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行:佛家的十堂道德輔導課

慈悲行:佛家的十堂道德輔導課

慈悲行:佛家的十堂道德輔導課》講述了佛家講慈悲,二字不提,一字不落,卻字字善心,句句慈憫。佛家的慈悲是骨子裡的,如孔子所講的仁者之於忠恕仁義,孟子所講的君子之於浩然正氣,不必著意落墨,卻能由善處始發心,由心處踐善行。因而,慈悲之於佛家,可謂其根本,更可謂其妙處。禪宗講“擔水劈柴皆為妙道”,因而一言一行皆系善舉,閱讀《慈悲行:佛家的十堂道德輔導課》,瞭然通達後的平常事項都能透出那骨子裡的善來。

基本介紹

  • 書名:慈悲行:佛家的十堂道德輔導課
  •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 頁數:219頁
  • 開本:16
  • 作者:王璐瑤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74379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慈悲行:佛家的十堂道德輔導課》旨在一幅走進內心的唯美畫卷即將展開,起步不是為了跋涉遠行,而只為了本心近觀。

圖書目錄

第一講如一而行
用寬容心協調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在每一個角落用一種態度
用禪心在此時此地尋找天堂淨土
從大處看世間
找到自己不變的那一處
清算自己所擁有的
做好自己,莫念閒雲
修行不是懶惰的藉口
以退為進,以謙為尚
以善心修聲色
第二講給別人空間
容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
讓別人走自己的路
將別人視為別人,看向自己
給身旁的空間留白
別人的外境便是自己的外境
隨他去吧
用來證明的就不是成績
細品小處生活
誠心換安心
求勝不爭勝
第三講給自己空間
萬般神通皆小術
安待河水從混濁變得清澈
把自己的事交給自己
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由善處發心才能求得佛應
魅力的光環由內而外
行事能用方便法
從卑賤作業
各自有悟,禪心自存
無噁心是為行善
第四講無礙而行
分享是最有溫度的善
清空自己便可收穫無盡
超越外境去感知快樂
各有所取,與人無礙
緊緊強握,不如放過
要學佛道,先結人緣
從自己成全,給別人解脫
惜才善教
做一個博愛的人
內心強大,無礙勸善
第五講善待眼前
生活ING
專注當下,即心見性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積極地去種一片莊稼地
在自己的生命中掌握主動權
認真對待每一天
如世界末日般完成今日
看當下,省自我
用自己的姿態立在別人身旁
收回對自我的放逐
第六講誠意而為
選擇做最好的自己
踩下腳步邁出去
洞察而後始悟
自己的事情留給自己
給自己空間與自己對話
多花點時間觀察自己
保持自己的本心
要行到表里如一
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誠意,則無處不禪
第七講即心而行
用自己的心“左右”自己
莫使浮雲蔽了日
一切美色皆皮囊
我們可以給別人的是無限的寶藏
對錯美醜皆自心現
在乎那些永遠不會丟失的擁有
熱鬧場中作道場
悟境同未悟,無心如有心
外境無牽,內里乾淨
掩飾無濟於事
第八講惜緣積善
人生必定要學會做減法
當下積善,用方便因緣
把握和權衡與善惡的距離
不妄斷因果
不要讓慾念左右了自己
緣來惜福,緣散放下
就低得高
張弛有度
心為物累只讓自己更卑微
給自己的心“清零”
第九講了緣而行
珍惜是另一種形式的善待
有想做的事便是機緣的具足
每一步腳下都是盛放的蓮花
每個當下便為最好
我們沒有時間老去
靜聽光陰的聲音
順遂本心,去繁就簡
認真地生活
明天的藥救不了今天的病
跟隨心的節拍
第十講世間修煉
放下,跟世界大和解
欲望將慈悲湮滅
僥倖攔住的是修善的腳步
給自己設一個欲望的尺度
回歸一種基本的生活
莫為閒名擾庸人
每一件小事都會慢慢放大
好好找一雙鞋也很重要
且行且修行
以修行的心態生活

序言

禪宗說“慈悲”二字,不飾,不空,不高,不俗,只平常。
當初豐子愷皈依佛門,弘一法師給他作開示:“世間形形色色,所愛、所憎、所怕、所憤,它們來了,淡然處之;它們錯過,瞭然放下。人生,便是一場即悲即喜的過程,我們要學著包容一切,這樣方能養成不分親疏厚薄的悲心,才能平靜地看世界,只有如此,人間才有無限的美麗展開……”豐子愷聽完弘一法師的開示,滿眼濕潤。
佛家講慈悲,二字不提,一字不落,卻字字善心,句句慈憫。佛家的慈悲是骨子裡的,如孔子所講的仁者之於忠恕仁義,孟子所講的君子之於浩然正氣,不必著意落墨,卻能由善處始發心,由心處踐善行。因而,慈悲之於佛家,可謂其根本,更可謂其妙處。禪宗講“擔水劈柴皆為妙道”,因而一言一行皆系善舉,瞭然通達後的平常事項都能透出那骨子裡的善來。
那么,這一妙處該作何解呢?當“慈善”被泛濫地使用,當所謂的“善”不再都有“善報”,當我們的周圍不斷呈演“浮世繪”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去觀、去想、去做?有人想要“小才微善”,有人想要“大慈大悲”,有人只求“處世泰然”,然而於己於人,要計較幾分,是論得失取捨,或言利害親疏,皆讓人苦從中來,弄得煩累纏身。佛家講“善”為解苦妙藥,這良方妙藥到底要向何處求呢?
禪宗講道是靠“參”的,是要“悟”的,其禪機是嵌在各地的禪師日用的話中的。但若只問這皆苦良方的所求之處,悟透三句偈語足矣:
其一,“佛性無南北”。弘忍初見從嶺南來的惠能,想試試他的修行水平,即日:“嶺南人無佛性,怎么能成佛呢?”惠能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難道也有南北之別?”惠能一答正中弘忍“人人皆有佛性”之意,弘忍從此明了惠能非等閒之輩。這一則公案中的禪機有二:一是成佛之人無良莠差別,悟則人間成佛,迷則世間淪落;二是大道無門,八方開放,有千方差別的路皆可自由出人。因而,慈悲為善的佛意不在別處,只在有悲有喜、有恨有愛的世間,在離人最近的地方,人處世而佛成。
其二,“即心是佛”。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獄。禪宗倡導的是“不修之修”。馬祖禪師說過“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因為自性本自清淨,只要不受外物遮障。“無心”,即是於外界一切境上,心不受染。一切聲色事物,過而不留,通而不滯,隨緣自在,到處成理。向外求只會使自心污染,唯有反求自本心,才能除私去欲,始現本善真我。因而,我們離自己有多遠,我們便離善有多遠;反之,我們越靠近自己的內心,便越接近真善。心外無物,外塵無善,“佛,不異於我”。
其三,“平常心是道”。趙州和尚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南泉只答“平常心是道”。道是平常,不言深廣,不著繁飾,只在日用。平常心的精義一為平等外緣,二為隨順本心。也就是說,平常心是一種“減法”的處世態度,不是離世、忘世,而是不慮事。善只是心中本有,不用著意,不靠外推,只是將身外之物平等觀想,即如印順法師所言的“如以自己的自愛而推度他人”而已,因而,慈悲也就變得平常自然,不用氣力。
悟透三偈便可於無像處作善觀,於無聲處說善行,於無意處發善心。佛家講“面由心生”,有善面能結廣緣;佛家講“善舍者善得”,有善導能建慈業。一幅走進內心的唯美畫卷即將展開,起步不是為了跋涉遠行,而只為了本心近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