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遇·白日每不歸》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感遇三十八首》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陳子昂
基本信息,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感遇
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
眾芳委時晦,鶗鴂鳴悲耳。
鴻荒古已頹,誰識巢居子?
作品簡析
開頭鍵仔訂兩句“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歸,指太陽回到人間,光照大地。青陽,春天的別稱。兩句意思是說:“光明的太陽總不回人間,春天已經到了暮春季節。”表現出傷春之情。接著三、四句:“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林臥,臥於林下,意謂退隱。無始,指大自然。道家認為萬物起於混沌,有生於無,所以大自然轎勸無始無終,自在無窮。這兩句是說作者望著茫茫大地,想起了歸隱,希望能通過觀察宇宙,領悟妙道。五、六句:“眾芳委時晦,鶗鴂鳴悲耳”。委,委棄,凋謝。時晦,時節已晚。鶗鴂,即杜鵑鳥,古人認為杜鵑一叫,所有的花都重旬促開始凋謝了。屈原《離騷》有“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之句。這兩句說百花都在這個整盼講循時節凋謝了,杜鵑鳥發出了聲聲悲鳴。進一步抒發了傷春之情。最後兩句:“鴻荒古已頹,誰識巢居子?”鴻荒,指混沌初開的太古之世。巢居子,即傳說中堯時的隱士巢父,他在樹上築巢而居,堯曾經想把天下讓給他,被他拒絕了。這兩句是說:“遠古的渾樸世風已經衰頹,誰還能認識高士巢父犁訂巴良鞏探趨?”表示對隱士高人的懷念。全詩表面意思是傷春惜時,實際意思是傷時嘆世,透露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失望。
作者簡介
陳子昂
(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茅嫌潤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