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植物生理學上,把由溫度變化引起器官兩側不均勻生長的運動稱為感溫性,農業氣象學上則把作物生長發育對溫度條件的反應特性稱為感溫性。所有的作物都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在不同的發育時期對溫度的要求不同。有時要求較低的溫度,有時要求較高的溫度,稱為感低溫特性和感高溫特性。
分類
冬性類型
這類作物品種春化必須經歷低溫,春化時間也較長,如果沒有經過低溫條件則作物不能花芽分化和抽穗開花。一般為晚熟品種或中晚熟品種。
春性類型
這類作物品種春化對低溫的要求不嚴格,春化時間也較短。
半冬性類型
這類作物品種春化對低溫的要求介於冬性類型和春性類型之間,春化的時間相對較短。如果沒有經過低溫條件則花芽分化、抽穗開花的時間大大推遲。一般為中熟或早中熟品種。
生長期內變化
溫度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主要發生在營養生長時期,營養生長期分為基本營養生長期和可消營養生長期。可消營養生長期是指水稻的營養生長期內可隨溫、光等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時期。由於溫度因子是制約可消營養生長期的因子之一,從而得出水稻感溫性的概念。水稻的感溫性是指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水稻品種穗分化快慢的反應特性,通常用高溫下能促進抽穗的速度(常以日數表示,稱為高溫促穗率)來表示感溫性程度。在高溫下能顯著表現出縮短抽穗日數的水稻品種,為感溫性強品種;反之則感溫性弱。在高溫條件下明顯縮短其抽穗日數的水稻品種感溫性強,即為溫度反應敏感的品種。反之則為感溫性弱,即溫度反應不敏感的品種。
舉例
如鬱金香和番紅花的花,通常在白天溫度升高時,適於花瓣的內側生長,而外側生長很少,花朵開放夜晚溫度降低時,花瓣外側生長而使花閉合,這樣,隨每天內外側的晝夜生長,花朵增大。適合的溫差約10℃左右。光對其影響很小,主要是花瓣上、下表面對溫度的反應不同而引起的差異生長。起源於高緯或高原地區的作物多具有感低溫的特性,在一定時間內,需經過低溫刺激(春化階段)後,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多數作物則需要有一定時期的高溫條件,生育速度才能加快,水稻表現尤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