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本名:
以身作則,明清宮中費用,朝野之反映,勤儉之根源,
以身作則
明清宮中費用
朝野之反映
康熙帝奉行節儉、表率臣民的舉措,在朝野上下產生了較大影響。王公大臣們紛紛效法,少用、不用金銀器皿及金馬鐙等貴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資費,也“較從前十分之內,已減九分矣”。康熙初年,高官貴族為親屬祭葬時,仍以焚化皮衣為時尚,至康熙朝中葉“其風已熄”。
可是,時人對於康熙帝的儉省節約,或有微詞。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鮮使臣返國後向國王報告中說,康熙帝“貪愛財寶,國人皆稱曰愛銀皇帝”。這應當如何解釋?
原來,康熙帝不僅於宮中奉行節儉,在理政治國、處理國家財政問題時同樣如此。毋庸諱言,節儉方針的實施必然要觸動統治集團內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貪官污吏的不法行徑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從而引起部分官員的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身受其害的人牢騷滿腹,微言相謗,也就難以避免。所以,對康熙帝冠以“愛銀皇帝”之名的“國人”,應主要是指那些受到節儉措施衝擊的官員。
實際上,康熙帝在奉行節儉方針時,分寸掌握恰當,內外有別。白晉對此深有感觸,曾記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節制個人的開支,同時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國家的經費。只要是為了帝國的福利,哪怕花費千百萬他也在所不惜。修繕公共建築,保持江河管道的暢通、建橋、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貿易的事情,他動用巨款十分慷慨。因此不難斷定,他不為個人妄費分文,完全是出於賢明的節約,以便把金錢用於帝國真正的需要。
勤儉之根源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實施各種節儉舉措,注重以身作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雖然是在清朝定鼎北京以後出生,但滿洲入關前崇尚勤儉、“敦樸為風”的傳統對康熙帝仍有較大影響。他對兒孫們說:“朕生性不喜價值太貴之物,出遊之處所得樹根或可觀之石,圍場所獲野獸之角或爪牙,以至木葉之類,必隨其質而成一套用之器。即此觀之,天下之物雖最不值價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棄也。”這體現出他以實用為本的價值觀和追求自然與質樸的審美觀。
另一方面,作為清朝初年的最高統治者,康熙帝所處的歷史環境,也不允許他高枕無憂。在位60多年間,先有輔臣鰲拜專權,接著又有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戰爭、統一台灣之役、與準噶爾部的長期戰爭以及諸皇子爭奪儲位之事等。在其繼位初期,經濟亟待恢復,漕運、治河等諸多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尚未解決。如此緊張、多事的客觀形勢,要求他必須慎言慎行,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儘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康熙帝勤政愛民,一生多有建樹,奉行節儉是其各項重大方針、國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這種深謀遠慮、戒驕戒躁的務實作風,值得後人借鑑。當然,康熙帝的節儉和簡樸,都只是相對歷史上一些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帝王而言。儘管他不斷制定各種節省方案,但清宮的日常耗費,依然觸目驚心。顯然,他的種種節約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王朝的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