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性妄想性障礙即感應性精神病,是一種以系統妄想為突出表現的疾病,往往發生於同一環境或家庭中長期相處、密切接觸的親屬或摯友中,如母女、姐妹、或夫妻和師生等,一般為兩例患者,其精神症狀極為相似,1例患者為原發者,另1例為被感應者,故Lasegue和Falret以"“二聯性精神病”的名稱首先作了報導。偶有報導可超過兩例患者,稱作三聯性精神病或四聯性精神病等。感應性精神病為Lehman於1883年提出的。關於感應性精神病的分類學問題國際上看法也不全一致。ICD-10分類中將感應性妄想性障礙列入“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礙及妄想性障礙”一大類。在CCMD-III中,接近ICD-10的分類在“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一大類中列出感應性精神病為其中一條。還有的分類列入“非典型精神障礙”中。
基本介紹
- 別稱:感應性精神病
- 就診科室:臨床心理科
- 常見症狀:系統妄想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病因不十分明確,相關發病因素有:①原發者同被感應者之間關係緊密,感應者對原發者較順從、依賴;②患者的文化程度多偏低,且環境多較閉塞;③患者病前個性特點多內向,暗示性強。
臨床表現
該病是受精神患者感應而產生的精神病,以系統妄想為突出症狀,並明顯妨礙患者的社會功能。臨床主要特點為:
1.原發病例或感應者與繼發病例或被感應者之間往往存在密切的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如發生於同一環境或家庭中兩個關係極為密切的親屬或摯友(如母女、姐妹、夫妻、師生等)之間,偶爾可為主僕關係。故又稱為二聯性精神病。
2.“感應”或“分享”的主要精神病性症狀是妄想。當處於支配地位和有威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時,由於雙方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使受感應的一方受其病態思想影響,二人表現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內容,被感應者多為女性,文化程度低,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家庭環境裡,與外界少交往,具有順從、依賴的人格特點。
3.原發病例的診斷多為精神分裂症,但也可以是偏執性障礙或有精神病性特徵的心境障礙。
4.繼發病例除妄想外,行為通常無明顯異常或怪異,病情也不如原發病例嚴重。
5.當首先發病者的症狀消失,或將受感應者與之分離後,則後者的妄想可以很快隨之消失,一般預後良好。該症的妄想常具有可能性,內容不荒謬,容易被人理解,談吐也大致合乎邏輯,而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樣離奇;以被害妄想多見,如被追蹤、被監視等,也可見關係妄想、物理影像妄想或鬼神附體妄想。妄想較固定,且常支配患者的行為,並伴有相應的情緒流露。少數患者在妄想的背景上可出現片段幻聽,但很少見。偶爾可見有短時間的運動性興奮、癔症樣痙攣發作或異常行為。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2.其他輔助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時,輔助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診斷
1.患者病前與具有妄想症狀的一例原發患者長期生活,兩者具有不同尋常的親密關係,且極易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
2.臨床症狀以較系統的妄想為主,該患者的妄想內容與患妄想者的妄想內容基本類似。在時間或內容方面有證據表明這兩人或一群人中的被動者是通過與主動者的接觸而感應妄想的。
3.患者生活在相對隔絕或封閉的家庭環境中,與外界接觸極少。患者與原發者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原發者處權威地位,患者具有馴服、依賴等人格特點。
4.病程多為慢性,患者與原發者分開後,症狀有緩解趨勢。
5.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偶爾一位存在妄想症狀的精神患者,可導致多個與之長期相處、關係密切的親人發生類似病症。
治療
治療原則首先是將患者與原發病例分開,即將雙方隔離轉換環境,避免互相影響,防止妄想加劇,患者的妄想便可很快或逐漸消失。原發病例的治療則視其診斷而定。有興奮激動的給予抗精神病藥治療,可結合心理療法。必要時採用電抽搐治療。
1.將被感應者與原發者隔離開來防止相互影響,症狀可自行緩解。
2.若症狀在1~2周內未見好轉,針對妄想內容可選用適宜的抗精神病藥物,劑量不宜過大,治療持續時間不宜過長。
3.要適當安排、鼓勵患者參加某些有益的社會活動,以消除環境隔離狀態。對患者家庭成員還要進行家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