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文叢:駝鈴迴響

慈谿文叢:駝鈴迴響

《慈谿文叢:駝鈴迴響》是2012年寧波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沈建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谿文叢:駝鈴迴響
  • 作者:沈建基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1日
  • 頁數:22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2601978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駝鈴迴響》作者沈建基邊走邊唱,寫下這部詩集,一看書名就知道詩人走了不少路,在天地山河之間,一路走一路吟唱,於是寫下了許多現代行吟詩。
在《駝鈴迴響》這中詩人匯集了自己遊歷大江南北的真實感受。駱駝已遠,但駝鈴聲留了下來。詩人用心參與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合唱。他唱道:“我總是想像著/也是天空一朵雲/和雲一起生長,一起飄零/又一起被風吹黃。”(《記二月夾江》),這與天地萬物共生的願望,將一次普通的行吟推向了詩意大美的深處。在《沙漠之夜》中,這種與萬物共生的渴望表現得尤為強烈,“今夜,星空、沙子和我/都躺在一起/風也沒有咳嗽一聲/諸神沉寂/一個青靛的古碗,倒扣著/大地滿是皺紋黯黃的臉面/無人問津的一隻蟲子為什麼逃竄/一片草葉又來自何方”。這首詩里的想像力恣意縱橫,吟唱低沉有力,頗有穿透力。大地上,人神共存。

圖書目錄

做一個寬闊的寫作者--《慈谿文叢》總序
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駝鈴迴響》小序
【第一輯 大海涌動,我澎湃】
大海
大地
沙漠之夜
碣石
燕山上那朵雲
海的遐想
南平
連雲港
金山寺
金沙江
山上人家
鼓和歌
都江堰之水
洪澤湖
新昌行三兩點
我從風波亭上走過
西湖夕照
黃河岸邊
華北平原的早晨
草地上的那場雨
九門口的長城
一串貝殼
【第二輯 一棵橄欖樹裝載四季】
細瓷
往事荒蕪誰收割
請把火炬高高舉起
迎接黎明
大風颳過了山崗
我從曠野走過
憶二月夾江
雪野
山村的早晨
梅塢
山村就這樣醒來
一條河流為我送行
五月的河水
鏨石
我總是想飛
月夜
雪夜
觀音山
南京印象
南歸
【第三輯 月亮有雨】
月亮有雨
哭泣的紅豆
南國的冬天
你為什麼在雲彩中沉浮
沒有回頭
答秀金
思念
我種一樹白雲在北方
白馬嘶鳴
一輛馬車
東山有雲,西山有雨
梳妝
樟潭
桃花是在晚風裡開放的
妹,我在高山
二月邛崍
歸雁飛過你的莊園
樹木憂傷。
義烏飯店54號
【第四輯 地平線還是那么遙遠】
羈旅
白霧
邂逅古城堡
涼山之晨
火車呼嘯而去
春天的背影
把夢暫存在月亮
秋天就要出嫁
你是祥和之光
送別
清輝頭的夏天
又到五寨
遠方
我將遠行
遠行是從這裡開始的
列車
南京長江大橋之夜
早晨,我臨窗獨坐
夜車駛過母親的墓山
窗外
【第五輯 假如時光能夠倒流】
一隻猴娃的小手
拉拉
情結
致我小小無言的夥伴
都市印象
有星曾在河流里綻放
插秧
水晶
中山陵
假如時光能夠倒流
遼瀋戰役紀念館
螺絲釘
憤怒的羽毛
附錄
母愛
初戀
接送--209也談中國詩歌之我見
答木耳老師信
後記

作者簡介

沈建基,1945年10月生,早年曾以養蜂為生,行走千山萬水間二十餘年。2005年開始整理和創作詩歌,已出版詩集五部。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寧波市作家協會會員。

序言

詩人似乎天生喜歡做大地上的漫遊者,因而自古就有行吟詩人和行吟詩之說。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理想。一部中國詩歌史讀下來,大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感。
沈建基邊走邊唱,寫下這部名叫《駝鈴迴響》的詩集,一看書名就知道詩人走了不少路,在天地山河之間,一路走一路吟唱,於是寫下了許多現代行吟詩。
所謂現代,是詩人在行吟中的視線變了,在行走中,詩人仿佛是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其詩思具有了現代性。比如,以仰頭就見的日和月為例,詩人寫道,“對面山上密密的叢林裡/走進去的紅豹子是太陽/走出來的綠豹子是月亮/而我,來自山外的遠方”(《火車呼嘯而去》)。把山上的日和月看成是在叢林中出沒的豹子,這種眼光,不是驢友的錯覺,而是詩人的想像,這想像大膽而精準。詩人在天地間是自由的,因而心靈可以放縱想像,他對著旭日唱道,“給我釣竿/朝陽太低/讓我把它輕輕釣起”(《白霧》);而對江水,詩人唱道:“一江金色,萬馬奔騰/一朵一朵金色的菊/在雷鳴聲中綻放/青山有夢摺疊/一顛一顛在前面展開”(《金沙江》);他對著明月唱道,“天空清淺/只剩下月亮一個銀碗/灑下來的都是酒”(《金山寺》)。這樣的詩歌意象大膽而富有創見,已將古老的對日月山川的描寫完全顛覆。詩人以第三隻眼睛看世界,他在遊走中看見了新的獨特的詩意。
詩人用第三隻眼看世界,並不只是詩意地看,重要地還要思與悟。陳子昂的詩“念天地之悠悠,獨蒼然而涕下”,便是詩人所思所想所悟的絕唱之一。現代詩人仍在傳承這一脈絡。好的詩歌中一定會有思想,在這部詩集中,這種傳承脈絡清晰。詩人在大海邊的感受是,“可是,我的馬兒/馳入蒼茫沒有回來/海空也不見一架梯子/我不過是一片過路的貝殼/骨骼任海浪千百次沖刷”(《大海》);而詩人眺望大地時寫道:“當壟壟整齊的弧/從遠方/又幅射回我內心的時候/天空低了許多/而大地高舉。今夜/所有的星星和我/必將無眠”(《大地》)。在這些對大自然的敬畏中,詩人表達出了恆久的命運與蒼茫感,所見,所思,所悟,讓詩人在邊走邊唱中產生的詩歌有了份量。行吟詩最忌諱的是“到此一游”式的記錄。它要求詩人在面對大自然時,要撥動內心最深處的那根弦,才能唱出動人的曲子來。
在這本詩集中,詩人匯集了自己遊歷大江南北的真實感受。駱駝已遠,但駝鈴聲留了下來。詩人用心參與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合唱。他唱道:“我總是想像著/也是天空一朵雲/和雲一起生長,一起飄零/又一起被風吹黃。”(《記二月夾江》),這與天地萬物共生的願望,將一次普通的行吟推向了詩意大美的深處。在《沙漠之夜》中,這種與萬物共生的渴望表現得尤為強烈,“今夜,星空、沙子和我/都躺在一起/風也沒有咳嗽一聲/諸神沉寂/一個青靛的古碗,倒扣著/大地滿是皺紋黯黃的臉面/無人問津的一隻蟲子為什麼逃竄/一片草葉又來自何方”。這首詩里的想像力恣意縱橫,吟唱低沉有力,頗有穿透力。大地上,人神共存。
我們期待著,在詩人走過的路上,駝鈴聲不斷傳來。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