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集數:40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古代傳奇
- 首播時間:2012年
- 導演:范秀明
- 主演:楊思琦、劉德凱、馬景濤等
- 中文名:慈禧秘史
- 出品時間:2011年12月開拍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相關影視,電影,電視劇,身世傳說,名字之迷,慈禧徽號,文化水平,慈禧秘事,書籍,相關信息,書籍簡介,書籍目錄,社會評價,負面評價,
相關影視
電影
《垂簾聽政》(劉曉慶飾慈禧)
《一代妖后》(劉曉慶飾慈禧)
《大太監李蓮英》(劉曉慶飾慈禧)
《兩宮皇太后》(方舒飾慈禧)
《慈禧秘密生活》(邱淑貞飾慈禧) 《瀛台泣血》(盧燕飾慈禧)
《傾國傾城》(盧燕飾慈禧)
《義和團》(盧燕飾慈禧)
《定軍山》(呂中飾慈禧 )
電視劇
《少女慈禧》(劉雪華飾慈禧)
《血染紫禁城》(米雪飾慈禧)
《危城爭霸》(歐陽佩珊飾慈禧)
《戲說慈禧》(叢珊飾慈禧)
《戊戌風雲》(又名《帝妃愛情》,鄭振瑤飾慈禧)
《走向共和》(呂中飾慈禧)
《德齡公主》(呂中飾慈禧)
《日落紫禁城》(斯琴高娃飾慈禧)
《天下第一醜》(馬羚飾慈禧)
《錢王》(斯琴高娃飾慈禧)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斯琴高娃飾慈禧)
《慈禧西行》(鄧婕飾慈禧)
《清宮氣數錄》(梁小冰飾少女時候的慈禧)
《歡喜游龍》(陳莎莉飾慈禧) 《孫中山》(奚美娟飾慈禧)
《船政風雲》(韓再芬飾慈禧)
《十三格格》(呂麗萍飾慈禧)
《一生為奴》(又名《恭親王傳奇》,袁立飾慈禧)
《馬江風雲》(又名《馬江海戰》,謝芳飾慈禧)
《總督張之洞》(謝芳飾慈禧)
《御花子》(謝芳飾慈禧)
《大清後宮》(趙柯飾少女慈禧)
《壯士出征》(謝芳飾慈禧)
《一簾幽夢》(又名《鹹豐王朝之一簾幽夢》陶虹飾年輕時的慈禧蘭兒)
《繡娘蘭馨》(潘虹飾慈禧)
《台灣1895》(潘虹飾慈禧)
《龍非龍鳳非鳳》(鄧婕飾慈禧)
《庚子風雲》(陳莎莉飾慈禧)
《無鹽女》(斯琴高娃飾慈禧)
《蒼穹之昴》(田中裕子飾慈禧,該劇中闞清子飾演青年慈禧)《大宅門》(趙奎娥飾慈禧)
《神醫喜來樂》(宋曉英飾慈禧)
《大阿哥溥峻》(鄭振瑤飾慈禧)
《楊乃武與小白菜》(潘虹飾慈禧)
《廚子當官》(李明啟飾慈禧)
《荀慧生》(羅艷芳飾慈禧)
《蓮花落》(溫崢嶸飾少女慈禧)
《藍色妖姬》(李明啟飾慈禧)
《銀鼠》(龐敏飾慈禧)
《最後的格格》(洪欣飾慈禧)
《胡雪岩》(宋佳飾慈禧)
《大清十三王朝》(米雪飾慈禧)
《大清藥王》(奚美娟飾慈禧)
《走向共和》(呂中飾慈禧)
《小白菜奇案》(江珊飾慈禧)
《大太監》(米雪飾慈禧)
《末代御醫》(羅蘭飾慈禧)
身世傳說
有民間傳說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關於慈禧的身世,除北京說外還有五種說法:
1、甘肅蘭州
2、浙江乍浦
3、內蒙古呼和浩特
4、安徽蕪湖
5、山西長治
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山西長治說,山西長治當地傳說:
那封信後也經過鑑定,非慈禧的筆跡,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爛不堪,大打史實折扣。傳說也只是傳說而已。
慈禧確實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根據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記載,慈禧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西方史學記載,當今慈禧還是存在的,貌似,確乎名字叫陳新……(載湉同學也證實過)
名字之迷
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后為蘭兒或玉蘭。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鹹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是因為鹹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
慈禧徽號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號“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號“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親政,上徽號“康頤”;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為遇到“天花之喜”,而兩宮太后“調護朕躬,無微不至”,“朕心實深欣感”,決定為兩宮皇太后上徽號,但二十天后同治駕崩,上徽號儀式沒能進行;
1876年(光緒二年),光緒帝即位,連同上次給兩太后各上的徽號,一共四字。慈禧的徽號由此又加上了“昭豫莊誠”;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大婚,上徽號“壽恭”;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上徽號“欽獻”;
1894年(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徽號“崇熙”;
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慣例,前面加上“孝欽”,後面加上“配天興聖顯皇后”為諡號。即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共二十五個字。
老佛爺稱號的由來
說法一: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 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
慈禧太后佛裝像
建成之後,李蓮英速去稟告慈禧,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梁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后息怒,請您後殿御覽。”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裡。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 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於水火之中啊!”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據說這個觀世音是李蓮英讓人按慈禧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卜簽求壽,由於對此觀世音非常賞識,還穿上了寺里方丈為她準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扮作護法神韋馱,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她們倆人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曾經有人見到過此照片。
說法二:我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除了有“廟號”、“諡號”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文化水平
對於慈禧的文化水平,說法不一,有人說她文化水平很高;有人則說她沒文化。其實我們評價她的文化水平高低要看和誰比。先交代一下慈禧的文化水平:慈禧雖是滿人,但以漢語為母語,漢語能說,會寫但水平不很高,常出錯別字;滿語聽力尚可,口語不行,書寫更不行。她的書法基本是初學者水平,繪畫也一般,有些傳世作品有人懷疑為人代筆。
權傾天下的慈禧垂簾聽政後慈禧也注意加強學習:給事中孫楫向兩宮太后奉上明朝張居正編輯的《帝鑒圖說》作為小皇帝載淳的啟蒙教材,該書語言淺顯,圖文並茂,不僅適合小皇帝讀,也很合慈禧胃口。於是,她將圖書留下,作為自己每天的閱讀功課。後來,江南道監察御史徐啟文建議:“將列聖實錄、寶訓擇其簡明切要者,恭纂一編;將漢唐以來,母后臨朝的各事實,擇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飾,據史直書,匯為一冊,恭錄進呈。”,慈禧當即諭令南書房、上書房、翰林院馬上編輯,據史直書,簡明注釋,以備御覽。六個多月後,該書編成,慈禧大加讚賞,賜名《治平寶鑑》,並經常由大臣們隔簾為其講解,從中學得了更多統治術。據說慈禧後來一生還愛讀《詩經》和《資治通鑑》。到了晚年,她還對西方科技文化比較感興趣。
總的來說,在當時中國女性中慈禧文化水平算高的,因為其他大多數女性連字都不識,比如慈安就基本是文盲;但如果把當時的男性也加進來,慈禧的文化水平就不算高了。再看她所處的時代背景,作為一個處於“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大國的統治者,慈禧的文化水平就更顯得不夠格了。
慈禧秘事
林白水"譏諷壽聯" 祝慈禧"萬壽無疆"
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壽,清王朝無視列強入侵、國難當頭,仍大肆糜費民脂民膏操辦慶典活動,以討“老佛爺”歡心。林白水不懼封建專制,仗義執言,在報刊上借題撰文數落腐朽沒落的清王朝、譏諷禍國殃民的慈禧。
張次溪老人於1962年脫稿的《記林白水》有這么一段敘述:“往在甲辰,清慈禧太后70誕辰,清吏籌備‘萬壽慶典’,鋪張揚厲,勞民傷財。滬報曾載一聯,曰:‘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里版圖彌蹙,每逢萬壽必無疆。’……此聯傳誦人口,嘆為至言,即出先生手筆也。”
張次溪老人敘述的林白水“手筆”的這幅“譏諷壽聯”流傳頗廣,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有關林白水生平事跡的書籍、文章中常見引用。只是有的作者引用時,個別標點或語詞略顯差異,如“;”作“?!”、“台海”作“台灣”等。
這幅“譏諷壽聯”是什麼時候、登載在哪一家“滬報”上,準確的文本是什麼樣的?為探究竟,筆者搜尋了凡是能看到的、當時在上海出版的報刊,都沒有能找到張次溪老人敘述的這幅“譏諷壽聯”。但在林白水時任主筆的《警鐘日報》上,覓得這樣一種版本的“譏諷壽聯”:“今日幸頤園,明日幸南海,何時再幸古長安,億兆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四萬里封圻日蹙,欣逢萬壽祝疆無。”該報評議此聯:“冷嘲熱罵含諷豪端,亦壽聯中之別開生面者也。若令腐儒見之,必咋舌驚走曰:何物狂生,大膽如此。”
比對《警鐘日報》上發表的和張次溪老人回憶的這兩種版本的“譏諷壽聯”,它們的字數相等、格式相同、立意相似、內容相近,只是具體文字不大相符。看來,張次溪老人的記憶有所誤差。今特將《警鐘日報》上發表的“譏諷壽聯”原文公諸報端,一來為糾正幾十來的誤傳,二來供同好參考使用。
林白水為什麼敢於在《警鐘日報》上發表如此慷慨又尖刻的“譏諷壽聯”?有其主客觀的原因。
1903年10月,沙俄軍隊再次占領奉天(今遼寧省瀋陽市)並強迫清政府接受五條侵略要求。蔡元培等人在上海組織“以研究對付東三省之法”的“對俄同志會”,於12月15日出版機關報《俄事警聞》,“以喚起國民,使共同注意於抵制此事之策”。1904年初,日本與沙俄在我國東北旅順等地開戰,為適應形勢的變化,《俄事警聞》於2月26日改版為以“抵禦外侮、恢復國權”為主題的《警鐘日報》,“對俄同志會”也於3月13日改組成“以養成國民資格,抵制外界壓力為宗旨”的“爭存會”,由偏重抗俄轉到偏重反對列強侵略、反對滿清政府統治。林白水加入“對俄同志會”和“爭存會”,並經常給《俄事警聞》、《警鐘日報》撰寫文章。
與此同時,林白水與劉師培(又名光漢、字申叔)合作,於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新閘新馬路昌壽里71號創辦《中國白話報》。該報倡導天賦人權、人類平等、百姓合群,呼籲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號召反對列強、救亡圖存、建立共和。該報是當時各地出版的白話文刊物中言論最激烈、影響最大的一種,遭到清政府的壓制和迫害。1904年10月,林白水將第21期至第24期的《中國白話報》合併出版後,宣布該報停刊,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編辦《警鐘日報》的工作中去。
據馮自由《革命逸史》中的資料記載,林白水不僅在《警鐘日報》“主筆政”,且秘密加入孫中山組織領導的“興中會”。林慰君在《我的父親林白水》中寫道:《警鐘日報》中所有的白話文,幾乎全是由林白水執筆。此時的林白水以報紙為陣地、以筆墨為武器,堅持直率而有文采、尖銳而有感情的風格,筆耕不輟,成為辛亥革命前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陣營中的一員猛將。
針對慈禧及其清王朝大辦壽辰慶典,林白水除了在《警鐘日報》上刊登“譏諷壽聯”外,還發表題為《萬壽無疆》的時評:“甲辰十月十日,皇太后萬壽至矣。我國之官紳士商,莫不頌太后曰:萬壽無疆。各國之使臣,亦莫不呈遞其本國君主、總統之書,而祝曰:萬壽無疆。記者按:以此四字頌太后,實為確切不移。蓋以近事證之,太后五旬萬壽,則為甲申,其時法人攻越南,諒山一役,而安南之疆土無。六旬萬壽,則為甲午,其時日人攻朝鮮,平壤一敗,而台灣之疆土無。以是相繼而起者,則德割膠州、俄割旅大、英割威海、法割廣州灣。延至今年,七旬之萬壽至,而西藏疆土又無。每遇萬壽一次,則必失疆土無算。方今,聯俄之說已大起矣。倘如,諸賣國賊之奸謀肆行無忌,以作萬壽祝嘏之敬禮,則相繼而失者,不知是某疆乎?某土乎?嗚呼!所謂無疆也者,猶言無疆土也。舉國而頌無疆,又有賊臣以為之助,吾恐瓜分之日,即在目前矣。”
該時評針砭時弊、氣沖牛斗,可謂膾炙人口;言簡意賅、語帶雙關,不禁拍案叫絕;膽量之大、譏諷入骨,令人敬佩不已
書籍
相關信息
書名:慈禧秘史
作者:蔡東潘
出版日期:2006-01-01
書籍簡介
母后臨朝,自古所戒。有史以來,只宋朝一個宣仁太后,史稱她作女中堯舜。此外,如漢唐時代,母后當國,外戚、內豎夤緣幸進,把一朝錦繡江山,攪亂得不可收拾。所以,史家懸為厲禁,將母后臨朝的制度,視作蛇蠍一般,統說它是覆宗的禍水,誤國的罪魁。揭出宗旨。
在下生當前清季世,往古的母后也不能一一評論。只清季母后垂簾,始自同治初元。鹹豐帝駕崩熱河,太子載淳嗣位,年號同治。這同治帝尚是沖齡,未能親握政權,他的生母那拉氏英明得很,就依附歷史,援母后臨朝的成制,一意舉行。當時,有幾個王大臣與她反對,都被她一概扳倒,殺的殺,死的死,滿朝文武嚇得屁滾尿流,哪個還敢出來作梗!因此,那拉氏遂安安穩穩的臨朝起來。妙。但同治帝尚有嫡母鈕祜祿氏,素性貞嫻,本沒有臨朝的思想,尋由那拉氏從旁慫恿,未免兩可其間。那拉氏雖母以子貴,究竟不好抹煞嫡母,於是特創一個不古不今的法制,抬出兩位母后,垂簾聽政。這正是曠古無兩。這時候的國勢,正憂危的了不得,洪、楊餘黨蟠踞長江,賴、張兩捻出沒大河,還有外洋各國乘亂相逼,英法聯軍長驅入京,城下乞盟,割地償款,京內外的元氣幾乎銷磨殆盡。自從兩太后垂簾以後,用人行政,各適其宜,把數十萬發、捻次第蕩平,且乘此輯睦邦交,戡定內外,河山再奠,日月重光,儼然有中興氣象。不但海內人民盛稱懿德,就是外洋各邦亦欽佩得很,慈安、慈禧兩太后徽號,歌頌一時。就中慈禧太后的英名,比慈安太后更加一層。凶為慈安性質沖和,事事不願專擅,一切政務多歸慈禧主持。這慈禧後福至心靈,神強力固,所言所行,無不順手,內而宮禁,外而朝野,沒一個不服她見識,沒一個不奉若神明。欲擒先縱,是文中應有之筆。到了同治駕崩,光緒帝以弟承兄,又是一個小皇帝,兩太后仍然訓政,依舊匕鬯無驚。一瞬數年,慈安謝世,國家大事統歸慈禧掌握,自不必說。直至光緒親政,慈禧退養頤和園,名為不親朝事,暗中恰也與聞。不料中日戰起,中國的水陸軍統一敗塗地。邦人士未識內情,統說光緒帝所為遠不及慈禧的英明,於是慈禧太后的德望,更增一倍。那時光緒帝也自憤自嫉,恨不得立刻斡旋,轉敗為勝;康梁新進,引為知己,戊戌變法,百日以內,維新詔旨聯翩下來,把京內外的官吏弄得頭緒不清,腳忙手亂。頓時怨聲載道,物議沸騰。朝右的老臣頑固的多,開通的少,遂捕風捉影,讒間兩宮。又把這慈禧太后請了出來,三次垂簾,駕輕就熟。總道她能保全國脈,挽回氣運。誰知天意變遷,人才衰歇,一班獻媚貢諛的臣子有什麼大經濟!免不得照例敷衍,苟且塞責;還有幾個皇親國戚,窺伺慈禧的意旨,勾結內侍,播弄宮中。端剛之肉,其足食乎。醞釀久之,竟闖出一場滔天大禍,幾乎把二十二行省、四百兆生靈,盡行斷送!幸虧外人相率而來,互相鉗制,囫圇一個大中原,無從分起,只好我覷你、你覷我,彼此瞠目一番,舌撟而不敢下,遷延多日,沒人發難,樂得賣個人情與清室,再敦和好。但寇氛雖靖,民力漸凋,四百五十兆的賠款,母子盤剝,已足刮盡中國地皮,吸盡華人膏血。嗣是慈禧太后的盛名,一落千丈。前歌誰嗣?後誦孰殺?一片誹謗聲,喧騰全國;甚且肆口譏評,捏詞誣衊,說得慈禧一錢不值,且目為中國罪人。
書籍目錄
第一回 述勝朝暢談楔子 溯後族順敘髫年
第二回 奔父喪無意得賻儀 幻仙宮有緣逢艷侶
第三回 天語傳宣循章選秀 雲程發跡應旨入宮
第四回 列宮眷供直坤闈 近天顏仰承帝澤
第五回 沐慈恩貴人升位 侍御寢皇子懷胎
第六回 成豐帝喜產佳兒 曾侍郎獨邀慧鑒
第七回 邀曠典貴妃歸省 預邦交哲婦失謀
第八回 用內言嚴旨賜帛 開外釁挈眷蒙塵
第九回 慘遭縱火淀園被焚 望斷迴鑾熱河馳訃
第十回 定密謀啟程返蹕 戮輔臣創製垂簾
第十一回 平粵酋特頒懋賞 譴親王隱飭朝綱
第十二回 奉密旨權閹出都 驚耗問慈闈肇釁
第十三回 冊立中宮大婚成禮詔諭親政母后撤簾
第十四回 同治帝微行縱樂圓明園諫阻興工
第十五回 染瘡毒穆宗賓天 絕粒食毅後殉節
第十六回 上遺疏痛陳繼統 改俄約幸得使才
第十七回東太后中計暴崩恭親王遭讒去職
第十八回 奉慈命爵帥主和議 隨醇王總監閱兵操
第十九回 幸名園嘉諭權閹 擬歸政指婚懿戚
第二十回 神機營赴園供校閱 祈年殿失火釀奇災
第二十一回 祝慈嘏先期備盛典 聞敗報降旨罷隆儀
第二十二回 姊妹花遭讒被謫 骨鯁臣強諫充邊
第二十三回 命和日宣示苦衷 主聯俄遣訂密約
第二十四回 康主事連疏請變法 光緒帝百日促維新
第二十五回 泄秘謀三次臨朝 反舊政六人斃命
第二十六回 大阿哥入嗣宗祧 義和團旁延畿輔
第二十七回 袒拳匪誤信邪術 頒戰諭開罪友邦
第二十八回 訂特約江督保民 走制軍津門失守
第二十九回 豺虎擅權燕市流血 鴛鴦折翼宮井埋魂
第三十回 失京師出奔慈駕 開和議懲治罪魁
第三十一回 定北京全權議款 寓西安下詔迴鑾
第三十二回 儲君被廢安輦入京 新政重行臨朝布敕
第三十三回 兩全權與俄訂約 二慧女隨母入宮
第三十四回 中戲迷詳究聲歌 講新學兼陳政法
第三十五回 勃夫人入覲開盛宴 榮中堂棄世上遺言
第三十六回萬牲園太后臨幸海晏堂西女寫真
第三十七回 劃戰域中立布條規 斥台官西巡辟妄語
第三十八回 萬壽屆期力辭徽號 五臣歸國特降綸音
第三十九回 納歌姬言路起風潮 防黨人政府頒憲法
第四十回 望龍髯瀛台留恨 回鸞馭塵夢告終
社會評價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人開始認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幹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其實縱觀慈禧的一生,上蒼壓根就沒把她當做女人看待,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戰亂紛爭變革貫穿始終。甭說呂后武則天和孝莊皇太后了,就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后妃也沒經歷過如此紛飛的戰亂和變革。慈禧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動的格局,治理國家的難度要遠超歷代的帝王。按這一點來說,武則天也好呂后也罷又或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都是無法與之比爾的。
一直以來,人們把一些原本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和罪責強加在慈禧身上,更使得她承受了千古的罵名。認為她一味地列強委曲求全、割地賠款、簽訂諸多的不平等條約;扼殺了戊戌變法這一使大清王朝最後一次得以復興的政治運動。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入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在乙酉時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選擇,一直是以婦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兩。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