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性與健康

愛滋病、性與健康

愛滋病、性與健康課程是北京大學建設的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於2016年秋冬在智慧樹網開設。該課程授課教師是劉培俊、夏剛、廖文科、吳尊友、馬迎華、王隴德、張建新、張福傑、余小鳴、王雁、張玫玫、李瑩、肖飛。據2022年11月智慧樹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15學期,累計選課274.44萬人、累計學校1,052所、累計互動1318.87萬次。

該課程主要幫助學生了解愛滋病的發病機理、傳播途徑、易感染愛滋病危險行為,提升防範愛滋病意識、能力,了解相關法律知識,達到自覺規避危險行為的目的,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滋病、性與健康
  • 授課教師:劉培俊、夏剛、廖文科、吳尊友、馬迎華、王隴德、張建新、張福傑、余小鳴、王雁、張玫玫、李瑩、肖飛
  • 開課時間:2016秋冬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建設院校北京大學
  • 授課平台:智慧樹網
課程性質,課程簡介,課程大綱,開課信息,課程特色,教學目標,基本目標,高階目標,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2015年,中國新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1.5萬例,報告存活的感染者58萬,已有18萬感染者死亡;近年來,性接觸是中國愛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每年新發現的感染者中經性傳播的比例已超過90%;中國同性性行為比例升高,感染愛滋病風險增加;愛滋病作為傳染病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傳播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特別是性行為涉及到個人生活和隱私,隱秘性強;愛滋病致病原因清楚,尚無治癒方案,是最難解決的人類醫學難題之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已高度重視愛滋病問題,但很多民眾尚缺少對愛滋病危險的認識。

課程簡介

該課程共9章內容,第一章為院士談愛滋,包括什麼是愛滋病、學習本課的意義等內容;第二章為愛滋病離我們遠嗎,包括愛滋病在社會上的傳播流行、全球及中國愛滋病總體疫情情況等內容;第三章為愛滋病能治癒嗎,包括愛滋病的臨床表現及抗病毒藥物治療等內容;第四章為HIV檢測諮詢,包括HIV檢測諮詢的意義及檢測方法等內容;第五章為兩性交往與生殖健康,包括人的社會化與兩性交往、兩性交往在青年人成長中的作用等內容;第六章為性心理與情感發展,包括性別角色和心理社會適應、大學生的性心理發展與健康等內容;第七章為性別培養及行為規範,包括性和性別及社會性別等內容;第八章為性與法律,包括法律框架下性方面的權利、性侵害的主要類型和界定等內容;第九章為愛滋病治療的科學歷程,包括愛滋病的故事:起源、傳播及危害、機會鐘愛有準備的頭腦等內容。

課程大綱

第一章院士談愛滋
1.1什麼是愛滋病
1.1.1愛滋病——人體免疫系統傳染病
1.1.2愛滋病——公共衛生&社會問題
1.1.3愛滋病——民生問題
1.2學習本課的意義
1.3課程的主要內容
1.4院士的期望
第二章愛滋病離我們遠嗎
2.1愛滋病離我們遠嗎
2.2愛滋病在社會上的傳播流行
2.3全球及中國愛滋病總體疫情情況
2.3.1中國愛滋病疫情在全球的位置
2.3.2中國愛滋病傳播途徑的變化
2.4青年及學生中愛滋病疫情
2.4.1青年愛滋病疫情特徵
2.4.2學生愛滋病疫情監測情況
2.4.3學生案例引發的思考
2.5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2.5.1“零號病人”故事張建新
2.5.2朱力亞的故事
2.5.3賣血感染愛滋病病毒
2.5.4母嬰阻斷,救了阿依一家
2.6性教育之過
2.7大學生感染愛滋病的現狀
2.8男男同性性行為易感染愛滋的原因
2.8.1男男性行為易感染愛滋病的生理原因
2.8.2男性同性戀的心理原因
2.8.3男性同性戀的社會文化意識
第三章愛滋病能治癒嗎
3.1愛滋病的臨床表現
3.2愛滋病的抗病毒藥物治療
3.2.1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發展
3.2.2何時開始抗病毒治療
3.2.3早期治療的好處和可能的風險
3.2.4抗病毒治療的問題和挑戰
3.2.5抗病毒治療的未來
3.3遠離HIV,預防HIV
第四章HIV檢測諮詢
4.1為什麼做HIV檢測諮詢
4.1.1HIV感染過程
4.1.2潛伏期
4.1.3HIV檢測諮詢的定義與類型
4.1.4需要接受HIV檢測諮詢服務的人員
4.2常用的HIV檢測方法
4.2.1HIV抗體檢測
4.2.2HIV核酸檢測
4.2.3免疫功能檢查
4.2.4視窗期
4.3如何尋求HIV檢測諮詢服務
4.3.1愛滋病自願諮詢檢測
4.3.2醫院檢測諮詢
4.3.3自我檢測
4.3.4匿名尿液HIV抗體檢測
4.3.5如何面對陽性檢測結果
4.4課程小結
第五章兩性交往與生殖健康
5.1人的社會化與兩性交往
5.2兩性交往在青年人成長中的作用
5.3兩性交往對健康的意義與風險
5.3.1生殖健康的概念
5.3.2生殖健康的意義
5.3.3生殖健康的風險
5.4如何在兩性交往中不受到傷害
5.5如何避免約會中的性暴力
第六章性心理與情感發展
6.1性別角色和心理社會適應
6.1.1性別和性別角色
6.1.2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點
6.1.3性別角色類型和心理社會適應間的關係
6.1.4綜合分析
6.2大學生的性心理發展與健康
6.2.1大學生性心理發展的基礎和階段性
6.2.2大學生性心理發展的特點
6.2.3健康的性心理
6.2.4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現狀
6.2.5大學生婚前性行為易導致的後果
6.2.6抵禦壓力避免輕率婚前性行為
第七章性別培養及行為規範
7.1關於性和性別
7.1.1性別的六個層面(一)
7.1.2性別的六個層面(二)
7.2關於社會性別
7.2.1社會性別的基礎&特點&調整&作用
7.2.2社會對男性女性不同的期望
7.2.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性別
7.3關於性別角色
7.3.1性別角色的特點
7.3.2做好各種性別角色的關鍵
第八章性與法律
8.1目前法律框架下性方面的權利
8.2性侵害的主要類型和界定
8.3性侵害相關的法律規定
8.3.1民事責任
8.3.2行政責任
8.3.3刑事責任
8.4發生性侵害如何應對
8.4.1應對性侵害之一、二
8.4.2應對性侵害之三、四、五
8.5突破性侵害的迷思與誤區
8.5.1拚死反抗?
8.5.2受害人過錯?
8.5.3傳統貞操觀
8.5.4二次傷害
第九章愛滋病治療的科學歷程
9.1愛滋病的故事:起源、傳播及危害
9.2機會鐘愛有準備的頭腦
9.2.1挑戰常規思維
9.2.2機會鐘愛有準備的頭腦
9.3特殊的敵人
9.3.1HIV病毒起源及對人類的威脅
9.3.2認知的誤區及錯誤的評估
9.4實現控制及走向治癒
9.4.1雞尾酒療法的誕生
9.4.2柏林病人的發現
9.5屢戰屢敗及屢敗屢戰
9.6科學與倫理
9.7全世界在行動:來自UN的聲音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參與人數
學時
第1次開課
2016秋冬
8.88萬人
18
第2次開課
2017春夏
2.35萬人
第3次開課
2017秋冬
16.25萬人
第4次開課
2018春夏
38.32萬人
第5次開課
2018暑假
4630人
第6次開課
2018秋冬
38.57萬人
第7次開課
2019春夏
18.38萬人
第8次開課
2019秋冬
30.82萬人
第9次開課
2020春夏
14.70萬人
第10次開課
2020秋冬
25.40萬人
第11次開課
2021春夏
13.54萬人
第12次開課
2021秋冬
18.38萬人
第13次開課
2022春夏
34.07萬人
第14次開課
2022秋冬
14.27萬人
第15次開課
2023春夏
-
(參與人數數據截至2022年11月17日)該課程授課教師為劉培俊、夏剛、廖文科、吳尊友、馬迎華、王隴德、張建新、張福傑、余小鳴、王雁、張玫玫、李瑩、肖飛。
(表格內參考資料:

課程特色

課程設計原則
以科學故事承載專業知識,以名人行動推動幫助行動,以人類難題完成科學啟迪。

教學目標

基本目標

了解、預防、理解、幫助了解、預防:幫助學生了解愛滋病的發病機理、傳播途徑、易感染愛滋病危險行為,提升防範愛滋病意識、能力,了解相關法律知識,達到自覺規避危險行為的目的,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理解、幫助:從社會倫理和法律的視角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性別角色和性關係,啟迪學生學會理解和尊重,理解感染者的心理、行為,不歧視、不拋棄,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有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的救助行動。

高階目標

科學的使命與科學精神了解愛滋病相關的流行史:通過介紹愛滋病應對史中關鍵里程碑、關鍵科學家及主要貢獻理解科學家精神: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使命與科學家精神追求更好的科學境界:激發優秀學子進一步征服疾病的雄心壯志,投身到相關的研究領域中去,從而實現人類更高的科學境界。

考核標準

平時成績30分
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5.0分)+學習行為分(25.0分)。
章測試成績10分
單項類目名稱
卷面分
單項滿分
第一章單元測試
10
0.7
第二章單元測試
22
1.6
第三章單元測試
14
1.0
第四章單元測試
16
1.2
第五章單元測試
18
1.3
第六章單元測試
16
1.2
第七章單元測試
16
1.2
第八章單元測試
10
0.7
第九章單元測試
14
1.1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見面課成績2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見面課實際得分/見面課總分*權值。
單項類目名稱
單項滿分
第一次見面課
10.0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與愛滋病預防
10.0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期末考試得分=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權值。
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試卷:教程考試。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6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2020年11月24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簡介

劉培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學術總策劃。
夏剛,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學術總策劃。
廖文科,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巡視員,學術總策劃。
吳尊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課程負責人/團隊教師。
馬迎華,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團隊教師。
王隴德,中國工程院院士,團隊教師。
張建新,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團隊教師。
張福傑,北京大學醫學部和首都醫科大學傳染病學教授,團隊教師。
余小鳴,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團隊教師。
王雁,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團隊教師。
張玫玫,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團隊教師。
李瑩,公益機構北京源眾性別發展中心主任,團隊教師。
肖飛,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級研修學院教授,團隊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