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100個震撼靈魂的親情發現》以平凡視角、孝悌之情,傳承了普通中國人感恩父母舔犢之情的獨特記憶。內容豐富,情節生動,於通俗易懂之中給人以深刻啟發和靈魂震撼。《感恩:100個震撼靈魂的親情發現》可作知識青年、企業白領以及在校學生的勵志讀本,也是家庭感恩教育的必備書目。
基本介紹
- 書名:感恩:100個震撼靈魂的親情發現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84頁
- 開本:32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潘宣東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9598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感恩:100個震撼靈魂的親情發現》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潘宣東,女,資深傳媒人士。1957年10月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長期在電視台從事節目采編工作,是20世紀80年代發行中國農民投資拍攝的電視劇的第一人。近年來致力於中華感恩文化的普及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現任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畫說長江”之“遠古的呼喚”巡展組委會副秘書長,黃鶴樓傳媒“荊楚文化走出去”名片工程總策劃。
圖書目錄
有多少愛不能重來
“西單女孩”的親情傳奇
笨笨的母親
抱一抱母親
心中的父親
陪聊
情債
母親,我怎么讓你等了那么久
父母的午餐
喊那一聲親爹
老爹的謊言
背樓的父親
讀懂父愛
你忘了曾經凍得冰涼的手
分一些蚊子進來
五月槐花香
父親的虧欠
行走的父愛
我是扎在父親掌心裡的一根刺
愛,原來是這樣
我的聾啞父母
掛滿父愛的梨樹
允許父親犯錯誤
媽媽的樹
親情是棵盤根錯節的樹
我有天下最好的繼父
超重的愛
烤餅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父親的信
萬般可貴唯親情
與彌留的父親同床共枕
秋天的懷念
母親的生日遊戲
媽媽的易拉罐
一張忘取的匯款單
冷漠父親教我做人
為父親彎一次腰
父愛,一首我沒有讀懂的詩
一個母親最後的力量
留住她的溫暖
一段留錯言的電話錄音
窩囊的父親
我唯一的翅膀在你那裡
搓澡工
破繭而出的蝶
母親的心
母愛似水
母親和莫扎特
最美昧的早餐
我老了的父親
媽媽的兩次流淚
母愛編織的“補丁”
父親的下弦月
母親的盲道
讓我暖暖你的手
父親的巴掌
母親與雞蛋
父親·書店·我
拾荒老人
母親是靜候的小站
父子早餐
六元錢買下大愛
父母的手就像一雙放風箏的手
我的三個爸爸
站著的大米
誰動了我的優酪乳
貝多芬比我更愛你
最美的鈴聲
母親的三次擁抱
我的額吉
守在視窗的父母
是母親就有勇氣
兩碗牛肉麵
只用一碗湯說愛你
父親節,父親最想要的禮物
父親的“幸福”
注滿愛意和祝福的新鞋
父親是個“大忽悠”
有愛不覺天涯遠
有一種愛等在門外
父親
陪父親跑步
別讓親情等太久
租個兒子過年
難忘的除夕夜
回頭看見愛
父親成龍的背影
奔跑著愛
愛轉移陣地
您的愛是兒永遠的債
當我老了
小惠與大恩
一輩子的電話
“欺騙”母親
如果媽媽知道
母親的壞脾氣
讀懂父親的寂寞
母親與鞋架
懸在半空中的愛
我最好的一場戲
後記
“西單女孩”的親情傳奇
笨笨的母親
抱一抱母親
心中的父親
陪聊
情債
母親,我怎么讓你等了那么久
父母的午餐
喊那一聲親爹
老爹的謊言
背樓的父親
讀懂父愛
你忘了曾經凍得冰涼的手
分一些蚊子進來
五月槐花香
父親的虧欠
行走的父愛
我是扎在父親掌心裡的一根刺
愛,原來是這樣
我的聾啞父母
掛滿父愛的梨樹
允許父親犯錯誤
媽媽的樹
親情是棵盤根錯節的樹
我有天下最好的繼父
超重的愛
烤餅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父親的信
萬般可貴唯親情
與彌留的父親同床共枕
秋天的懷念
母親的生日遊戲
媽媽的易拉罐
一張忘取的匯款單
冷漠父親教我做人
為父親彎一次腰
父愛,一首我沒有讀懂的詩
一個母親最後的力量
留住她的溫暖
一段留錯言的電話錄音
窩囊的父親
我唯一的翅膀在你那裡
搓澡工
破繭而出的蝶
母親的心
母愛似水
母親和莫扎特
最美昧的早餐
我老了的父親
媽媽的兩次流淚
母愛編織的“補丁”
父親的下弦月
母親的盲道
讓我暖暖你的手
父親的巴掌
母親與雞蛋
父親·書店·我
拾荒老人
母親是靜候的小站
父子早餐
六元錢買下大愛
父母的手就像一雙放風箏的手
我的三個爸爸
站著的大米
誰動了我的優酪乳
貝多芬比我更愛你
最美的鈴聲
母親的三次擁抱
我的額吉
守在視窗的父母
是母親就有勇氣
兩碗牛肉麵
只用一碗湯說愛你
父親節,父親最想要的禮物
父親的“幸福”
注滿愛意和祝福的新鞋
父親是個“大忽悠”
有愛不覺天涯遠
有一種愛等在門外
父親
陪父親跑步
別讓親情等太久
租個兒子過年
難忘的除夕夜
回頭看見愛
父親成龍的背影
奔跑著愛
愛轉移陣地
您的愛是兒永遠的債
當我老了
小惠與大恩
一輩子的電話
“欺騙”母親
如果媽媽知道
母親的壞脾氣
讀懂父親的寂寞
母親與鞋架
懸在半空中的愛
我最好的一場戲
後記
後記
擱置已久的《感恩——100個震憾靈魂的親情發現》一書,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終於付梓,這是感恩文化研究者的幸事,也是感恩教育志願者的福音,作為此書的策劃人,我更是不無感慨。
兩年前,我的校友、自幼患有“地中海貧血症”的廖秀文老師,因長期在學校圖書館義務為大學生、研究生做心理教育輔導,而萌生退休之後編一本關於“感恩”題材的圖書,並為此收集準備了許多好文章。然而,那年春節的前夕,我接到廖老師侄兒深夜打來的電話,方知廖老師因重感冒引起併發症而突然病逝。我知道過完春節後再有3個月,親愛的廖老師就可以正式退休了。而今人走鶴飛,但廖老師的提議卻一直縈繞於我的耳際,促使我開始關注和接觸中國的感恩文化,並在國內首先提出“中華感恩文化教育與中西比較套用”課題的研究。
感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國夢”不可缺失的道德理想。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感恩教育一直處於邊緣化狀態,感恩文化的研究也遠遠滯後於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面對日益物質化的社會,缺失感恩之情和孝悌之心的現象日益突出,出版本書不僅因此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於感恩文化的發展與課題的研究也是很好的促進。
本書在編選過程中,得到了嫣紅、任靜、楊益蓮等從事感恩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的老師的熱情支持和幫助,並受益於湖北省感恩文化研究會和湖北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的關心和指導,同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錢坤老師、劉燁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所選編的文章中,有部分作者缺失和地址不詳未能及時取得聯繫,在此深表歉意,並誠望相關作者來函領取樣書和稿酬。
發展和傳承中國感恩文化,推動感恩文化的研究與教育,需要“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善行和義舉,期待本書的出版發行,能夠使更多的人學會熱愛生命、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從而收穫幸福,讓感恩文化真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永久時尚。
策劃人鄧慶華
2013年12月8日
兩年前,我的校友、自幼患有“地中海貧血症”的廖秀文老師,因長期在學校圖書館義務為大學生、研究生做心理教育輔導,而萌生退休之後編一本關於“感恩”題材的圖書,並為此收集準備了許多好文章。然而,那年春節的前夕,我接到廖老師侄兒深夜打來的電話,方知廖老師因重感冒引起併發症而突然病逝。我知道過完春節後再有3個月,親愛的廖老師就可以正式退休了。而今人走鶴飛,但廖老師的提議卻一直縈繞於我的耳際,促使我開始關注和接觸中國的感恩文化,並在國內首先提出“中華感恩文化教育與中西比較套用”課題的研究。
感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國夢”不可缺失的道德理想。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感恩教育一直處於邊緣化狀態,感恩文化的研究也遠遠滯後於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面對日益物質化的社會,缺失感恩之情和孝悌之心的現象日益突出,出版本書不僅因此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於感恩文化的發展與課題的研究也是很好的促進。
本書在編選過程中,得到了嫣紅、任靜、楊益蓮等從事感恩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的老師的熱情支持和幫助,並受益於湖北省感恩文化研究會和湖北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的關心和指導,同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錢坤老師、劉燁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所選編的文章中,有部分作者缺失和地址不詳未能及時取得聯繫,在此深表歉意,並誠望相關作者來函領取樣書和稿酬。
發展和傳承中國感恩文化,推動感恩文化的研究與教育,需要“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善行和義舉,期待本書的出版發行,能夠使更多的人學會熱愛生命、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從而收穫幸福,讓感恩文化真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永久時尚。
策劃人鄧慶華
2013年12月8日
序言
給人生點亮一盞感恩的燈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自古以來《詩經》里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說,文人墨客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句,平民百姓也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之語。可以說,感恩,是中國社會一種傳統的文化情結,也是維繫我們社會人情的一種紐帶,中國的感恩文化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積極的社會意義。
《感恩——100個震撼靈魂的親情發現》一書,作為感恩文化教育讀本,根據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當代青年對感恩文化的陌生、疏遠的社會情形,以大愛之心、平凡視角,從上千篇文稿中選編而成。全書無嬌媚之氣,無邀寵之言,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時代特點。它內容豐富,篇幅短小精悍,視角新穎,針對性強,通過普通人震撼靈魂的獨特記憶和親情敘說,於細微之處真實見證了“感恩”是人類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作為一位年長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提前閱讀此書稿,深深敬佩編者對中華感恩文化所懷有的社會責任和思想感情。掩卷遐思,感恩——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寶藏,不僅深深滋養著我們每一代人的心靈世界,也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感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親情的溫馨與歲月的成熟,還帶給我們一筆可以流傳千秋萬代的精神財富,正如賈伯斯先生在生命最後一刻所說:“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情,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現代青年人如何學習傳承感恩文化,如何學會感恩自然和社會,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重視和關心的問題,我想這本感恩勵志的好書不僅是我們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人的具體行動,更是普及和推廣感恩文化的有益嘗試。
彭光裕
(湖北省感恩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2013年12月6日於漢口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自古以來《詩經》里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說,文人墨客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句,平民百姓也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之語。可以說,感恩,是中國社會一種傳統的文化情結,也是維繫我們社會人情的一種紐帶,中國的感恩文化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積極的社會意義。
《感恩——100個震撼靈魂的親情發現》一書,作為感恩文化教育讀本,根據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當代青年對感恩文化的陌生、疏遠的社會情形,以大愛之心、平凡視角,從上千篇文稿中選編而成。全書無嬌媚之氣,無邀寵之言,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時代特點。它內容豐富,篇幅短小精悍,視角新穎,針對性強,通過普通人震撼靈魂的獨特記憶和親情敘說,於細微之處真實見證了“感恩”是人類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作為一位年長的文化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提前閱讀此書稿,深深敬佩編者對中華感恩文化所懷有的社會責任和思想感情。掩卷遐思,感恩——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寶藏,不僅深深滋養著我們每一代人的心靈世界,也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感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親情的溫馨與歲月的成熟,還帶給我們一筆可以流傳千秋萬代的精神財富,正如賈伯斯先生在生命最後一刻所說:“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情,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現代青年人如何學習傳承感恩文化,如何學會感恩自然和社會,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重視和關心的問題,我想這本感恩勵志的好書不僅是我們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人的具體行動,更是普及和推廣感恩文化的有益嘗試。
彭光裕
(湖北省感恩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2013年12月6日於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