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媒介與認知方式的轉變:中國當代藝術研究

感官媒介與認知方式的轉變:中國當代藝術研究

《感官媒介與認知方式的轉變: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基本介紹

  • ISBN:9787515329765
  •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以研究的獨立性、開放性與學理性為基礎,提倡開闊的學術視野、專業的微觀研究與敏銳的問題意識。本刊希望能夠在打破藝術史、藝術評論 、藝術理論寫作之間,以及與其他各人文學科領域之間的界限的同時,也能擺脫日益固化的當代藝術歷史敘事。本刊側重於專題論文、綜合評論和重要文獻的發表,鼓勵深入的學術論爭與對話,意在構建一個有理論意識與實證精神的以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為基礎的學術場域。 楊小彥 1957年生。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建築理論與歷史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傳播學系、廣州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策展人,批評家。著述有《尚揚評傳》、《篡圖:作為初級歷史的藝術批評》、《新中國攝影60年》等。 張慧瑜 1980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興趣為中國電影史和文化研究。著有《影像書寫:大眾文化的社會觀察(2008-2012)》等。 王東傑 1971年生。歷史學博士。現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等。 費大為(FeiDawei) 中國當代藝術第一代策展人,批評家,1954年生於上海,現在巴黎和北京兩地生活。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院,85新潮運動的主...(展開全部) 楊小彥 1957年生。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建築理論與歷史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傳播學系、廣州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策展人,批評家。著述有《尚揚評傳》、《篡圖:作為初級歷史的藝術批評》、《新中國攝影60年》等。 張慧瑜 1980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興趣為中國電影史和文化研究。著有《影像書寫:大眾文化的社會觀察(2008-2012)》等。 王東傑 1971年生。歷史學博士。現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等。 費大為(FeiDawei) 中國當代藝術第一代策展人,批評家,1954年生於上海,現在巴黎和北京兩地生活。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院,85新潮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九十年代後,他在國際上策劃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覽,2002年到2008年他作為尤倫斯基金會主任,在中國創辦了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並策劃了開幕展“'85新潮”。 王魯炎 1956年出生於山東,在北京長大,於1970年代開始從事藝術創作,他是中國現當代藝術每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曾先後參加了群展:《星星畫展》(北京,1979年)、《新刻度小組》(北京,1988-1995)、《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1989年)、《中國前衛藝術展(非常口)》(日本福岡,1991)年、《第二屆亞太三年展》(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1996年)等。 岳鴻飛(RobinPeckham) 獨立策展人、藝術界副主編、藝術新聞中文繁體版主編,1988年生於美國,現居香港和北京。2011年至2013年創辦Saamlung空間並推出一系列藝術項目,曾為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在內的多家機構組織及策劃展覽。2014年,他與凱倫·阿契(KarenArchey)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合策劃了展覽“後網路藝術”。 沈揆一 1954年生。1989年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美術史系學習,獲碩士、博士學位,及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美術史論與批評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中國藝術和近代中日文化藝術交流,有關的著述有《世紀的危機: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的傳統與現代性》、《字義遊戲》、《上海摩登》和《現代中國藝術》(合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