此地居民的生活準則—享樂重於獲利、個人重於公司、緩慢重於速度。
“慢城”運動還包括: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的農民,以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市場與餐廳;獎勵環保科技;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經過這番改革後,希望成效能超越各部分相加的總和,並且能徹底改變人們對都市生活的想法。
標準
1)慢城市的人口總數應該不超過5萬人。
2)慢城市運動的“蝸牛”標識必須在所有的公共設施和儘可能多的私人設施上張貼,以直觀形式主義倡導“慢生活”理念。
3)慢城市必須限制汽車的使用,20公里/小時是汽車在城市街道行駛時的最高速度。
4)慢城市必須有一個噪聲管理系統,廣告牌和霓虹燈能少則少。
5)慢城市必須有一套環保的城市污水生態處理系統。
6)慢城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保證城市的個性,特別是那些本土化和具有地區象徵性的產品。
7)慢城市必須定期接受“慢城市國際協會”的檢查,以保證上述指標被嚴格執行。
影響
“慢城市”的發展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試圖重構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草根運動。人們開始懂得保持地方傳統就是保持家園之根,而生命的自由歡樂遠勝於金銀緇珠。在政府官員的眼中,“慢城市”無疑是一種更好的城市治理之道。如今,“慢城市”運動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德國、英國和其他北歐國家的小城紛紛效仿。就連一些歐洲的大都市也開始倡導“慢城市守則”。倫敦,這個歐洲大陸最匆忙的都市,也正制定政策限制市中心區車流。
獨樹一幟的“慢城市”很快換來了經濟回報。在小城布拉,銷售手工朱古力和綠色食品的商店以及定期舉辦的活動吸引了數以千計的遊客。每逢周末,歐洲各地的特色乳酪製造商雲集與此,豐富的產品展覽使這裡周周都有美食節。在吸引遊客方面,“慢城市網路”號召會員“一起實踐共同的、具體、有形的準則”,包括提供由“慢餐協會”推薦的美食,高品質的接待設施、紳士的服務以及良好的環境。這些城市力圖保持地方特色和特有的城市肌理,保護本土手工業、文化和傳統,並讓遊人與製作特色產品的與當地手藝人交流。
衍生
慢學校
隨著“慢城市”的興起,應運而生的是“慢學校”。這些學校提倡沒有競爭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反對填鴨式教學。“慢學校”運動提倡建立一個新的教學體系,授課時間靈活,並根據學生的需要設定課程。擁有大約1000名學生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伯克利馬丁·路德·金學校成為了這一運動的代表。
慢生活
慢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奮鬥,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
慢餐
1986年,義大利記者卡洛·佩特里在羅馬著名名勝西班牙石階,碰到一群吃即食漢堡包的學生。對於講究慢吃的義大利人來說,快餐文化近乎可恥。於是,佩特里找到志同道合之士,決心搞一場慢文化的復興,由吃的文化開始,成立“國際慢餐協會”,是為“慢吃運動”(Slowfood Movement)。慢餐運動者有“6M”宣言:Meal(美食)、Menu(選單)、Music(音樂)、Manner(禮儀)、Mood(氣氛)、Meeting(聚會),這其實是在強調一种放慢腳步、慢慢品味食物美味的優質生活方式。
點評
“慢城市”並不意味著將時鐘撥回到過去,讓人們過“博物館中的生活”,相反,它們更善於綜合現代和傳統生活中那些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