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馬庫斯·羅森穆勒
- 編劇:馬庫斯·羅森穆勒
- 主演:凱·魏辛格,瑪蒂妲‧阿密克,伊林‧科烈夫,依莫珍‧布爾
- 製片人:Alice Brauner,艾特·布奧尼
- 出品公司:CCC Filmkunst
- 中文名:愛樂時光
- 外文名:Wunderkinder
- 其它譯名:神童;命をつなぐバイオリン;한나를 위한 소나타
- 出品時間:2011年
- 發行公司:傳影互動(中國台灣)
- 製片地區:德國
- 拍攝地點: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柏林、布蘭登堡、北萊茵威斯伐倫州
- 拍攝日期:2010年9月14日 - 2010年11月9日
- 類型:劇情、戰爭、音樂
- 片長:100分鐘/96分鐘
- 上映時間:2011年10月6日(德國)
- 對白語言:德語
- 色彩:彩色
- 主要獎項:耶路撒冷影展最佳導演獎
義大利基夫尼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在1941年的烏克蘭,德國女孩漢娜被猶太裔音樂神童阿布拉夏、萊莉薩的演奏打動。天賦異稟的雙人組備受重用,是蘇聯官方指定的表演嘉賓,還獲選前往卡內基廳進行國際巡迴演出。漢娜透過音樂與他們建立起密不可分的情誼。
阿布拉夏、萊莉薩即將出發之際,突傳納粹對蘇聯發動戰爭。隨著德軍無預警出兵入侵烏克蘭和蘇聯,原本和諧的種族關係漸趨緊張,漢娜全家亟欲脫身返回德國。萊莉薩、阿布拉夏說服家人收留他們,並幫助德國家庭躲避追捕。三個孩子的友情沒有被這些強暴動盪打垮,三人反而加深了彼此間的信念。
德軍攻陷烏克蘭之後,開始大刀闊斧地沒收民間財物,甚至孩子的樂器。此時熱愛古典樂的德軍上校施瓦托贈給漢娜一把名貴的小提琴,更主動提議栽培她的音樂才華。漢娜感動於心,卻渾然未察覺那些對自己呵護備至的大人才是這起分化人權與友誼歷史事件的決策者。
漢娜一家盡力幫助兩個猶太家庭免遭殺害。在女兒央求下,她的父親極盡所能挽救兩位神童的命運,於是選擇按照德國軍官的要求在大劇院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領袖壽宴音樂會,盼望藉由音樂的感染力修補戰爭的傷痕。然而萊莉薩卻因精神崩潰終止演奏,被送進了毒氣室。
多年後,白髮蒼蒼的漢娜與阿布拉夏重逢,在昔日三人玩耍的湖邊放下兩朵百合花,紀念萊莉薩和其他二戰中被屠戮的猶太孩童。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漢娜/Hanna Reich | 瑪蒂妲‧阿密克/Mathilda Adamik | ---- | 德國女孩 |
阿布拉夏/Abrascha Kaplan | 伊林‧科烈夫/Elin Kolev | ---- | 猶太裔男孩 |
萊莉薩/Larissa Brodsky | 依莫珍‧布爾/Imogen Burrell | ---- | 猶太裔女孩 |
麥斯/Max Reich | 凱·魏辛格/Kai Wiesinger | ---- | 漢娜的父親 |
海嘉/Helga Reich | 凱瑟琳·弗萊明/Catherine Flemming | ---- | 漢娜的母親 |
伊莉娜/Irina Salomonowa | 古德倫·朗德格里比/Gudrun Landgrebe | ---- | 音樂指導老師 |
施瓦托/Schartow | Konstantin Wecker | ---- | 黨衛軍上校(德) |
布洛斯基醫生/Dr. Boris Brodsky | 哥德昂·布克哈德/Gedeon Burkhard | ---- | 萊莉薩的父親 |
Rachel Brodsky | 娜塔莉·愛娃隆/Natalia Avelon | ---- | 萊莉薩的母親 |
Samuel Kaplan | Mark Zak | ---- | 阿布拉夏的父親 |
Lara Kaplan | Dagmar Sachse | ---- | ---- |
Aaron Kaplan | Michael Mendl | ---- | ---- |
塔皮林/Tapilin | Rolf Kanies | ---- | 上校(蘇聯) |
艾歷西/Alexi | 麥可·布蘭德納/Michael Brandner | ---- | 酒廠的工人 |
貝克/Becker | 約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 | ---- | 黨衛軍少校(德) |
妮娜/Nina | Mathilda Adamik | ---- | 漢娜的孫女 |
Managerin | Sharon Brauner | ---- | ---- |
Köchin Krysztyna | Cornelia Saborowski | ---- | ---- |
Polina Brodsky | Veronika Nowag-Jones | ---- | ---- |
Lea Kaplan | Natali Koleva | ---- | ---- |
Igor | Martin Langenbeck | ---- | ---- |
Piotr | Philipp Poremba | ---- | ---- |
漢娜/Hanna Reich(老年) | Brigitte Grothum | ---- | ---- |
阿布拉夏/Abrascha Kaplan(老年) | Mathias Eysen | ----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配音導演 | 藝術指導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
Alice Brauner 艾特·布奧尼/Artur Brauner | Art Bernd | 馬庫斯·羅森穆勒/Markus Rosenmüller | Stephen Glantz Rolf Schübel Marcus O. Rosenmüller Kris Karathomas | Roman Nowocien | Martin Stock | Raimund Vienken | Uwe Bünker | Dirk Homann | Petra Albert | Dörte Eben Lena Lazzarotto | Mirjam Muschel | Falk Gärtner Olaf Skrzipczyk |
演職員表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麥斯演員:凱·魏辛格漢娜的父親、德國工廠主,在烏克蘭經營一家啤酒廠,他不僅給女兒以富裕的生活、盡全力滿足女兒的要求,且義不容辭地幫助女兒的朋友及其家人。
- 漢娜演員:瑪蒂妲‧阿密克生活在烏克蘭的德國女孩,欽慕雙人組的演奏技藝而提出隨他們一起練習,從此建立起深厚友誼,她令人意外的小提琴天賦,也讓德軍上校青眼相待。
- 阿布拉夏演員:伊林‧科烈夫天賦異稟的猶太裔小提琴手,他的演奏與萊莉薩珠聯璧合,甚至獲邀到卡內基音樂廳表演,但因戰亂沒能成行,他的父親作為烏克蘭士兵上了戰場。
- 萊莉薩演員:依莫珍‧布爾雙人組中彈鋼琴的猶太裔女孩,演奏技巧遠超同齡孩子水平,還自己創作了一段曲子,她說服父親幫助德國家庭,和母親打算離開時卻受到蘇聯軍隊阻攔。
- 伊蓮娜演員:古德倫·朗德格里比阿布拉夏和萊莉薩的音樂老師,指導他們與漢娜一同練琴,因為是猶太人被列入了納粹“清洗”名單,雖在麥斯求情下獲釋,逃跑過程中仍被德軍殺害。
角色演員介紹來源
音樂原聲
曲名 | 創作者 | 曲名 | 創作者 |
---|---|---|---|
《Polowetzer Tänze》(韃靼人舞曲) | 亞歷山大·鮑羅丁 | 《Hummelflug》(大黃蜂的飛行) |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 |
《Violinsonate No.18 (KV 301)》 | 沃爾夫岡·A·莫扎特 | 《Ungarischer Tanz No.5》 |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
《Zigeunerweisen》(流浪者之歌) |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 《Sonate A-DurKV 331》(第11號鋼琴奏鳴曲) | 沃爾夫岡·A·莫扎特 |
《Humoresque》(幽默曲) | 安東尼·德沃夏克 | 《Violinkonzert D-Dur》 |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
幕後花絮
攝製
- 影片中的三位小演員均學習過自己所飾演角色的樂器多年;
- 拍攝間隙,飾演阿布拉夏的小演員伊林還在準備自己的首演音樂會。
穿幫
- 片中兩個烏克蘭的猶太裔孩子之間也是以德語交談。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出品:StudioCanal GmbH 製片:CCC-Filmkunst(柏林) 協力:ARD Degeto Gilm GMBH Action Concept Film- und Stuntproduktion | Telepool GmbH(瑞士) StudioCanal(德國)(院線) |
地區 | 上映日期 |
---|---|
德國 | 2011年10月6日 |
以色列 | 2011年7月7日(耶路撒冷國際影展) |
2012年8月16日 | |
韓國 | 2011年10月10日(釜山國際電影節) |
2013年10月24日 | |
義大利 | 2011年(季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 |
中國台灣 | 2012年2月23日 |
以色列 | 2012年8月16日 |
紐西蘭 | 2012年9月6日 |
波蘭 | 2012年10月29日(華沙猶太電影節) |
日本 | 2013年2月9日 |
影片評價
該片藉助孩子和音樂的超政治意義,表現了二戰時德國人和蘇聯人的複雜關係和人性圖像。(中國《光明日報》評)
電影聚焦於戰爭中不幸而無辜的孩子們,在使人痛苦不安上鮮有匹敵。隨著年輕主人公的生命受到威脅,導演確保了恐懼感不斷增長,但並未令觀眾取得足夠的情感共鳴。(澳大利亞SBS評)
音樂增加了影片的質感,並且每個孩子都出色地完成了工作;當需要音樂來表現友誼無偏見的主題時,三人也響亮而明確地傳達了這一訊息。首次執導的馬庫斯呈上了一次成熟優美的拍攝和不錯的演出,但故事緩慢的、仔細斟酌著的講述方式意味著它不太可能帶來深刻的情感印象。(紐西蘭NZ Herald評)
片中美妙的古典音樂固然給觀眾帶來感官刺激,與殘酷的戰爭時代對比更造就了扣人心弦的感動。(韓國《무비조이》評)