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文化遺址

慈湖文化遺址

慈湖文化遺址位於慈城鎮慈湖西北,現存面積約2000平方米。根據發掘發現,遺址自耕土層至生土,堆積厚2.1米,可分七層:第一層耕土層;第二層灰褐色土,出土宋代越窯瓷片等物;第三層青灰色土,包含少量的周代印紋硬陶片等;第四層黑灰色土,含大量的樹枝、桃核等有機物;第五層青砂土,伴出大量的泥質灰胎黑皮陶片、鼎足和木鑽頭等遺物;第六層青灰土,出土少量的陶胎器等;第七層黑粘土,出土陶片與第六層相同。

根據地層堆積中包含物的特徵,第四、五層稱為上層文化遺存,第六、七層堆積為下層文化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湖文化遺址
  • 地點慈城鎮慈湖西北
  • 面積:約2000平方米
  • 發掘面積:325平方米
考古發現,遺址介紹,文化層,

考古發現

慈湖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1988年8月正式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25平方米。
慈湖遺址上層文化遺物從陶繫到器物形狀與太湖周圍的良渚文化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在器物組合上有差異,這些不同組合可能反映了良渚文化早期的特徵。根據C14測定,上文化層的絕對年代為距今5365±125年。同時,也可能反映了寧紹地區的良渚文化與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存在著地域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錢塘江南北的兩種類型。 下層文化的夾炭有色陶,就胎質而言,與河姆渡遺址第三、四文化層的夾炭陶相似,這層絕對年代距今5754±110年。

遺址介紹

慈湖遺址上下層文化,是寧紹地區河姆渡文化向良渚文化發展階段上的一種新的文化內涵。
遺址中出土的一組木質遺物十分珍貴。木質鑽頭(鑲嵌骨牙質鑽刀),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生產工具的發展史填補了空白。木質雙翼,長鋒箭鏃與後來雙翼短鋒青銅箭鏃頗相似,推測前者是後者的雛形。兩端尖陀螺(尚留有雙股細繩),表明它是一種遊戲玩具。牛軛形器可能是一種牽引工具,兩隻木屐說明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了木屐,較多的木耜耕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經濟活動。
慈湖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西北角,西南距河姆渡遺址約8公里,現存面積約2千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1米,分屬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最早年代距今約5800年。1986年和1988年兩次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石、骨、木、陶等各類文物數百件及少量酸棗等植物遺存。特別是很多的木質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的發現,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容。慈湖遺址上層出土的具有良渚文化因素的遺物,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

文化層

疊壓著7個文化層,可分為上下兩個不同時期。上層屬於良渚文化,下層屬於河姆渡文化。198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發掘,揭露面積289平方米,出土骨、石、木、陶質文物數百件,還發現稻穀痕跡。經碳-14測定,下層文化距今約5700年,相當於河姆渡文化三期。出土陶器有釜、罐、盤、盆、缽、豆、杯、鼎和釜支架。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鏃和石紡輪。木器較多,有木耜、木錛柄、木鋤、木槳、點種棒、軛形器、木陀螺等。骨器較少,僅有骨尖片和骨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