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校士館,原來就是學生考試的地方,原先封建科舉制的場所,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設而成,占地8000平方米,現在主要是一些陳列展示為主,介紹古時的科舉制,考場又用天地玄黃分列開來,考試時,無論白天黑夜考生都要呆在考場裡面,後院是監考的官員住宿和審核考卷的場所,一應俱全非常的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慈城校士館
- 地理位置:寧波市江北區江北慈城
- 門票價格:無需門票
- 景點類型:展館
歷史沿革,景點介紹,地址,建築格局,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慈城校士館,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創建至今,曾毀壞多次,也重新修建過多次。現慈城校士館,占地面積八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兩千平方米,按清《光緒慈谿縣誌》所載的“校士館”圖,於2003年在原址重建。
景點介紹
校士館也稱試院,民間又稱考棚,是封建科舉制度最基層選拔人才的場所。慈城鎮自古山水清幽,人文秀美,學子懷鉛提槧。清道光十五年(1835),當地鄉賢鄭廷榮父子慷慨捐資兩萬四千銀洋建造慈谿校士館。
整個建築坐北朝南,由大門、儀門、堂室、廊舍、偏房等117間房屋組成。從布局設計看,分為前院和後院,是比較典型的清代三進兩院建築。前進為大門和儀門,大門前有一照壁、東西兩轅門;大門右側建小屋四間,左側建有土地祠,是供奉土地公的地方。儀門右側建有門房六間。第二進分左右兩廊為考屋,平房中間為考生進入考棚的入口,俗稱為“龍門”考屋的門和窗結構都一模一樣,共有六十九間,每三間築地牆一道,外留一方小天井,僅正南面出入和採光通風,整個考棚能保證有充足的光源,還可避開風雨之苦。每間考屋都有考桌四張,凳子四條。考試時,這十來個平方米的空間要被分成四格,每格坐一人,看起來就像是一排排鳥籠式的建築,稱號舍。可以想像當年莘莘學子云集於此,在這一間間狹小的考棚里伏案提筆、展卷應試以求功名的盛況。正廳為大堂五間,左右各有偏房四間,三進有一個天井和正房五間,還建有朝南五間為挑試前列所,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西建韓(愈)昌黎祠三間,東建黃(震)文潔祠三間。東北隅建有五間廚房。建築工程歷時一年後竣工使用。考棚內凡試場所需的物品(試案、屏幾等)都一應俱全,無所不備,被譽稱為慈谿科舉校士“史無前例”之盛舉。
地址
寧波市江北區江北慈城
建築格局
校士館,坐北朝南,上懸“慈谿縣校士館”匾額。大門正對面為一照壁,照壁上有一條盤龍圖案,暗喻考生考上後,做了官就能陪伴真龍天子(皇上)。東西為兩轅門。大門左側為土地祠,祠里供奉著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土地祠設在校士館,自然是為了讓“土地神”保佑考場平安,保佑考生考出好成績。
過大門後,為“儀門”,上書“明經取士”四字,是考官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旁邊是公布考生榜名處。
穿過“儀門”是“大堂”,上書“衡鑑堂”三字。“衡鑑堂”是考官評閱試卷、面試考生及接待上級官員的地方。“大堂”左前為“東文場”,右前為“西文場”。東西文場是考生考試的地方。考試一般考五場,每日一場,內容分別是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等。
在東西文場的建築上,分別書有“天、地、玄、黃”四字。“天地玄黃”是《千字文》第一句,出於《易經》,這句話的意思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意喻“天道高遠,地道深邃”。
“大堂”後,為“二堂”,這裡是考官、監考、提調官員所處的地方。在考試期間,為防止泄密舞弊,考官斷絕與外界接觸聯繫。
“二堂”左邊為“韓昌黎祠”,祠中放有韓昌黎的塑像。韓昌黎即唐代文學家韓愈,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校士館設此祠,希望考生將來能成為像韓愈一樣有很高文學成就的人才。
“二堂”右邊為“黃文潔公祠”,內有王文潔塑像。黃文潔(1213~1281),字東法,名震,南宋進士,慈城人。黃文潔為人清白,推崇朱熹理學有功,故人稱“文潔先生”。他官至江西撫州太守,審案公正,蔑視富貴,幫助窮人,後貶職到紹興。晚年辭官回鄉,隱居在杖錫山。設此祠自然是告訴考生當官要淡泊名利,多為老百姓做好事。
最後為“挑試所”。“挑試所”是考官髮捲、歸號、封卷的地方。
地圖信息
位置: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太湖路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