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道堂

愛道堂

愛道堂位於成都市通順橋街,占地近10畝,古稱圓覺庵,始建於明代古北宮渠之通順橋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古圓覺庵改名為十方愛道念佛堂(簡稱愛道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道堂
  • 地點:成都市通順橋街
  • 來源:《大愛道比丘尼經》
  • 占地面積:近10畝
愛道堂,博愛天下 鋪道人間——我心中的隆蓮法師,

愛道堂

“愛道”乃人名,此人正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經》里說:“佛生七日,生母摩耶夫人逝,姨母大愛道替姐撫育。佛成道後,允許姨母大愛道率五百宮眷出家修行……”。從此,佛教僧團中有了第一個女性修行的團體,大愛道成了女性修行者依止的比丘尼師,於是,女性的慈愛、悲憫、善良、柔和,圓融於無上菩提中,演繹和弘揚佛法的平等、仁慈、無我、無嗔。愛道堂就取其意而為名。
愛道堂大門愛道堂大門
1941年,隆蓮法師在愛道堂奉昌圓法師之志,首創蓮宗女眾院,宏揚正法,饒益有情。後由於愛道堂殿寮狹隘,樑柱朽折,動議擴建,歷有數年,營造所費,惟待善緣。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居士生前對愛道堂擴建事宜倍加關注,運籌帷幄,以期愛道堂梵宇重光,法恩演流。
2000年,在省內文殊院昭覺寺寶光寺、石經寺諸山的熱心助緣下;在香港居士楊釗、楊勛以及香港旭日集團同寅的鼎力護持下;在佛教信徙的樂施淨財隨喜功德,曠世共襄下;以及在香港的陳永祥、余國炎等人自始至終不遺餘力、現場操辦下,經過一年半的擴建、重建工程,愛道堂終於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成都市的市中心,殿宇雄偉、飛檐畫棟、佛像莊嚴,鐘磬悠揚,令人無不深為盛世盛緣而欣喜。
愛道堂

博愛天下 鋪道人間——我心中的隆蓮法師

作者:陳沫吾
隆蓮,當代第一比丘尼,她在信徒們的心中是一尊神聖的菩薩,在凡夫俗子的眼裡是一位傳奇的才女,在我的心裡,她就是一位博愛天下、鋪道人間的真正大寫的人。
隆蓮法師像隆蓮法師像
誦到《壇經》中“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佛是自性作”時,掩卷思量,隆蓮已走過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她表現出了既順乎天道自然的本性,又表現出了她立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真可謂:自信佛緣起,自悟空門修,自到出世境,知見一尊佛。
一、佛緣自信
隆蓮法師,四川樂山人氏,1909年農曆3月13日生,俗姓游,因雙親婚變,自幼隨母在外祖父家生活。早年外祖父為其取名字叫德純;後體弱多病大姨媽為其取名字叫永康;她本人為了表白自己男女平等的思想,對父親給子女取名字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表示極大的不滿,便自己取名叫銘燕?
隆蓮自幼天資聰慧過人,未語之前就能識“燕”、“蟬”二字。早年游宅“恭友堂”有門對“堂茂金萱子孫燕喜、庭輝玉樹甲第蟬聯”一幅,她就能以指示人辨識其中“燕”、“蟬”二字。3歲起她始學唐人絕句,並能琅琅上口,稍長由長輩輪流教學,無常師,自幼著童男裝,13歲就讀于樂山女子國小校,其外祖父時任該校校長,她便由童男裝改穿女生服。是年7月,外祖父去逝,她就結束了學校的讀書生活,從此在父親的幫助下,走上了自學之路。隆蓮自3歲起隨外祖母學吃素,焚香禮佛,13歲起堅持吃長素至今日。據說,一位姓熊的高士終身未娶(隆蓮父之師),教弟成人後,便離職隱居於鄉下“熊洞”,鄉親朋黨多以異人目之,來訪者眾,不堪其擾,遁居佛寺,唯恐入山不深,尤不能逃名,便雲遊至樂山、住烏尤寺,並常至游宅。隆蓮父公差至滬,熊高士囑託隆蓮父代己面求印光法師指示修行聖地,印光法師外出,隆蓮父留下信函述明來意,繼後印光法師在洋洋數千言的覆信中指出:“苟能通身放下,則何處不是道場。”從此,熊高士絕意雲遊,隆蓮更堅定要走學佛修行之路,倘若說其外祖母是引導自己學佛的第一人,那么,熊高士則是影響她學佛修行的第二人。
11歲時,隆蓮隨父游烏尤寺,得知大勇法師來山,便候於“曠怡亭”旁,親眼目睹了身著金黃色海青的大勇法師從山道上飄然而過,她自信頓起,遂自言我長必著此服,佛緣通合,大勇法師的身影便在她心中紮下了佛根,留下了人生的憧憬。
13歲那年,十分疼愛隆蓮的外祖父去世後,隆蓮在整理外祖父遺留下的大量書籍文獻中,偶然獲得一本清人張師誠著的淨土宗入門要籍《徑中徑又徑》,她翻閱之後,被“浮生若夢,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也能言之,而終日營求靡已,曾不醒悟,大率以為死後即化。又或以為死即復生,不足為慮。……其苦無涯。欲脫離此苦,舍淨土奚歸耶。將起其信,先破其迷”的境界感化,從此,她就踏上了曲徑通幽的佛學的不歸路。當時,她與眾多出家人不一樣,從表象上看她既不是為了解脫生活的困苦尋求出路,也不是逃避遭受人生打擊而遁入空門,慧根也好,命定也罷,都離不開她那顆純真的童心與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巧合。因而,我理解隆蓮法師的佛緣慧根,是自性自信起、隨緣隨源生的。
二、佛心自悟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乃救世之母”(孫中山語),“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積極而非消極,是入世而非厭世,是兼善而非獨善”(梁啓超語),“釋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們平常對人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早給我們啟示了”(魯迅語)。
1931年,隆蓮隨父親第一次遠離故鄉來到省會城市成都,在父親的朋友的幫助下,她平生第一次走上成都縣女中講壇講授數學,為接濟家中生活困難盡出微薄之力,同時,其才華也顯露於社會。隆蓮一生勤奮好學多問,她先後向劉豫波、劉洙源先生學習詩詞、書畫和學佛聽經。她參加的“四川省普通行政人員和高等教育行政人員檢定考試”,其兩次成績均榮登榜首,尤以“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之論說文引起世人矚目,這篇文章可以說與她少女時代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者可堪稱姊妹篇,前一篇道出了隆蓮對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鞏固政權的看法,魚爛是爛於腹,要想國家不亡必須首先鞏固政權自身。後篇則具體講了怎么鞏固:當權者必須“在公”,要出於公心。即她在文章中所議“國家分崩離析之際,人民處水深火熱之中,有志君子將出而存危理亂,其術安在?曰:在公,唯公生明,唯明生治……”
佛就是已經覺悟的人,人就是還沒有覺悟的佛。佛法可覺悟世間,但他不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雖能度眾生離苦得樂,但眾生能否得度,尚需由其主觀努力來決定。隆蓮是一個特別智慧過人的女子,她看到周圍籠罩的全是反動統治者欺壓百性、腐化墮落、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烏煙,對一個清純有教養的弱小女子來講,她既無法改變這個醜惡的社會,又要保持自己的清正人品,怎么辦呢?她只有堅持身在社會、心入佛國之路。她堅信佛國不在天上而在人間,凡是佛教傳播之地,佛法弘揚之處,都有一個與該地區歷史文化相照應的佛國世界。隆蓮的家鄉樂山,就是一個佛教文化傳播久遠的佛國之地,那裡既蘊藏著無數的歷史文化遺產,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因人為毀損、自然災害和朝代更迭失傳的不解之謎。隆蓮為解開這些謎團,她遍讀歷史、地理、國文,鑽研數學、醫學、雕塑,學習詩詞書畫、英文藏語,倡導辦學、著書立學、譯經傳道、弘揚佛法。在世人的眼裡,隆蓮是一位地道的出家人,她是尼和尚、高僧、祖師爺,甚而是一尊活菩薩;在我的眼裡,她是一位大慈大悲大善、大覺大悟大智的凡人,更是一位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學者,也是佛國世界的領袖人物之一。她弘揚佛法,傳經論道都不神謎化,她總寓“教”於生活、寓“教”於勞動之中,通過普普通通的生活和勤勤懇懇的勞動,讓信徒們大徹大悟。因此,她更是一位值得世人和信徒們衷心擁護和愛戴的世紀老人。
隆蓮法師書法作品隆蓮法師書法作品
三、佛果自到
佛性的有無,是關係到一切眾生能否成佛的根本,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和途徑,又是扶持眾生趨向佛道取得正果的指路明燈。天台的止觀學說、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密教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間的互為消長,禪宗與淨土的對決以及禪宗內部的頓、漸悟之爭等,尤以頓、漸悟的相互問難之影響為最。隆蓮最初發心學佛,是受外祖母的影響,學的是淨土宗,後出家皈依釋昌圓法師也是淨土宗。但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往來成都講經修行的大法師多為密宗,於是隆蓮也漸漸接受了密宗的修行方法,在密宗看來,修行者完全可以以父母所生之身,登上佛陀究極之果位;在淨土宗看來,修行者需要長年累月精進不懈地依“持名念佛”等法門,才能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直至花開見佛,始能漸次趨向佛道,也是隔世方能見果。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意思是講佛教不能脫離社會,脫離了社會反而不能修煉成佛。因此,隆蓮覺得與其號召信徒們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還不如在現實世界中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她認為,對一個佛教徒來說,長一宗專一宗是必要的,但其他的經書也應當看,廣采博收,誰有學問就向誰學,不掛哪個的牌子,關鍵是學習根本精神。隆蓮她不僅是這么想的、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自1937年她棄政府一等編譯要職後,依淨土宗大德昌圓老法師座下披剃出家,又先後從學於王恩洋居士、法尊法師、能海上師、阿旺堪布等。1941年於成都愛道堂出家,1942年2月於成都文殊院受戒,先後譯出《入菩薩行論廣解》、《綠度母四曼茶儀軌》及有關毗盧如來修法一部分儀軌等,1943年起任蓮宗女眾院教務主任,1949年在成都鐵像寺傳正學女戒。先後參加了四川大學文科研究所主持的《藏漢大辭典》、斯里蘭卡《世界佛教百科全書》,以及《四川省志·宗教卷·佛教篇》、《大百科全書》等的編寫工作,1953年被任命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5年參加中國佛教協會,歷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等,四川省佛教協會第一屆會長,政協四川省第五屆委員會常委,政協全國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隆蓮一生潛心法海,深入三藏,關愛社會,尤其在藏、漢語系的佛學領域有著高深的造詣,備受海內外的信徒們欽仰。
隆蓮法師剃度師隆蓮法師剃度師
隆蓮的思想、學說,當是稟承時代脈絡的發展而發展的,她上承釋迦傳統,下揚“即身成佛”的思想,順應思想發展大勢,融通各種佛教學說,產生出辯證唯心無“神”論佛學觀,對今時、後世的信徒和學者們,當會產生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啟示,特別是她曲折坎坷的學佛歷程和大智大慧的人生實踐,可堪稱佛界楷模。後生不敢對隆蓮法師枉作評點,以上胡亂語,僅是余對蓮師的一知半解,有不敬之處,望蓮師和眾信徒們海涵,阿彌陀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