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市文化館

慈谿市文化館創建於1950年4月,原稱慈谿縣人民文化館,1952年改為慈谿縣文化館,館址在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1954年下半年縣境調整,把原鎮海、慈谿、餘姚縣北部劃出,單獨建慈谿縣,縣治在滸山鎮。文化館隨縣府機關遷到滸山鎮,館址解放中街北門路口。1958年館舍改為電影放映棚,文化館與文教局合署辦公,後遷到縣委黨校,直到60年代才相對固定在環城北路。1979年慈谿縣委及省有關部門先後撥款5.1萬元,建造了西門館舍851平方米。1986年占地6畝的東門館舍建成。1994年市府決定“出讓西館,擴建東館”,在東館旁征地2.5畝,擴建東館館舍。1999年4月,投資180萬元新建館綜合辦公活動大樓,建築面積1570平方米。現有館舍面積3510平方米,占地面積5702.63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谿市文化館
  • 工作:組織輔導農村文化工作
  • 創建於:1950年4月
  • 未來:更加艱巨和光榮
慈谿市文化館
(一)
慈谿市文化館創建於1950年4月,原稱慈谿縣人民文化館,1952年改為慈谿縣文化館,館址在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1954年下半年縣境調整,把原鎮海、慈谿、餘姚縣北部劃出,單獨建慈谿縣,縣治在滸山鎮。文化館隨縣府機關遷到滸山鎮,館址解放中街北門路口。1958年館舍改為電影放映棚,文化館與文教局合署辦公,後遷到縣委黨校,直到60年代才相對固定在環城北路。1979年慈谿縣委及省有關部門先後撥款5.1萬元,建造了西門館舍851平方米。1986年占地6畝的東門館舍建成。1994年市府決定“出讓西館,擴建東館”,在東館旁征地2.5畝,擴建東館館舍。1999年4月,投資180萬元新建館綜合辦公活動大樓,建築面積1570平方米。現有館舍面積3510平方米,占地面積5702.63平方米。
慈谿文化館定編31人,現有幹部職工29人,有群文專業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14人。分為館長室、書記室、辦公室、音樂舞蹈戲劇室、音樂舞蹈少兒室、美術書法攝影室、創作調研室、檔案室、財會室、後勤室、服裝租賃室以及農民畫展示廳、舞蹈排練廳、藝術學校、電聲樂隊、小劇場(籌建中)等。
慈谿人傑地靈,這裡誕生過如嚴子陵、虞世南、陳之佛、林漢達等歷史上著名的名人,還是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畫家陸一飛的故鄉。慈谿文化積澱豐厚,童家岙文化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抗倭遺址、三北敵後抗日舊址等等,都記錄了慈谿人民文明創造的足跡。
(二)
慈谿文化館始終以組織輔導農村文化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民文化生活為己任。在土改、抗美援朝、宣傳貫徹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等重大活動中,大大小小的民眾性腰鼓隊、蓮湘隊、秧歌隊遍及城鄉,成為鼓舞民眾、宣傳民眾的有力工具。1950年文化館深入到坎墩村、長河墊橋村、雲城上庵東村、龍山山下村輔導,組建農村業餘劇團,開展自編自演活動。由東到西,由少到多,至1957年這種由農民自己登台表演的劇團發展到250人,成為活躍農民文化生活的生力軍。隨著農村文化普及面的日益擴大,1978年進行了以“一板(中心黑板報)、一部(重點村俱樂部)、一室(鄉圖書室)、四組(文藝興趣小組)”為內容的文化站試點,建立了鄉鎮文化站,並湧現了范市、滸山、周巷、長河等特級、一級站11個,初步實現了縣、鄉(鎮)、村三級文化網路的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慈谿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據市委市府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中等城市要求,作為全國先進文化縣(市),慈谿文化館更注重了對鎮(鄉)、街道、村、居委的基層文化網路的建設和輔導,提高文化中心的工作質量和檔次。目前已有省級東海明珠鎮9個,寧波市級東海明珠鎮3個,符合市委宣傳部合格要求的村落文化宮46個,這些基層文化格線的建設,使全市群文工作蓬勃開展有了組織保證。無論是廣場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企業文化、休閒文化、老年文化……都有了載體,使文化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更加富有成效,滿足了不同層次民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
(三)
與此同時,作為文化館工作任務的蒐集整理民間文化,以及繁榮文藝創作,出作品、出人才方面,多年來慈谿文化館也卓有成效。
慈谿的民間文藝活動,歷史悠久,南北朝時期,鄉村元宵燈會盛行;戰國時期橫河鎮一帶就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沈師橋的高台閣已有800年歷史;由坎墩餘姚灘簧發展而來的姚劇常年活躍在鄉間茶館,深受民眾喜愛;三北的紙板花、天元的蘭街廟會,精美動人,頗具特色。
慈谿的民間剪紙活動早在清代就十分活躍,如逍林鎮的高龍濤,周巷鎮的嚴桂英等的剪紙作品,在民眾中都頗具影響。為了繼承和發揚這一民間文藝,慈谿文化館曾於1986年5月組織舉辦了全市剪紙比賽,有50餘名民間藝人參加,共創作剪紙作品479件,盛況空前,浙江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都曾報導。目前,這一特色鮮明,有廣泛民眾基礎的剪紙活動在不少鎮、村普及發展。
80年代初,慈谿的民間繪畫興起。1983年慈谿有21幅作品在省展出,6幅獲獎,其中《歡歡喜喜回娘家》獲一等獎,並被瑞典大使館收藏,《水鄉街頭》獲二等獎。1984年中國美術館邀慈谿32位作者的7幅作品赴美展出。1987年慈谿又有3幅農民畫參加全國首屆藝術節。1996年2月在中國農民畫優秀作品展覽中,當時年僅21歲的余海軍有 6件作品入選並獲獎,創全國之最,晉京參加頒獎活動時,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0年10月,參加首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暨全國現代民間繪畫優秀作品展,慈谿有4幅作品入選參展,其中陸開沖的《采歸》獲銅獎。據不充分統計,20年來,慈谿共創作出有一定影響的農民畫作品600餘幅,其中有百餘幅作品在全國、省、市的農民畫和現代民間繪畫展覽比賽中展出並獲獎,很多作品分別在美國、日本、澳洲、瑞典、德國、紐西蘭等展出並收藏,從而確立了慈谿農民畫在國內和國際文化藝術界的領先地位。1988年2月,慈谿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89年,本館編印了《慈谿現代農民畫作品集》,1999年4月,由市委宣傳部編印,本館承制的《慈谿農民畫》畫集,獲省“五個一工程”獎。
1974年文化館在三管鄉進行故事小分隊的試點,通過巡迴演講的方式,大力普及故事活動。1979年和1980年連續兩次舉行全縣故事調講,有170多名故事員參講。經考核,批准其中92名故事員收費演講。廣泛的故事活動,有效地帶動了故事創作,湧現了《風水寶地》、《楊梅仙子》等一批創作故事,並出版了《四明傳奇》、《三北民間故事集》、《船到江心》等作品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以來我館組織人員先後完成了近40萬字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慈谿市卷》、《慈谿市民眾文化史》、《慈谿市風俗志》、《慈谿曲藝志》、《慈谿革命文化史》等編輯工作。2000年12月在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台舞蹈決賽中,由本館創作編導的群舞《水鄉三月天》榮獲金獎,這是慈谿有史以來獲得的民眾文化最高獎項,填補了慈谿民眾文化在全國比賽中的一項空白。
(四)
歷年來,慈谿市文化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緊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充分發揮全市民眾文化的主導作用,舉辦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中國吳越文化研討會、浙江省民間畫邀請展、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建設工作座談會、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優秀作品展、浙東抗戰勝利50周年文藝晚會、浙江四館進京攝影展覽等活動,有較大影響。特別是近年來,慈谿市文化館每年均組織大型文化活動30次以上,為繁榮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推進文化大市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84年建造大型宣傳畫廊,畫廊長30米,每月出版二期,內容涉及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被視為慈谿的“視窗”。為本市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1987年,慈谿文化館創辦了業餘文化藝術學校,開設美術、書法、文學、聲樂、器樂、舞蹈等課程,成為培養社會文藝人才的搖籃。至今慈谿市文化館藝術學校,以幼兒美術書法、小記者寫作、少兒舞蹈為主要課程,以嚴格的管理和教師們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促進了少年兒童素質的提高。
為了繁榮民眾文藝創作,本館創作調研室曾以《慈谿文藝》、《慈谿文化報》、《慈谿少年報》等不同刊名,採用鉛印、膠印等方式刊發業餘作者及青少年學生的文藝作品及優秀作文,活躍民眾業餘創作,培養青少年文學人才。《慈谿文化報》、《慈谿少年報》共四次被省文化廳、群藝館評為群文報刊一等獎,編輯人員被評為優秀編輯。
慈谿市文化館1989年以來連續4次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文化館,199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館,1999年被評為全國標準文化館。慈谿民眾文化學會自1999年以來連續三年被評為寧波市先進學會。本館2001年被慈谿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2000年至2001年連續二年被評為慈谿市先進集體。
展望未來,隨著杭州灣大橋的開通,慈谿作為大通道南岸的特殊地位,她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由於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的輻射,顯得越來越突出,相信慈谿市文化館的工作,也會顯得更加艱巨和光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