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世博會英國館

愛知世博會英國館

英國館位於愛知世博會南端的共同展區四,共四個模組,面積為1296平方米。英國館以獨一無二的英式花園、藝術與創意結合的互動展示、以及紀念品“樹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截至愛知世博會閉幕時,英國館參觀遊客達到300多萬人次。

基本簡介,展示內容,花園,藝術品,創新發明,風景,展覽特點,組織特點,

基本簡介

此次愛知世博會英國館的展示,貼切生動地闡述了世博會主題“自然的睿智”,突顯了英國近年大力推廣的創意、藝術產業,反映了英國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嘗試與成就。同時,展館在策劃、展示、組織方面有獨到、精巧的做法,其成功之處值得研究與學習。

展示內容

花園

英國館展出了花園、藝術品、創新發明和風景四個板塊的內容。
在世博會眾多展館中,英國別出心裁設立了唯一的露天展館。展館一半的面積建造了一個小樹林式的花園,種植了四十棵酸橙樹、2000株水仙花、5000株蘇格蘭藍鐘花、以及毛地黃、野當歸和不同的蕨草。這些都是英國常見的代表性植物,它們錯落有致地組成了一個英國風格的花園,讓觀眾能領略到英國這個“園藝之鄉”的自然風景,體會到英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其對大自然的喜愛。
在六個月的展期內,花園的景觀隨季節變化而日新月異。開幕前,酸橙樹曾被整齊劃一地修剪為略高於展廳屋頂的水平線,數月後已長得枝繁葉茂,以參差不齊的天然形態連成優美的風景線。樹下的草本花卉,顏色、形狀、質感各異,反映了自然界豐富多樣的物種資源。三月早春,迎接世博會首批觀眾的是嫩黃的水仙花,春末是藍色的蘇格蘭藍鐘,夏季里紫色、粉色花束次第盛開,而深淺不同的綠色灌木蕨草則是貫穿始終的背景。園中林木花草自然的生長變遷,使英國館不斷有新鮮的面貌,展示內容也有動態的更換。

藝術品

在英國館花園和通向展廳的過道中,展示了由英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創作的8件藝術品,包括雕塑、藝術裝置、像片、原聲音樂等。這些作品是專為英國館而創作的,其靈感都來源於自然界,表達了藝術家們對“自然的睿智”這一主題的思考與理解。
如《白宮》,是一個尖頂房屋形狀的白色石膏雕塑。作品上方的樹枝纏繞著水管,水滴不斷緩慢地滴落在雕塑上,幾個月內逐漸將嶄新的石膏屋沖蝕出斑駁陸離的溝痕。作品通過展現滴水對堅硬物體的侵蝕效果,反映了地球正越來越受到雨水、洪災侵害的現象,象徵著滋潤土地、造福人類的水,同時也會威脅、吞噬人類的家園。作者以藝術的方法、動態的展示、內斂含蓄卻不失幽默的風格,提醒觀者關注水資源的問題。
花園內的其它藝術品風格迥異,引人思索。《邊界線》用廢棄塑膠顆粒和沙子合成製作的彩色地磚鋪砌在花園的小徑上;《時間的存在》以一兜老橡樹樹根為底座培植新的蕨草和攀藤植物;《失落的月亮石》藏於樹叢中的仿隕石塊;《家族樹》依照北美土著居民圖騰樣式製作的樹型木雕;《花折毯》印染了英國傳統花卉圖案的地毯。在連線花園與室內展廳的過道中,陳列了不同天氣情況下拍攝的倫敦天空的圖片,背景配以實地錄製的26種不同鳥類的鳴叫聲。
8件藝術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地球生態環境面臨的現狀,如生物種群的消失、土壤侵蝕、水源退化、樹木砍伐、廢棄塑膠及其它污染等。作品表達了藝術家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的關注,啟發觀眾思考人類和自然之間脆弱的關係,提醒人們應該在個人、社區、企業等多個層面共同努力解決環境問題。
這些自然界啟發的藝術品,被放置在大自然的一個縮影—花園之中,為純樸的花園點綴了清雅的氛圍。藝術來源於自然,自然因藝術而增色,兩者的結合體現了人類的睿智。展示者用這種和諧、雅朴的方式,對世博會的“自然”主題作了闡述與呼應。

創新發明

英國館室內展廳占了另一半面積。這裡展示了英國7個創新發明項目或產品,都是在大自然現象的啟發下,利用仿生原理而開發出來的。7個項目分別在同一規格(約二米見方近三米高)的工作檯進行展示,除圖解說明、道具外,還安裝了電腦控制的遊戲裝置,可供觀眾動手嘗試。展廳燈光稍暗,在中央位置,以天花和從屋頂垂直懸掛的巨幅布幕構建成T型螢幕,在上面投影出蜜蜂、蝙蝠、壁虎腳印、鯊魚、花草、松針、潮汐等圖案。這些都是各個發明項目的視覺符號,在此用影視手段集中出現,再次強化了展示所傳遞的信息。
這部分的展示有兩個特點:一是所有展示都強調觀眾的參與。通過操縱、觀看展示台簡短的互動遊戲,觀眾對這些項目的仿生原理有了感性認識,進而體會到自然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無所不在,科學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二是每項展品都關聯著英國科學家和環保機構近年所從事的科研項目。館內的道具像一扇扇櫥窗,讓人關注到其背後或龐大、或尖端、或影響深刻的創新發明成果。
如《自然的建築》一項,當觀眾搖動一株懸空的葵花時,感應式展示台會出現一群蜜蜂,緊隨花的移動位置而飛舞。下方投影出類似蜂巢的六角型結構,此種結構因為牢固、節能而被建築界廣泛採用,其靈感正是來源於蜜蜂和昆蟲的複眼。還展示了被納入英國“千年工程”之一的《伊甸》,該項目位於英國西南部的康沃爾郡,投資8600萬英鎊,包括兩組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溫室,溫室用蜂巢式的六角型和五角型的鋼結構框架建造,並覆蓋以高科技材料製作的透明膜,種植了5000多類共10萬株植物,研究人類和不同種群植物之間可持續發展的關係,並以展示、講座、實驗、表演等形式傳播和交流環境保護理念。伊甸作為成功的科研實驗室、旅遊點、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了超過120萬人次的參觀者。還有《潮汐能量》的展示:參觀者搖動手柄,展示台上顯示出連串的短句、文字、符號,如潮水般涌動,並依操縱者的力度大小而急緩不同,提示了每天兩次的潮汐漲落中蘊涵著巨大的潔淨、經濟的可利用能源。展示介紹了英國科學家正在進行的“潮汐發電工程”(TidEl System),將一對半徑為15米的螺旋槳放于海底,同時連線到漂浮在水面上的發電機,由潮汐能量帶動螺旋槳而產生電能。實驗已獲得成功,不久將轉入商業開發。
其它還有根據壁虎以毛髮附著牆壁爬行的原理研製的超粘性膠帶與材料;根據蝙蝠在黑暗中利用超音波辨認方向的原理,為盲人和視障人士開發的超音波感應手杖;根據松果乾枯張開的原理,設計可隨人體濕度上升(出汗)而透氣的智慧型布料;模仿鯊魚皮膚低阻力而制的“世界上最快”的“鯊魚服”游泳衣;以挽救和保護植物種群為目的,收集並冷藏全球2.4萬種植物種子的“千年種子庫計畫”。
與其它眾多展館不同,英國館的觀眾除用眼、用耳外,更多的是用手來“參觀”,而遊戲式的展示則吸引了觀眾、特別是兒童在此逗留較長的時間。通過遊戲提示自然科學原理,通過原理帶出創新發明項目,由淺入深地讓參觀者體驗、思索、了解了英國源於自然的科學發明。展示者採取遞進的展覽方式,生動貼切地演繹了“自然的睿智”這一主題。

風景

從展廳走向花園出口時,觀眾會發現花園圍欄上高低錯落地掛有近二十個粉紅色的鳥屋。湊近鳥屋上的小孔後,觀眾可看出裡面是英國自然風光的幻燈片。高原、樹林、草坪、湖泊、海濱等優美的景色,並沒有簡單直白地以相片展示,而是利用人們對鳥屋的好奇心,吸引觀眾逐一“聚焦”觀賞。簡單的展示內容包裝以巧妙的形式,使觀賞者興趣盎然。展示者的創意,由此可見一斑。

展覽特點

貼切闡述主題、清晰傳達信息
據了解,在英國館的策劃階段,他們對世博會的幾個副主題幾乎沒有過多考慮,而是集中分析“自然的睿智”這一主題,最後將英國館的主題定為“充滿祝福並生機勃發的星球”。
對展示者來說,“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既簡單又複雜的課題。如何在短暫的參觀時間內貼切地詮釋理念,關鍵在於如何將抽象理念化解為簡單明了的展示內容。最後,設計者刪繁就簡,選擇了花園、藝術、創新、風景四個元素作為展示切入點。他們認為,越是小而得當的切入點,越便於具像化地予以展示,越能為闡述主題和傳達信息打下好的基礎。而這四方面既是反映英國對主題理解的主要因素,又能夠用有吸引力、有趣的、引人思考的方式進行展示。
據英國館館長介紹,“英國館不像博物館,不是給觀眾灌輸深奧、嚴肅理論的地方,它更像是遊樂園,通過有趣的展示給觀眾提供輕鬆、愉快的體驗。當然我們也希望藉此向觀眾傳遞關於英國的主要信息,令他們在體驗中理解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以選擇花園為例,“還有什麼比自然景觀更能代表自然呢”,館長說。花園營造了舒緩、愉快的觀賞氣氛,同時讓人聯想到英國美麗的田園風光及“園藝之鄉”的美譽,感受到英國人親近自然、善用自然的“睿智”。長久以來,英國的藝術家、科學家們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因自然而萌生創意,為人類貢獻了許多傑作。1851年英國世博會的設計師約瑟芬.帕克斯頓,模仿王蓮葉脈結構而設計出首座以鋼鐵和玻璃為材料的“水晶宮”,就是一例。此次英國館的展示,將自然、藝術、創新幾個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反映了英國人對自然的態度、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發揮“自然的睿智”的傳統與成就。
英國館的成功之處說明:只有展示內容—主題關聯性—所傳達信息—展示目的幾者緊密、有機地結合,才能形成有感染力的展出效果,達到展現獨特文化風格的目的。展覽是門綜合的藝術,只有處理好傳統與創新、技術手段與內涵理念、抽象信息與具象展示、展出者意圖與客群心理等因素的關係,以創意進行整合,才能營造出整體的展示效果。這既是評判世博會展示是否成功的一個標準,更是對世博會從業者的一個啟示。
迎合客群心理,注重互動體驗
在創新發明展示區,幾乎每位觀眾都會親手試試展示台的互動裝置,許多孩子更是在展廳內穿梭,逐一嘗試七個項目的遊戲。遊戲調動了觀眾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吸引觀眾主動參與展示。可以說,每項展具僅是半成品,只有靠觀眾共同參與,才使之成為完整的展品。而深奧的科學原理用老少鹹宜的簡單遊戲來表現,使人興趣盎然。對許多嘗試過用手柄搖出“文字浪潮”的觀眾來說,他們對潮汐能量的認識,會比觀看圖表、道具、影片更加直觀、生動、深刻。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與許多“我展、你看”的單向展示方法相比,互動式的展覽可豐富觀賞的內容,延長觀眾逗留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強調了展示者與觀者的交流,它不是直白地灌輸概念,而是讓觀眾通過親身體驗而思考,經過思考、領會而對展示的理念引起共鳴。它更易吸引觀眾的興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示者早在選擇展品之初就考慮了觀眾的心理。根據仿生原理在英國開發的項目數不勝數,如何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展品頗讓人為難。展示者將選擇展示項目的標準定為:簡單,可以用數位技術表現為互動遊戲,並能反映大自然的力量。最後選擇的七個項目,分別代表了英國在建築、保護、新能源、新產品開發四個領域的成果。對客群心理的關注,對互動展示的巧妙運用,使展館在吸引觀眾之餘,生動貼切地演繹、傳播了主題理念。
布局合理,巧妙利用空間
英國館在空間上分成四個區域:花園、連線走廊、主展廳、出口通道。連線走廊指在花園與室內展廳分別隔出的兩條走廊,作為室內與室外空間的過渡,其展品有落葉形狀的卡片、像片、鳥鳴音效。出口通道在花園的右側,展品是鳥屋。這樣的布局令人想起典型的英國房屋,同樣分為花園、門廊、主房、後花園四部分,展館從側面反映了英式建築景觀。
對展示項目來說,空間利用的重要性不亞於展品和道具的設計、選擇。空間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大小,大小與展示的效果並不成正比關係。世博會上可以看到個別展館面積不小,卻一覽無餘、大而空泛;而小如一個模組的菲律賓館,卻以小而精彩、豐富為人稱讚。空間的功效關鍵在於利用率,而衡量利用率,可以通過空間劃分而引出的展覽線(遊覽線),以及展線所營造的展覽(遊覽)節奏是否合理這兩個方面。
英國館的空間處理有“曲”、“隔”的特點。花園用植物隔出U型小徑,靠近展廳處,用鏤空的木牆分別隔出了連線走廊與出口通道,再加上室內的走廊、展廳,整個邊長為36米的正方型展館中,“曲”的展線被延長到200多米。參觀者如行九曲橋般不斷蜿蜒前行,左右顧盼有景。曲線使遊程延長,自然趣味加深。這與中國園林所講究的“隔則深,暢則淺”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一方面,花園中的藝術品讓人駐足觀賞,互動遊戲引人逗留嘗試,觀眾可作“靜觀”。而較長的遊覽線宜於觀眾邊走邊看,移步換景,作“動觀”。在展館面積較小的情況下,展示設計以靜觀為主,以動觀為輔,動靜交錯,使觀眾遊覽的節奏起伏而協調。
由此可見,展線處理、展覽節奏的把握直接影響了展示空間的利用,而有效的空間利用往往在展示內容的基礎上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此次在世博會獲得好評的韓國、墨西哥、希臘、加拿大等展館,在展線、節奏、空間的處理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值得研究學習。
強化線索,聚合形神
提到英國館,許多觀眾都會記得那裡的“樹葉”。
樹葉是英國館所闡述理念的抽象載體。樹葉生長、凋落、化作土壤營養的過程,被展示者作為“自然界中生與死無窮無盡的循環”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展示者讓觀眾帶走樹葉形狀的卡片,希望以樹葉連線人與自然,提醒人們為營建和維護可持續發展的自然世界而共同努力。
樹葉也是送給觀眾的紀念品。除了掛滿展板的葉型紙卡片可供觀眾隨意領取外,主辦方還將木圍欄鏤空雕刻下來的樹葉形狀的小木板送給嘉賓及每日頭250名觀眾。對大多數匆匆參觀許多展館的觀眾來說,繁多的資料(特別是厚重宣傳冊)攜帶不便。而英國館內卡片、樹葉這種獨特、經濟、小巧、簡便的紀念品,更易為人接受和保存。
樹葉同時被用作具像的展示元素。它的形象在展館內外無處不在。展館四周以栗色木圍欄作外立面,木板全部以樹葉的花紋鏤空雕刻。這種葉紋鏤空木板同樣用於花園的隔斷牆、室內展廳四周的牆體(變幻綠、橙、紫、藍四種燈光色調,代表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此外還有花園內植物真實的葉子、紙質與木質的小樹葉、帶樹葉圖案的各種禮品,甚至禮品店的照明燈也採用樹葉紋鏤空的燈罩。樹葉作為一個醒目的視覺符號,已經成了英國館的標記,發揮了明顯的“眼球效應”,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樹葉對展示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不少展館都採用了清晰的視覺線索,如美國館用富蘭克林作為故事的主角,“楓葉之國”加拿大在展館外牆和影片中使用楓葉圖象,菲律賓館展示了椰子的色、香、味、形、質。而英國館對樹葉元素的使用更加淋漓盡致。從形態上看,樹葉始終出現在觀眾參觀全程的視線範圍內,如線索般串聯起各個展示板塊。從抽象寓意講,樹葉所代表的自然主題不斷被強化,使整個展示形散而神不散。
所謂展覽,是要把抽象的故事“展”現成具像的內容而為人所“覽”,其中關鍵是對視覺元素和視覺效果的處理。另一方面,凸顯的線索較易給走馬觀花的觀眾留下印象。英國館中的“樹葉”,不失為展覽設計的成功案例。

組織特點

高效、專業的組織工作
內行看門道。展館展示背後的故事,參展者在籌備、組織、運營的情況,可以對辦博工作有所啟發,值得借鑑。
英國館的組織工作有以下特點:
1、 高效、專業的組織工作。由於漢諾瓦世博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英國國內對參加世博會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政府直到2004年才確定參加愛知世博會。
儘管籌備時間僅有短短的一年,但主辦者依靠快速、周密、高效、專業的項目管理模式有條不紊地推進工作。政府批准參展後立即對展館設計招標、遴選,四月份政府與中標企業簽定委託契約,這一過程僅用了六個星期。展館建造工程同樣迅捷,在世博會開幕前半個月已經完工,使英國館成為最早開放預展的三個展館之一,因而也在開幕前吸引了眾多媒體的報導,可算是後來居上。
組織架構方面,採取了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模式。政府方面由英國外交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貿易與投資署(UK Trade and Investment)、貿工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共同負責,企業合作夥伴是殼牌石油、滙豐銀行、豐田集團英國公司等六家贊助商。英國館所需經費由政府和企業各出資一半。
運作方面由中標的三家公司組成項目團隊,他們的專業經驗和資源互為補充:Ten Alps集團的項目管理技術、陸地影像設計工作室的創意、自然歷史博物館對展覽業務和管理龐大觀眾人流的經驗。此外,操作層面還包括:一位日本本地的項目經理、園藝公司(設計、養護花園)、牛津大學魯斯金美術工藝學院(挑選藝術作品)、自然歷史博物館(遴選創新發明項目)。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歷史博物館本身是1851年首屆世博會的直接產物,其業務就是圍繞自然課題進行收藏、研究、展示、交流。選擇該館參與世博會項目,除了專業對口外,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英國館的組織方式很有代表性。儘管參加世博會是政府行為,但展館和展示的本質是項目。按項目管理的工作模式,提供創意條件,集合專業特長,協同優勢資源,注重時效與實效,這些都是展示得以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簡潔、節儉的展覽運作
項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標,是在既定的時間內,以設定的成本,按要求的質量完成工作。這期間成本的控制至關重要,包括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的控制。英國館在這方面的做法頗有特點。
英國館的創意設計從一開始就體現了簡潔的風格,減少華而不實的裝置,沒有笨重繁複的展品,既減低成本,也為隨後的項目管理帶來了便利。
由於占展館一半面積的花園採用的植物全部是英國常見而在日本可以找到的品種,主辦方在日本就地取材,如酸橙樹由日本Ibaraki縣提供。這樣既節省了布展的費用,也減少了運輸、報關、衛生檢疫等參展手續。
其餘的展品大多輕便、操作簡單,如輕質鏤空木隔板、統一規格的展示台、小巧的鳥屋等。從英國運來的展品僅用了兩個貨櫃,撤展後回運貨品也同樣是兩個貨櫃。由於展品體量小,裝卸簡單,撤展工作僅需一周時間即可。
操作方面也有節儉之舉。如展館內近二十位導遊全部在日本當地招聘,其中日本人與英國人各占一半,以減少人員開支。創新發明所用的七台互動展示台,全部是租賃的,以節省費用。木隔板鏤空雕刻下來的數萬件“樹葉”,全部製成木掛件,作為紀念品送出,作到了物盡其用。
據館長介紹,英國館的資金投入並不大,包括設計、建造、運輸、運營、撤展、人員費用等,總計四百萬英鎊。這樣的成本在英國屬於中型項目,與世博會中許多展館相比也“節儉”許多。儘管沒有令人眩目的包裝,沒有震撼性的高科技展示手段,但是英國館的展示效果並不遜色於那些“一擲千金”的展館,體現了較高的投入與產出比。英國人理性而講求實效的風格,以及勤儉辦博的做法,值得借鑑。
注重後續利用
愛知世博會所倡導的“減少、再用、再生循環”3R理念,在英國館有所體現。除了上文所述的簡潔操作減少消耗,使用環保型材料利於回收循環,租賃的互動展示台可繼續用於教育功能之外,展示者對展品的後續使用也做了安排。
世博會期間,愛知縣豐田市是英國的友好城市。展期結束後,英國館花園的全部植物及藝術品,將作為友好交流的紀念品,贈送給豐田市。由於愛知世博會園區將恢復森林公園的原貌,在所有展館必須拆掉的情況下,英國館的展品成為“碩果僅存”的紀念,得以長久留在東道國,繼續傳遞友誼。花園的獨特之處,不僅展現在半年的展期中,更難能可貴地延續到世博會的展後利用。而花園設計的創意,不僅考慮到展示的效果,也為全程的項目操作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再次體現了較高的投入產出比。
正如英國駐日大使格萊漢姆·弗萊所述,“參加2005年世博會,是展示英國致力於可持續發展以及英國源於自然最新技術進步的一次機會。”英國館以園藝的形式,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精華部分,以多媒體互動展示與裝置為觀眾提供了生動而有趣的體驗,突顯了英國與自然緊密相關的藝術與科技成果,從而貼切演繹了世博會的主題並宣傳了國家的形象。從展示的角度看,不失為成功的案例。
若把愛知世博會比作教材,那英國館就是其中精彩的章節之一,對辦博工作深有啟發,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