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宮(黑龍江綏化慈雲宮)

慈雲宮(黑龍江綏化慈雲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慈雲觀位於黑龍江綏化綏北路7公里處,始建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初稱祖師廟,又稱慈雲宮和聖宗廟。現今的慈雲觀由史明潔監院於1998年開始負責復建,歷經10餘年艱辛,終於達成其復建並弘揚"慈雲文化"的誓願。昔日的慈雲觀,是白山黑水間道教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今天的慈雲觀秉承了全真道教"儒、釋、道"三教容融的義理,倡導"回歸自然,和諧社會,從我做起"的宗教發展理念,是具有鮮明中華傳統文化特徵並的道教宮觀,更是當代道德養生文化的建設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慈雲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綏化綏北路7公里處
  • 占地面積:8萬平米
  • 景點級別:道教景點
簡介,歷史,布置規劃,

簡介

慈雲宮(現為慈雲觀),是中國北方面積最大的道教宮觀,慈雲文化事業的建設基地。位於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綏北路7公里處,地處旅遊風景區,交通便捷,環境幽雅,景色怡人。宮觀內廟宇巍峨,秀木成林,泉流甘冽,渾然天成;走進其內又見浩然正氣,香靄飄逸,紫霧靈煙,祥雲瑞氣,瀰漫其中……
慈雲宮(現慈雲觀),始建於1500多年以前,歷經滄桑,幾度風雨輪迴,今有宮觀內“聖旨龍碑”為鑑。康熙年間(約1667年起)東北道教開山始祖郭守真(全真龍門道教第八代宗師)派其弟子王太興(全真龍門道教第九代宗師)到黑龍江綏化創修慈雲宮收徒傳教。此後,他們在海倫修青雲宮,在凌雲山修太聖宮。又在海倫修凌雲宮,在潘家岡修玉清宮,東大營修松雲宮,疙疸山修玉清宮。在綏化又修關帝廟,建太和宮。之後,在黑龍江各地修築青華宮、治聖宮、太平宮、太聖宮、紫霞觀、全真庵、同善宮、全至庵等宮觀,使綏化道教及黑龍江道教發展起來。
民國中期至“文革”初期這一期間,慈雲宮時名聖宗廟,由劉圓閣(全真龍門道教第十九代宗師)住持。在“文革”中該宮觀慘毀。
自2000年12月更名為慈雲觀並新址創建以來,在(全真龍門道教第二十代宗師)史明潔住持的率領下,堅持引領“回歸自然、和諧社會、從我做起”的當代宗教發展理念,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致力於公益事業建設,為區域特色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
該宮觀以顯著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於2007年11月,被授予“市級文明活動場所”光榮稱號。2009年5月,被授予“省級文明活動場所”光榮稱號。 目前,慈雲文化事業基地、綏化市道教協會、綏化洪氏太極拳研究會等機構均設於慈雲觀內。

歷史

慈雲觀相傳始建於1700多年以前,歷經滄桑,幾度風雨輪迴,今有觀內"聖旨龍碑"為鑑。據《鐵剎山志》記載康熙年間(約1667年)由東北道教事業鼻祖郭守貞命弟子王太興重建(按《黑龍江省宗教志》記載,王太興第六代玄裔弟子王合祥於1862~1874年間由鐵剎山來到當時的綏化,創黑龍江唯一的全真道教祖師廟,王合祥即成為黑龍江全真龍門派道教的開山始祖),初名祖師廟,又名慈雲宮和聖宗廟,清末以來,逐漸成為黑龍江道教事業的發源聖地。文革中觀址被毀。2000年12月慈雲觀新址創建以來,在史明潔監院的帶領下,堅持引領"回歸自然、和諧社會、從我做起"的當代宗教發展理念,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致力於公益事業建設,為區域特色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

布置規劃

慈雲觀現有占地面積達8萬平米,總體布局為中、東、西、外四區。其間分布著慈航觀音大殿、關帝財神殿、九龍浴聖池、日月塔、八仙池及山門、鐘鼓樓、天台和地母殿、藥王殿、老祖殿、龍碑亭、"圐、參"神樹、龍祥清泉、公主殿、幽冥殿、壽星神像、護法殿並國學文化長廊、養生大齋堂、經堂、寮房及多處人文自然景觀。慈雲觀以其莊嚴玄妙、古樸獨特的神文建築並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吸引著廣大的香客遊人朝真祈福。慈雲觀規劃圖在文化交流方面,位於慈雲觀西區的綜合樓內設有道德養生文化院,以"慈雲文化"建設為宗旨,弘揚道德養生是科學養生的第一要素。重點開展道教文化研究及道德養生學研交流、慈善公益事業並琴棋書畫、武術養生和宗教文化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