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井泉,濟南名泉之一,位於大明湖北岸,北極廟東。為明正德年間修復北極閣真武廟時掏挖出的一眼甘泉。清朝乾隆年間《歷城縣誌》引明朝嘉靖年間《山東通志》載:“感應井,在內(府)城內北極台下。”清朝康熙年間《濟南府志》載:“城北面濱湖,水味多鹹,此井獨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感應井泉
- 地理位置:大明湖北岸,北極廟東
- 時間:明正德年間
- 相關:《歷城縣誌》、《山東通志》
泉池形態,神話傳說,歲月興衰,
泉池形態
感應井泉在一長方形乾池內北側,池之上圍以雕石欄桿。泉為圓井形,深約2米,井徑1米,井口圍以獨石圈井。池之中部,有漢白玉石雕鯉魚兩尾,一坐金童,一坐玉女,一持蓮葉,一持荷花,憨態可掬。兩鯉口系鐵鏈,扯起一方孔鑄鐵圓錢,方孔中懸掛小鐵鐘一口。人在池上,以圓鐵板擲小鐵鐘,擊中即有水柱自井中噴出,由聲控使然,以娛遊人。
井池之上北側,有三階屏壁,頂覆黑色筒瓦;中部高壁嵌《重修感應井泉記》石刻;兩側底壁刻有聯語:“華泉墨寶留青史,古井清波印月明”。 井池之上西側,有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濟南詩人邊貢撰文的《感應井泉記》古碑。
神話傳說
據說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北極廟損壞嚴重,由財力雄厚的德王府出資維修。官員白公,帶領數百名工匠,重修北極廟,但是附近沒有可飲用的水源,因為湖水不潔,只能用於施工;而在當地打井,儘是苦水。因此工匠百餘人的飲水,需到數里之外的羅姑泉、玉環泉取水,費工勞力。工期跨春、夏兩季,工人飲水問題越來越嚴峻。這把白公急得團團轉,他帶領工人沿湖打井,怎么打也打不出甜水井來。白公誠心祈禱,在夢中得到一位神仙的指著北極廟東的一個地點說:就在這裡打口井吧,保準是甜水。次日既按所指方位掘地三尺,果然一股清泉噴涌而出,色清味甘,解決了工匠們的飲水之急。工人們有了水喝,精神大振,順利完成了修繕任務。那北極廟不只煥然一新,還多了一處名泉。來北極廟朝拜的善男信女,都說這是上天的賜予,於是以宗教語言的“感應”二字命名泉水,稱為感應井,也叫感應井泉。
當年夏四月十五日,為了以示紀念,立感應井泉記碑於井側。此碑是明代著名詩人濟南邊貢書寫,邊貢的書法世所罕存,因此此碑也顯得尤為珍貴。
歲月興衰
過去的濟南有先登北極廟,再觀感應井泉的風俗。據說,舊時北極閣真武廟的道士和附近的百姓,就飲用井中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