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曼妙靈動之筆,記錄其在南非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作為一位名記者的女兒、一位記錄片的拍攝者,她的視角獨特而敏銳;能夠輕鬆融入的性格與始終保持清醒的理性,又使得愷蒂兼具在場者與局外人雙重身份,且切換自如。作為“愷蒂看南非”系列之一,本冊主要包括“社會花絮”、“商業見聞”與“政治觀感”三個板塊,作者談到南非生機勃勃的日常風土人情,也寫到南非世界盃期間民眾的狂歡氛圍。無論是南非經濟政策,中國在南非投資,還是雙方打交道的文化差異的記述;無論是辛巴威總統大選,種族隔離,還是愛滋病孤兒的關注,都顯示了她寬闊的國際視野。
基本介紹
- 書名:愷蒂看南非:約堡黃昏
- 作者:愷蒂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2.00
- 外文名:Busk in Johannesburg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頁數:241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愷蒂看南非:約堡黃昏》中的南非故事不是孤立的,關於異族相處、異族的融合、對曾經受到傷害的族裔如何補償,這些問題多民族國家都有。作者所生活的美國南方,在取消種族隔離之後,也一樣面對族裔融合的艱難;直到今天,波士頓漫漫延延的廣袤黑人區,還是高犯罪率、白人不敢貿然進去的地方;美國實行對黑人招生就業的《平權法案》,是否成為“逆向歧視”,也是最高法院多年來不斷在接的一個個抗訴案件。非洲“被迫的母系社會”的文化也蔓延到美國,黑人社區少女懷孕,男人不承擔責任的情況遠遠高於白人社區,這樣看上去只是“習俗”的文化,實際上涉及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在一個非單一族裔社會,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作者簡介
愷蒂,本名鄭海瑤,自由職業者,現定居倫敦。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與倫敦城市大學,曾在各種機構與公司中供職:博物館,圖書館,大學,律師行,製片公司,礦業公司,主要專業為商務開發、信息交流、投資諮詢。業餘寫作,已出版作品集《海天冰谷說書人》,《釀一碗懷舊的酒》,《書緣?情緣》,《書里的風景》,《南非之南》,《聆聽南非》,《話說格林》等。譯作《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
圖書目錄
家中有棵李子樹——“社會花絮”篇
家中有棵李子樹
飄落的藍楹花
海邊的小老虎
一個普普通通的約堡黃昏
世界盃的期待
體驗那狂歡的氣氛
球賽開始了,小朋友們走開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後世界盃的猜想
離不開政治的體育
卡巴選擇死亡
愛滋病的禁忌
沐巴麗
賽婁
愛滋病日
我們的路燈比你們的亮堂
住在郊區,玩在鎮區
豆福媽媽的科薩文化
我的魚販喬喬
希拉的幼稚園
聖誕快樂,大家快樂
變化
牛姐來南非
網路時代的情和愛
沖水與臉紅
黑人,白人,華人
薩吉拉
別請祖魯男人擦窗子
要你,又恨你——“商業見聞”篇
要你,又恨你
光輝的榜樣
工會的力量
夜行列車
礦業大會的中國元素
師傅打徒弟
約保來的奶牛牧人
當過一會礦工
自己的施工隊
祖馬之“矛”——“政治觀感”篇
祖馬之“矛”
有一位祖馬
南非有位豬豬
祖馬2,豬豬0
南非:自由的許諾及其實踐
南非國大黨的分裂,真正民主的希望?
合理貪污
來自辛巴威的兩種訊息
穆加貝:英雄還是獨裁者
閒話姆貝基
南非的良心,無聲者的聲音
一位政治犯的獄中書簡
送別媽媽西蘇魯,送別一個時代
只剩下曼德拉
附錄凱蒂談南非十年
家中有棵李子樹
飄落的藍楹花
海邊的小老虎
一個普普通通的約堡黃昏
世界盃的期待
體驗那狂歡的氣氛
球賽開始了,小朋友們走開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後世界盃的猜想
離不開政治的體育
卡巴選擇死亡
愛滋病的禁忌
沐巴麗
賽婁
愛滋病日
我們的路燈比你們的亮堂
住在郊區,玩在鎮區
豆福媽媽的科薩文化
我的魚販喬喬
希拉的幼稚園
聖誕快樂,大家快樂
變化
牛姐來南非
網路時代的情和愛
沖水與臉紅
黑人,白人,華人
薩吉拉
別請祖魯男人擦窗子
要你,又恨你——“商業見聞”篇
要你,又恨你
光輝的榜樣
工會的力量
夜行列車
礦業大會的中國元素
師傅打徒弟
約保來的奶牛牧人
當過一會礦工
自己的施工隊
祖馬之“矛”——“政治觀感”篇
祖馬之“矛”
有一位祖馬
南非有位豬豬
祖馬2,豬豬0
南非:自由的許諾及其實踐
南非國大黨的分裂,真正民主的希望?
合理貪污
來自辛巴威的兩種訊息
穆加貝:英雄還是獨裁者
閒話姆貝基
南非的良心,無聲者的聲音
一位政治犯的獄中書簡
送別媽媽西蘇魯,送別一個時代
只剩下曼德拉
附錄凱蒂談南非十年
序言
我一直喜歡讀愷蒂。更幸運的是,在二○一二年五月我們巧遇了一次。我們在一段不長不短的巴士路上語速很快地急急說話,因為知道不久就要分手下車。我們兩家在上海居然住得不遠,就約了說再找一天,約上共同的朋友,一起喝個下午茶。可惜,當時我正在焦頭爛額處理一堆混亂事務,最終,還是沒能約上再見面聊個天。接下來,就各奔一方了,我回了北美,聽說她也搬回了倫敦。
很高興聽到她的文章終於要結集出版,因為以前都是讀得零零散散,編輯發來電子版,除了這本《約堡黃昏》還有《南非歌行》。我終於可以一篇不漏地全數讀一遍,看到最後一頁仍意猶未盡。
我第一次閱讀南非,還是小時候讀父親買的約翰·根室“內幕系列”中的《非洲內幕》,根室描寫的南非,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景象,他筆下的南非“沒有變化、沒有停頓、沒有希望”,“種族問題的陰雲慘霧籠罩了一切”。
殖民歷史無疑是個悲劇。可是,悲劇的意思不僅是悲慘的事情,而是不論預知後果如何慘烈,都無可避免會一條道走到黑。在人類文明的少年時代,一個發展得半生不熟的文化和一個剛剛起步不久的文化相遇,就只能是這樣的結果,不可能出來別的結果。待到再過上幾百年,西方文明終於從崇尚“征服蠻族”的“英雄業績”,發展到了理解多元文化的人道主義此岸,萬劫不復的後果已經釀成。不論過程和結果,噩夢醒來,對雙方都是無可挽回的傷害。
愷蒂有故事有細節,她有聲有色描畫南非色彩斑斕的表層,也有能力切入深處。讓我們細節地理解南非的歷史負擔,更讓我們了解南非政治發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具體文化中。
南非是獨特的。過去非洲國家由白人統治,多半是尚未獨立,白人政府也最終有個母國的退路。在二戰後經歷獨立大潮後,殖民政府紛紛退去,一個個國家也就由非洲原住民接管。唯有南非,它是占極少數的白人在統治一個野性十足、部落文化很強的黑人社會,但原來的自人社會又沒有退路,它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南非白人就是南非人,沒有宗主國的老家可回。那個種族隔離的選擇,固然是出於種族歧視的傲慢,可是,與其說是南非白人政府特別邪惡,還不如說是格外地恐懼,他們不敢松。可是,一經如此選擇,就必定是暴力反抗和暴力鎮壓的惡性循環,必定循環出最壞的東西來。最終,一個誰看誰絕望的死結,竟然和平解套。諾貝爾和平獎給了朝野雙方,傳達了國際社會對解套雙方互動艱難的深深理解。而南非以“真相與和解”了結充滿血腥的宿怨,更是給全世界尚未了結的族裔怨恨,開出一條新路來。
愷蒂也讓我們看到,血腥其實是雙方都有,長期的暴力對抗,殘害的不可能只是一方的心靈,更凸現了曼德拉和圖圖主教這樣的政治領袖人物的遠見和品質,在關鍵時刻引領社會的重要性。而躲過關鍵一劫之後,愷蒂告訴我們,後面的南非依然面對萬千需要謹慎處理的細節。愷蒂明白,事情不是簡單黑白好壞兩分,這是非常容易落進去的陷阱:同情變為對弱勢的美化和幻想,或是補償失去分寸,很可能最後事與願違,陷於新的困境。
制度轉折無疑是重要的,可愷蒂沒有簡單停留在那個轉折點。她指點我們看到不同國家發展的獨特個性和複雜性,看到文化所起的作用在特定時刻可能壓倒一切。如南非愛滋病猖獗到已經到了危及民族生存的關頭,南非上上下下照樣可以多年如駝鳥一般,一頭扎在沙堆里避而不見,原因只不過是“文化”。民主是多數決定,文化又恰是多數的產物。縱然擁有聖人曼德拉,縱然能千難萬險衝破種族隔離的藩籬,南非人依然經年累月無力突破自身的文化束縛,難以直面愛滋病。而南非人對辛巴威極端政治領袖的熱情,也讓我們看到民眾成熟度對民主制度的巨大影響,那正是各色非洲模式失敗的原因。
愷蒂的南非故事不是孤立的,關於異族相處、異族的融合、對曾經受到傷害的族裔如何補償,這些問題多民族國家都有。我所生活的美國南方,在取消種族隔離之後,也一樣面對族裔融合的艱難;直到今天,波士頓漫漫延延的廣袤黑人區,還是高犯罪率、白人不敢貿然進去的地方;美國實行對黑人招生就業的《平權法案》,是否成為“逆向歧視”,也是最高法院多年來不斷在接的一個個抗訴案件。非洲“被迫的母系社會”的文化也蔓延到美國,黑人社區少女懷孕,男人不承擔責任的情況遠遠高於白人社區,這樣看上去只是“習俗”的文化,實際上涉及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在一個非單一族裔社會,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有南非十年豐富多彩的生活墊底,文筆輕鬆的愷蒂,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鮮活的南非。我喜歡愷蒂文字的生氣勃勃。她就是自然天成,成家、照料著一個家庭、帶著一雙兒女、辛勤而認真地做著一份工作。她是放鬆的,讀著偵探小說,細數著非洲荒原上的珍禽異獸、蛇蟲百腳,好奇地探究非洲岩畫、考古遺蹟。她不虛飾和矯情,她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強烈同情心,並不妨礙她看到和指出弱勢群體的致命弱點和缺陷。她誠實寫出所見,不需要顧忌政治正確和迎合哪一方的觀點。她只是憑藉天生的敏銳觀察力、依據常識的判斷力,給我們講南非故事。她有激情,卻有能力智慧地和自己的觀察對象保持適當距離。
有許許多多人和我一樣,對非洲有著濃烈興趣,想了解南非的奇特轉折,更想知道南非的今日景象,不僅是通過新聞和大人物傳記,而是通過一個位置恰當的普通人,一個我們可以信得過的靠譜的朋友,深入細節,點滴道來。
我想,上帝一定是聽見了我們的願望,於是,就把愷蒂送去了給南非。
二○一三年五月
很高興聽到她的文章終於要結集出版,因為以前都是讀得零零散散,編輯發來電子版,除了這本《約堡黃昏》還有《南非歌行》。我終於可以一篇不漏地全數讀一遍,看到最後一頁仍意猶未盡。
我第一次閱讀南非,還是小時候讀父親買的約翰·根室“內幕系列”中的《非洲內幕》,根室描寫的南非,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景象,他筆下的南非“沒有變化、沒有停頓、沒有希望”,“種族問題的陰雲慘霧籠罩了一切”。
殖民歷史無疑是個悲劇。可是,悲劇的意思不僅是悲慘的事情,而是不論預知後果如何慘烈,都無可避免會一條道走到黑。在人類文明的少年時代,一個發展得半生不熟的文化和一個剛剛起步不久的文化相遇,就只能是這樣的結果,不可能出來別的結果。待到再過上幾百年,西方文明終於從崇尚“征服蠻族”的“英雄業績”,發展到了理解多元文化的人道主義此岸,萬劫不復的後果已經釀成。不論過程和結果,噩夢醒來,對雙方都是無可挽回的傷害。
愷蒂有故事有細節,她有聲有色描畫南非色彩斑斕的表層,也有能力切入深處。讓我們細節地理解南非的歷史負擔,更讓我們了解南非政治發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具體文化中。
南非是獨特的。過去非洲國家由白人統治,多半是尚未獨立,白人政府也最終有個母國的退路。在二戰後經歷獨立大潮後,殖民政府紛紛退去,一個個國家也就由非洲原住民接管。唯有南非,它是占極少數的白人在統治一個野性十足、部落文化很強的黑人社會,但原來的自人社會又沒有退路,它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南非白人就是南非人,沒有宗主國的老家可回。那個種族隔離的選擇,固然是出於種族歧視的傲慢,可是,與其說是南非白人政府特別邪惡,還不如說是格外地恐懼,他們不敢松。可是,一經如此選擇,就必定是暴力反抗和暴力鎮壓的惡性循環,必定循環出最壞的東西來。最終,一個誰看誰絕望的死結,竟然和平解套。諾貝爾和平獎給了朝野雙方,傳達了國際社會對解套雙方互動艱難的深深理解。而南非以“真相與和解”了結充滿血腥的宿怨,更是給全世界尚未了結的族裔怨恨,開出一條新路來。
愷蒂也讓我們看到,血腥其實是雙方都有,長期的暴力對抗,殘害的不可能只是一方的心靈,更凸現了曼德拉和圖圖主教這樣的政治領袖人物的遠見和品質,在關鍵時刻引領社會的重要性。而躲過關鍵一劫之後,愷蒂告訴我們,後面的南非依然面對萬千需要謹慎處理的細節。愷蒂明白,事情不是簡單黑白好壞兩分,這是非常容易落進去的陷阱:同情變為對弱勢的美化和幻想,或是補償失去分寸,很可能最後事與願違,陷於新的困境。
制度轉折無疑是重要的,可愷蒂沒有簡單停留在那個轉折點。她指點我們看到不同國家發展的獨特個性和複雜性,看到文化所起的作用在特定時刻可能壓倒一切。如南非愛滋病猖獗到已經到了危及民族生存的關頭,南非上上下下照樣可以多年如駝鳥一般,一頭扎在沙堆里避而不見,原因只不過是“文化”。民主是多數決定,文化又恰是多數的產物。縱然擁有聖人曼德拉,縱然能千難萬險衝破種族隔離的藩籬,南非人依然經年累月無力突破自身的文化束縛,難以直面愛滋病。而南非人對辛巴威極端政治領袖的熱情,也讓我們看到民眾成熟度對民主制度的巨大影響,那正是各色非洲模式失敗的原因。
愷蒂的南非故事不是孤立的,關於異族相處、異族的融合、對曾經受到傷害的族裔如何補償,這些問題多民族國家都有。我所生活的美國南方,在取消種族隔離之後,也一樣面對族裔融合的艱難;直到今天,波士頓漫漫延延的廣袤黑人區,還是高犯罪率、白人不敢貿然進去的地方;美國實行對黑人招生就業的《平權法案》,是否成為“逆向歧視”,也是最高法院多年來不斷在接的一個個抗訴案件。非洲“被迫的母系社會”的文化也蔓延到美國,黑人社區少女懷孕,男人不承擔責任的情況遠遠高於白人社區,這樣看上去只是“習俗”的文化,實際上涉及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在一個非單一族裔社會,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有南非十年豐富多彩的生活墊底,文筆輕鬆的愷蒂,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鮮活的南非。我喜歡愷蒂文字的生氣勃勃。她就是自然天成,成家、照料著一個家庭、帶著一雙兒女、辛勤而認真地做著一份工作。她是放鬆的,讀著偵探小說,細數著非洲荒原上的珍禽異獸、蛇蟲百腳,好奇地探究非洲岩畫、考古遺蹟。她不虛飾和矯情,她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強烈同情心,並不妨礙她看到和指出弱勢群體的致命弱點和缺陷。她誠實寫出所見,不需要顧忌政治正確和迎合哪一方的觀點。她只是憑藉天生的敏銳觀察力、依據常識的判斷力,給我們講南非故事。她有激情,卻有能力智慧地和自己的觀察對象保持適當距離。
有許許多多人和我一樣,對非洲有著濃烈興趣,想了解南非的奇特轉折,更想知道南非的今日景象,不僅是通過新聞和大人物傳記,而是通過一個位置恰當的普通人,一個我們可以信得過的靠譜的朋友,深入細節,點滴道來。
我想,上帝一定是聽見了我們的願望,於是,就把愷蒂送去了給南非。
二○一三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