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賦》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曹丕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鋪敘了作者種植於庭院中的甘蔗由旺盛而凋零的現象,並由此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後衰和興廢無常。全賦於清新淺暢的言辭之外傳達出作者對生命、歷史的哀宛綿長的雋永情懷,主題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物賦
- 創作年代:三國時期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曹丕
- 作品出處:《藝文類聚》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感物賦
喪亂以來1,天下城郭丘墟2,惟從太僕君宅尚在3。南征荊州,還過鄉里4,舍焉5。乃種諸蔗於中庭6,涉夏曆秋7,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8,乃作斯賦。
伊陽春之散節9,悟乾坤之交靈10。瞻玄雲之蓊鬱11,仰沉陰之杳冥12。降甘雨之豐霈13,垂長溜之泠泠14。堀中堂而為圃15,植諸蔗於前庭16。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17。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1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喪亂:指東漢末年的大動亂。
- 城郭丘墟:即城郭變為丘墟,指動亂後社會破壞極其嚴重。
- 從太僕:即前太僕,這裡可能指曹嵩的養父曹騰或趙岐,待考。太僕,官職名。周代始置,秦廢,漢復置。東漢時為九卿之一,掌管車馬之事,
- 鄉里:曹丕的出生地譙。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
- 舍焉:住在這裡。舍,居住。
- 涉夏曆秋:經過夏天和秋天。涉,經歷。
- 永:通“詠”。
- 乾坤:天地之間。交靈:天地兩種靈氣交合。
- 甘雨:適時好雨。《詩經·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觳我上女。”《爾雅·釋天》:“甘雨時降,萬物以嘉。”霈(pèi):大雨。
- 長溜(liù):指屋檐口下注的雨水。泠(líng)泠: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 堀(kū)中堂而為圃(pǔ):在院中開掘出一塊地作為園圃,以供種植。堀,穿穴。中堂,庭院。圃,園圃,種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園子。
- 前庭:院子。
- 迄:到,至。凜(lǐn)秋:寒冷的秋天。《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
- 其:表示推測、估計,大概,或許。
白話譯文
自從動亂以來,天下的城郭都變成了廢墟。只有前太僕的住宅還完好無損。南征荊州,還歸鄉里時,曾臨時住在這裡。於是在院中栽種甘蔗。經過夏天到了秋天,開始時茂盛,後來就衰萎了,從中感悟興盛和廢敗都是無常的。感慨嘆息的同時,寫作了這篇賦。
正逢陽春節氣的降臨,感悟天地自然的通靈。眼看烏雲陣陣密集,瞬時天空完全陰沉。及時的大雨自天而降,長長的雨線帶著冷清。挖掘院落成為園圃,種植甘蔗就在前庭。炎熱的夏天它們茂密旺盛,到凜冽的秋天卻已飄零。難道只有甘蔗才是如此?確實是人和物都有相同的命運。
創作背景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曹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南下討伐荊州劉表。十二月,曹操兵敗赤壁,引兵北回。在建安十四年(209年)三月,到達其故里譙。同年七月,曹操又率軍從渦水經淮水南下。十二月,曹操又回到譙,這幾次征伐,作者一直跟隨在曹操身邊。結合賦序所述,可知此賦當作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年底。當時天下喪亂,城郭丘墟。作者目睹種植於庭院中的甘蔗,經過夏季的雨露滋潤而繁茂,到了凜冽的寒秋卻日益凋零,不由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後衰和興廢無常,於是創作此賦來抒發他的興廢盛衰之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序文對此賦的精神內涵作了明白的闡釋,而正文在通篇鋪敘之後,僅以結尾“信人物其有之”勾攝,於清新淺暢的言辭之外傳達出作者對生命、歷史的哀宛綿長的雋永情懷。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鐘嶸《詩品序》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之氣與自然之氣相感應,當自然事物發生變化時,那些敏銳的文人的生命體驗和審美體驗也開始生成,作者的《柳賦》和此賦便是這類體驗的結晶。“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涉夏曆秋,種植於庭院中的甘蔗亦由旺盛而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恰好正觸動了作者“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的心靈創傷:漢末以來持續不斷的大動亂,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那種城郭丘墟的劇烈變化,以及曹操在兩年間軍事鬥爭中的先勝後敗,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心靈創傷。此賦因而由物及人,從自然界而人類社會,引出“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的無限慨嘆。相對而言,《柳賦》詠、感相結合,以柳樹之豐茂寫遷逝之悲;此賦則以感為主,以甘蔗之榮枯抒興廢之無常。就主題而言,作者“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視“有常”為“無常”,在賦中提出“信人物其有之”,情真意切,淒側動人,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名家點評
遼寧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授王巍:作者睹物詠懷,從諸蔗的盛衰,悟出興廢無常,因而慨然長嘆,賦中充滿了悽愴之情。(《建安文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