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經(古印度書籍)

愛經(古印度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愛經》是古印度一本關於性愛的經典書籍,相傳是由一位獨身的學者所作,時間大概在1世紀和6世紀之間,很可能在印度文藝復興的笈多王朝時期。這是一部以經書的形式寫成的關於性與愛,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經
  • 類別:古印度書籍
  • 內容:關於性愛的經典書籍
  • 主題:性與愛,哲學心理學
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內容簡介,中譯本,

創作背景

《愛經》是古印度一本關於性愛的經典書籍,相傳是由一位獨身的學者所作,時間大概在1世紀和6世紀之間,很可能在印度文藝復興的笈多王朝時期。在昌德拉王朝,印度教盛行通過性的和諧達到與神合一的宗教信仰。除了完成神的儀式外,印度教徒還有一種特別的理論,他們認為“愛”是與生俱來,可以無師自通,但“性”必須經由學習方可掌握。因此古印度人撰寫了一本講述性技巧的非常著名的《愛經》(KAMA SUTRA)——世界五大古典性學著作之一。
這是一部以經書的形式寫成的關於性與愛,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書中指出——任何人一生都可能只是追求三個目的。即“法”(Dharma):追求並取得宗教的庇佑;“利”(Artha):追求財富;“欲”(Kama):追求並得到愛與性的滿足。“當法、利、欲三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前者總是優於後者”。“法、利、欲”的協調是古代印度人關於完整生活的概念,一個成功的人,對這三種活動中的任何一種都不應忽視。
《愛經》中描述的“愛”是身體、心靈和靈魂的體驗。相愛的人更需要用心靈去彼此感應,用純潔的靈魂去忠貞,而用身體去體驗天地合一的美好境界。以哲學的形式詮釋了性愛的姿態、性愛的技巧與性愛的和諧。
《愛經》成書於公元350年左右,書中的多數細節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該書“作者”婆羅門教士Vatsyayana並不是原創作者,他只是將先人的知識進行編輯,形成7個部分,如情慾的好處、私處的鍛鍊以及如何選擇伴侶等。1883年,理察·F·伯通爵士將此書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英國人。有趣的是,當時《愛經》不能以性書的身份出版,伯通不得不將其改頭換面,最終以學術著作的形式推出。後來,這本書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

作品鑑賞

部分西方學者認為,《愛經》這本書介紹了多種性愛體位、隱秘的招數或性愛小貼士,所以它對性生活非常實用。但這顯然有些片面。“實際上,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預防離婚。全書的邏輯是‘讓幸福的愛人獲得更幸福的婚姻’。在它的描述中,性愛是神聖的,要求愛人們完全的身心合一。除了一些炫目的體位和雜技式的動作外,《愛經》主要是一本呈現男女之間全部關係的手冊。它觸及男女雙方的社會關係、感情和睦,最後才是肉體上的快感。”伊凡說。
《愛經》認為,既然人們將愛情和肉體的快感視為生活的主要追求,那就應該將性愛看作是一門藝術和科學。它指出,學習性愛是為了讓生活更加完美。該書最初為人所知,就是因為“性愛指南”的稱呼,後來更是成為了史無前例的性學聖經,許多讀者都對書中的技巧趨之若鶩。比如口交、如何把家裝飾成性愛溫室,以及如何使用性玩具來吸引伴侶。
該書也提出了改善夫妻關係的建議,如最好與所愛之人成婚,學會妥協和忍讓,激情地去愛。這一提法在當時,算得上是新潮、時髦的說法。
伊凡認為,現代社會的愛人們與古人一樣,有相似的需求、欲望和好奇心,《愛經》一樣能指導我們獲得幸福,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學會在婚姻中表達自己的情緒,將性和精神統一起來,滿足自己的“性期待”等。
千百年來,《愛經》一直提醒著愛人們,要將性愛視為旅程,而非終點。或許這才是它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內容簡介

全書共7篇,35章,每一章都由該方面的專家寫作。7篇分別是:
總論(共4章):概括介紹愛和性愛,性愛在男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女人的種類。
性行為(共10章):詳細介紹了接吻,各種前戲,性高潮,各種做愛姿勢,口交(異性和同性),肛交,性反常,以及多人性愛。
男人追尋配偶(共5章):包括求愛和結婚。
妻子(共2章):妻子應有的行為。
別人的妻子(共6章):主要討論勾引。
情婦(共6章)。
如何吸引別人(共2章)。

中譯本

譯者簡介:
陳蒼多,中國台灣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碩士,現任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教學之餘從事翻譯工作,偏愛性愛哲學與人生哲學,吸取欲與發表欲皆強,浸淫在浩瀚書海,留連於知識王國之中,不知老之將至
譯者序
“愛”之所以寫成“經”的形式,可見多么慎重其事,因為事實上,“性”在印度教之中是神聖的,做愛的神聖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印度,《愛經》時常獻給年輕的新娘,讓她們在婚禮之前閱讀,這使我們想起,日本人也把“枕頭書”作為女人的嫁妝之一,畢竟東方人(包括印度人、日本人與中國人)是擁有豐厚與高深性文化的民族。
印度人認為,生活中的三大目標是“法”(Dharma),約略是精神和道德的責任,“義”(Artha),是知性和物質方面的財富,以及“愛”(Karma),即所有官能方面的快感。而《愛經》對於其中的“愛”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我們不敢相信,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的東方印度。就有這樣令人心蕩神怡的性愛作品。
“愛”(Karma)是印度愛神的名字,意思是“歡喜”,所以《愛經》有時譯為《歡喜經》。所謂“歡喜”不只是性歡悅,也是能夠藉由感官來體驗任何歡悅,例如嗅一嗅玫瑰芳香,或聆聽美妙的音樂。《愛經》本身以如下的方式界定“愛”(Karma)一詞:
“愛”是身體、心靈和靈魂的喜悅,處於微妙的感官中;清醒你的眼睛、鼻子、舌頭、耳朵與皮膚,而在感覺與被感覺之間,“愛”的本質將綻放開來。
如此,《愛經》可以翻譯為“有美歡悅方面的格言作品”。
雖然本書寫於幾乎兩千年之前,但作者“華希雅雅那”(在梵文中有“先知”之意),那些論及做愛和引誘的技巧的章節,卻似乎很現代化,令人不可思議。例如,他攻擊“女人並沒有所謂性高潮”的想法。並且進一步指出,男人應該經常考慮女人的快感,先於考慮他們自己的快感;所以《愛經》之中有很多篇幅討論女人的性歡悅。
本來,對於沒有罪惡感的性歡悅的了解與享受,可以說是印度教中獨一無二的特點,但是,人類的不寬容——因戰爭與侵略而加重——漸漸傷害到他們對於性滿足所持的正面態度。隨著異教的創立與蒙古人的入侵,再加上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對性的壓抑,女性的性慾成為隱藏和可恥的事情。
很有趣的是,《愛經》的第一部英譯本一直到1883年才由理查·波頓(Richard Burton)完成。但是,他似乎只對本書的色情部分感興趣(這可能也是他翻譯《天方夜譚》以及《芬芳花園》等作品的原因吧),甚至東方學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也跟理查·波頓一樣,把東方看成是一種怪異、令人陶醉,但卻沒有文明水準的古董,如此可見理查·波頓的英譯本有其瑕疵,而據以譯成的中譯本也並不完美。
本譯本的原書參考各種《愛經》版本,以淺顯易讀、一目了然的散文詩體寫成,融會貫通各種版本的內容。擷精取萃,在詩意中見真章,尤其又從其他論愛情的主要印度作品中增加了一些部分,更提高了本書的完整性、可讀性。
序一:打開性學文化的一扇門
劉達臨,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亞洲性學聯會副主席《中國性史圖鑑》作者。
“飲食”“男女”是人類的兩大基本生活需要,也是文化的兩大基本源泉。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包括中國,都有豐富悠久的文化,自然也包括豐富悠久的性文化,《羅馬愛經》、印度《愛經》、阿拉伯文化的《芳香園》、中國的《素女經》等都是古典性愛的代表作。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偏見,把這方面的文化埋沒了,當下正在重新挖掘。
印度人比較早熟,在歷史上性愛一直比輕開放,國內有關性愛的古蹟很多,印度的性愛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但是中國人對此知之甚少。據我所知,印度《愛經》,在香港有一個版本,在台灣有兩個版本,在內地,對這一古典名著可能是99%的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這種文化封閉是大大落後於改革開放的形勢的。
我認為出版這本書至少有以下這些好處:
1、了解性文化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破除性神秘感。
2、把印度性文化和中國性文化進行對比,可以推動中國性文化的發展前進。
3、印度《愛經》的性愛技巧部分可以供中國的計畫生育,夫妻性生活諮詢、指導作參考;其女子貞節、後官等部分
有舊時代烙印的,可以供我們研究人類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時作參考。
在現代中國,這扇被禁錮的大門已被打開了,但才打開了一半,我們還要花費很大力氣把它向自然、科學、健康的方向一步步地充分打開,這要全社會的力量才能做得到。我認為在內地翻譯與出版印度《愛經》,是我們充分打開這扇大門的努力的一部分,是推動我們社會文明建設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