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木屐

慈湖木屐於1988年,在江北區慈城鎮的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 ,被考古界認定為重要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湖木屐
  • 發現時間:1988年
  • 地點:江北區慈城鎮的慈湖
  • 時間:5500年前
簡介,概念,歷史,

簡介

1988年,在江北區慈城鎮的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兩隻木屐,被考古界認定為重要發現。兩隻木屐均前寬後窄,圓頭方跟,左腳屐長21.2厘米,5孔;右腳屐長24厘米,6孔。孔之間挖有凹槽,據推測是用繩子穿過小孔嵌於槽內和足面系牢的。據碳14測定,慈湖木屐距今已有5500年,為河姆渡時代慈城人的鞋子。這一發現,將中國木屐的歷史往前推進了3000年!這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古屐,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鞋類實物。

概念

木屐,寧波人俗稱“木拖鞋”。據史籍記載,最早的木屐出現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傳說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後在秦穆公幫助下回國登上王位。他即位後對所有跟隨他的臣子都予以賞賜,唯獨忘了功勞卓著的忠臣介子推,等他記起介子推時,介子推早已和母親隱居在綿山。晉文公帶人前去尋訪,但介子推避而不見。無奈之中,晉文公下令燒山,心想為躲火介子推就得出山了。豈料介子推不為所動,和母親一起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悔恨交加的晉文公取其死前所抱之樹,削為木屐,時時穿在腳下,不時感嘆“悲乎足下”。後人因此用“足下”作好友之稱。稍後,孔子穿著木屐周遊列國,在蔡國時,一隻木屐被偷……這些傳說給拙樸的木屐披上了濃重的文化色彩。

歷史

在漢魏三國時代,木屐已廣為流傳。三國時代的新娘穿彩畫木屐,系五色絲帶為時尚。到了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詩仙李白據此寫下了千古名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木屐在宋代,多為文人騷客鐘情的攜帶型休閒鞋。蘇東坡有一次出門遇雨,借笠屐而歸。南宋葉紹翁詩中有“應憐屐齒印蒼苔”之句。而著名的南宋畫家馬遠則有《雪屐觀梅圖》傳世。
但宋以後木屐多在中下層民間流行。在寧波,上世紀60年代尚有“木拖木拖,三年好拖,三年拖過,還好燒火”之諺,以後木屐便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閣閣然”的木拖聲成了遙遠的回聲和依稀的夢境。但在日本,自唐代留學生從中國帶去木屐後,1000多年來一直使用,直到如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